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光日新1129】犟(图:金眶鸻)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琐事杂记  

不要试图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既然他要装睡,就有他装睡的理由,如果非要把他叫醒,就像是搓穿一个谎言,那场面,好尴尬呀!
生活中,也不要试图去说服、改变一个比较“犟”的人,因为他如果那么容易被说服、被改变,那就不叫“犟”了!
生活中遇到的“犟”人,大多是在某些事情上比较按照自己的性子、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们的出发点完全是基于他们的认知,一种“犟”是因为他们“有知”,他们要坚持“真理”、死守所谓的“原则”;另一种“犟”,则是囿于他们的“无知”,也就是孔子所谓的“三季人”,他们永远认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就是对的,他们也永远以为别人都像他们一样,绝不会考虑其它人的感受;第三种“犟”纯粹是煮熟的鸭子——嘴硬!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为了所谓的“面子”“虚荣心”,嘴上就是不服软,即使理亏也从来不肯低头认错或服输,而且说话强硬、态度蛮横。
有种犟,争的不是理,而是一口气。明明可以过去、放下的事,偏偏要讨个说法,争个对错。争来争去,即使争出了是非曲直,心底里也积下了怨气,以后见面还是疙疙瘩瘩,谁看谁也不顺眼,久而久之就会积怨成疾,何苦来哉?
真正的“有知”,是不犟,也不被伤害。如果因为“有知”且坚持,常常会被“无知”的误解为犟而产生分歧、受到别人的伤害;如果因为“有知”不坚持,自己心里却总不甘心、感到憋屈,那又会被自己的情绪伤害。
其实,自己受到伤害,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只能证明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有知”,而是变成了像别人一样的无知了。
所以,真正的“有知”,是不犟,且不被伤害。放下!三季人永远是三季人!不要试图去说服、改变一个三季人。

这种鸟叫“金眶鸻”

如果不是用长焦镜头

常常会忽视它的存在

因为感觉它不像是平常的麻雀  喜鹊

于是就拍下来

细细地看它

上面这两张是同一只鸟

这上面两张

也是同一只鸟

这两只就不是同一只了

而是两只鸟在对视

我看了一会儿之后

期待着会有“相亲相爱”的故事发生

但是他们或许感知到了我的存在

并没有什么亲昵的动作

对视了一阵之后就飞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