周六晚上爱人给我看了张图,大概是小侄女幼儿园的题目,问我这题怎么做?也许是我数学和语文水平退化了,瞅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确切地讲,我连题目意思都没有读明白,它到底是要问什么?!!直接上图,给大家看看
看明白的可以在后面评论区留言教我
周一晚上,二妹妹在群里说老师要求她在网上给我小外甥女买几套卷子做做,原因是考试没考满分
问问外甥女,哭着说题目太难了,做不到……我在德国的大妹妹在群里直接回了句“五岁半的小孩,做什么试卷
”
借着这两件事,谈谈自己的感觉。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陷入了过度教育的不良生态,一方面父母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报班,要求孩子拼命给父母学;另一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急功近利,不考虑教育规律,各种揠苗助长的行径损害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兴趣。以上面那个图为例,从自嘲的角度我可以说一句“孩子们的世界我不懂
”,但事实却是,至少从我的角度,我真不明白这个题目的出题意图和解决路径。命题者到底要通过这个题目锻炼孩子哪方面的能力?
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来源于观察模仿,学习上亦首重感性认知。具体到数学的学习,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数感,另一方面是教会孩子认识图形、拼凑图形,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我们教小朋友算式,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些抽象的符号是我们人为规定的,于幼儿而言完全不具备感知力,只能说父母或老师告诉他这是啥,然后他机械式地记住这是啥。所以家长面对孩子的不会,大可不必着急甚至生气,因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若抛开算式不管,问小朋友2加3等于几?小朋友完全可以通过掰手指头得出答案。这就是可以感知的,也是孩子容易接受的。反过来讲2加几等于5时,我们让孩子先伸出5根手指再遮住两个就得出来3根手指的答案。这本质上就是在做减法运算。孩子能通过一些方式得出正确的答案就说明他有相关的思考和思路,这才是关键。所以关于数学命题的问题,不是片面追求新意,追求偏怪,而是追求学生通过题目能够诱发思考,形成思维!关于过度补习的事情,我想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相应的学习任务,我们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办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培优、拔高、奥数,其实只是做着堆砌题目,提前学习,用数量和时间差来取得短时的学习效果,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无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有害。我鼓励孩子在学有余力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去钻研一些问题,但这绝不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学习的热情绝不能也不该湮灭于父母或老师所谓期望的重压之下!教育有了过度的功利心那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灾难,我们呼吁静下心来追求教育本质的教育!路漫漫,我们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