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湿热论

西医所说的炎症,  对中医来说, 基本可以说都是湿浊。
而这个炎症,最怕西医的抗生素,很多临床小孩、大人低热不退。舌苔白腻,温度持久甚至一月,西医百般用药,就是不退烧,而中医缺能四两拨千斤,药到病除。更是体现了湿西温不喜欢寒的道理。
湿要透,而不是清,中西理论不痛,很多病用了西医,雪上加霜,就像风寒感冒咳嗽,西医用抗生素,温度虽退,咳嗽缺加重,他不知道咳嗽本事寒饮而期,而抗生素却是寒上加寒。咳嗽自然不好。
所以 认识湿热一课很重要。
湿分内湿和外湿。
外湿是外部原因引起 ,内湿大都因为水液停而生, 内湿的原因很多 , 脾虚不能运化, 肾虚气化失职 ,肺气失于宣降 ,或三焦不利而水液停,
也有肝失舒泄  , 水液运行不利  。
脾主湿、  所以湿邪以脾胃为中心。
外湿与内湿相引为患 , 脾胃强者 外湿、难以侵犯 。即使有 也是轻症。
湿是阴邪  ,最容易阻碍气机  ,也最容易伤及阳气。所以很多有湿者,旺旺也会怕冷,不懂中医者以为是阳虚。
湿从寒来 ,寒到一定程度 发臭成热,热再化燥,  然后伤阴 ,这是湿热病的基本转化。
就像一道烂水沟,  冷而成臭, 然后冒热气 成温毒。
湿在表;  头身沉重酸涨痛 、恶寒 、 这是寒湿伤表。用麻黄加术汤。
湿在里 、 胸闷胀满  、吐而下利  、小便不利 、困倦 水肿  、这是湿影响气化 、阻碍气机 、导致三焦不利。用三仁汤。
湿大家都知道, 但治疗起来 却很难。
该如何运用 , 这是很关键。
要治疗湿热证, 首先弄清湿的脉证 ,湿的脉诊  ,应该濡细,模糊不清。
湿的舌苔寒是湿润的白腻苔 , 滑热是黄腻苔, 但是有些湿热阻碍气机 ,胃气不能上升  ,舌苔还是红的。
不管如何有濡滑脉 , 用湿热症状, 即使舌苔红 也是湿热证。
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粘 , 与热结合 ,则充斥于三焦,  三焦 是气机升降的场所。
一但被湿热阻碍 ,气机就不能上升  ,清阳就不能升于头 , 所以头会旋转,  阻碍在胸  ,胸闷恶心 ,在下大便就不爽 ,下利
湿热的病症。
就可单独表现在上部  、中部 、下部  、也可以同时上  中 下  同时出现。
所以用药就会不同。
湿热证表现为上;有头晕, 中有胸闷 ,下有下利.
用药笔者认为 ;基本以三仁汤  、菖蒲郁金汤  、甘露消毒丸为主
清热花湿 , 轻巧开窍。
治疗湿热 。重在宣统肺气 , 肺主气, 肺气宣通,  湿热自己花  ,著名伤寒论大师江尔孙老师 用三仁汤
加附子 、 桔梗 重在宣统肺气。
为何加附子 ? 湿从寒来 , 如果用了清热燥湿 ,芳香化湿 ,惨淡利湿效果都不好的情况下 加附子 湿就温化。
湿热之症 ;关键在于湿,  湿去热就清  ,过度清热伤了胃气, 胃寒又成湿 , 这是恶性循环.
所以  即使湿热并重 ,辛热之品也不要顾忌 ,但毕竟湿从热化,  附子加黄芩 黄连 寒热同用.
也不为矛盾。
如果湿热仅仅在中焦, 用药基本温阳化湿、  半夏泻心汤为主
温阳辅以清热。
如果湿热已消除 ,脾虚没有恢复  ,就用李东恒的升阳益胃汤健脾化湿消除后患。
用党参 黄芪 白术 半夏 陈皮 茯苓  泽泻 柴胡 等健脾升阳
少加黄连清其阴火。
湿热阻碍上焦, 清阳不升,  胸闷  ,心悸  。头沉昏,阻碍中焦 , 脾之清阳不能到达四肢, 身体困重,  湿热走大肠 ,大便溏
这些都要明白。
有些湿热  ,导致腹胀 ,胸闷痛很厉害 ,气机完全失常  用药要进一步加重
可以用《寒温条例.>升降散加减
重用活血行气姜黄, 僵蚕轻祛风花湿, 禅衣祛风化湿清毒,  在加大黄上下通行 化毒,
气机调理好了 湿热自然就化了。
近代名老中医  ,喜欢用苍术 配麻黄 道理也是一样, 宣统肺气 燥湿。
所以治疗湿热 宣统肺气何等重要。
湿热在风湿病中也很多
湿热在经脉 ,清晨起来 ,手僵麻木, 病加重就会 ,四肢不能动  等症会出来
治疗重在清热通经化湿热。
米仁  苍术 海风藤 威灵仙 地龙 防己  滑石  丝瓜娄等。
更难处理的, 是有些湿热病
肌表被寒气所困 ,汗不嫩出来
内部却已经发热 ,  遇到此病 ,首先发汗解表 辅助清热。
等表已经解除 再用甘露消毒清内热
好了 湿热一课就到此为止。

(0)

相关推荐

  • 害人不浅的“截断疗法”!

    昨日我们聊了姜春华老截断疗法,在当年就有"商榷"姜老的.向柏森前辈写的那篇基本算为代表.姜老还是不服气,有写一篇,理论越辩越明,姜老确实有些武断.这里就不说了. 时至今日姜老影响下 ...

  • 中风急救——真庆幸我在学中医,一根缝衣针救回了父亲

    正值隆冬寒风凛冽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病也迎来了井喷高发期,痛惜一位朋友的父亲年纪轻轻就突发脑溢血,落下半身不遂肢体不灵便,若是平时大家都能学习点中医急救常识,发作时处理得当,或可免半身不遂偏瘫的苦痛.文 ...

  • 半夏厚朴汤该如何取效? 学中医的...

    半夏厚朴汤该如何取效? 学中医的人似乎都知道,"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但临床用此方真的有效吗?看过很多文献说的貌似很有效,实际上,临床效验并不高. 刘渡舟刘老亦认为梅 ...

  •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爱好者别划走 1.有汗发热--营卫不和--桂枝汤--调和营卫 2.无汗发热--外感风寒--麻黄汤--发汗解表 3.白天出汗--肺卫不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

  •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辨寒热,如果你把寒热搞懂了,那么中医就学会了一半.为什么呢?寒热在中医里面讲就是阴阳,那么阴阳是什么?<黄帝内经>记载:"万物之纲 ...

  • 每天学中医——察五官辩五脏疾病

    每天学中医--察五官辩五脏疾病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 ...

  • 学中医,得认这个

    学中医最早是看<思考中医>,后面学人背<伤寒>.背<内经>. 后面有机缘看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徐灵胎是奇人,书也写得视野广阔,没有科班的迂腐,其路数独 ...

  • 全民学中医——中药化湿药

    细目一 概述 一.性能特点: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主入脾.胃经. 二.功效: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 三.适应范围: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 四.使用注意: 1.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2.本类 ...

  • 口腔溃疡原来是因为身体出了大事儿!【跟己安先生学中医】

    导读 小道经方粉丝"荷",学习优酷视频<小道经方>大半年,终于迈出亲自去实践经方的这一步,并且取得了好的效果! 实践经方 五天前,突然发觉自己的舌头非常鲜红,舌上已没有 ...

  • 学中医的22字真言(值得细看)

    学中医的22字真言(值得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