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徐承基(1892—1986),字致一。祖籍浙江省余姚,成长于上海。幼年入澄衷小学读书,后读中学而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1910年,考入前清财政学堂攻读经济学。1912年5月,就读于北平法政专门学校经济本科。次年9月毕业,初供职于江苏省审计分处,1916年调北平审计院。同年,和同事陆尹甫一起学习外家拳。后“从吴先生鉴泉学太极拳术迄今已届十年,……获益不浅”。(见<太极拳浅说编辑缘起>)1927年夏返沪,担任上海水泥公司文牍员。后受聘担任精武体育会太极拳教员,利用早晚业余时间义务教拳3年有余。1928年,与姜容樵、马步周组成健康实验社。1932年,任大中华火柴公司总事务所协理。同年10月,聘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上海市运动会国术比赛副评判长。1934年,出任中华体育会副会长。同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监察董事。1936年,担任上海世运会举重、国术选拔赛选拔委员兼评判。1937年,聘为上海精武体育会理事长。1939年,任上海难胞生产消费合作社筹募委员会筹备委员,并组织国术表演。1947年春,和精武会会长张文魁等成立了精武摔角团。1950年,出任上海市国术联谊会主席。同年,参加中华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的武术座谈会,探讨竞技武术的发展。1953年9月,担任华东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主席团成员。同年,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任武术竞赛评判长。1956年,调北京市工作。次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上任总裁判长。他虽然热心体育事业,尤其致力于太极拳等武术的推广,但从未以教拳谋生。不过,仍有顾留馨、白玉玺、孙南馨等向其学习太极拳。著有《太极拳浅说》《吴式太极拳》等书。生前曾担任中国武术协会第一、二届委员,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第一届副主席等职。

(徐致一照片和<太极拳浅说>初版封面照)

二、《太极拳浅说》简介

《太极拳浅说》出版于1927年9月,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发行。前清举人、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庄蕴宽题写书名,扉页附著者16张拳照或推手照,接下来是《太极拳浅说编辑缘起》《著者附识》和四篇序言。序言作者分别为:胡惟德(清末民初职业外交官)、周怡春(北京清华学校校长、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黄中慧和陆鸿吉(徐致一的挚友和拳友)。1934年,该书再版时,增加褚民谊序言。褚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后沦落为汉奸,其太极拳功绩也随之被人所忽略。就事论事,褚的太极拳造诣和主张还是很高的。该书正文为《太极拳浅说目次》,内容包括:太极拳源流略述、太极拳之优点、太极拳之练法等。

三、《太极拳浅说》评析

该书《小引》主要阐明太极拳理法特征,徐致一认为:太极拳“其法简而易行,一切姿势悉任自然,无论男女老幼可终身习之而无害。”“纯以心气为主,”“以易理为本,其言心气功夫,则与孟氏(即孟子)养气之说相符合。其关于生理、物理各点,则与今之科学原理一一可通。”他首先提出了用“今之科学原理”去解释太极拳理法的主张,因而被后世赞誉为“用科学解释太极拳理法之第一人”。

在《太极拳源流略述》一节,作者尽管对“张三丰”身份提出质疑,写道:“三丰何时人,传者不一。”但是徐致一依旧沿用了许宠厚主张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他所描述的太极拳传承脉络为:“三丰之后,得起真传者,至元世祖时,始以山右王宗岳见称。”“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氏传怀庆陈长兴。传至京师者,以陈氏高足杨露蝉(应为'禄禅’)为第一人。得起真传者,除杨氏诸子外,有万春、凌山、全佑等数人。全佑之子吴鉴泉即著者所从业者也。

徐氏认为“太极拳之优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养生方面:“身心和修”、“动作缓和”、“姿势平顺”、“发达自然”、“治病特效”、“陶养性情”;(二)技击方面:“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胜大”、“以顺避害”;(三)其他方面:“人人可练”、“便于演习”、“趣味浓厚”。

在《太极拳与心理学之关系》一章,开篇写道:“太极拳主身心合修,练时务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语见武禹襄<十三势行工心解>),乃能尽其妙用。此种练法纯以心理作用为其根据,极为真实可信。善吾人精神力量至为伟大,能使人之生理作用受其支配。”本章便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关于太极拳与生理学的关系,作者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虚领顶劲”,做到:“忌努目”、“口宜闭忌咬牙”;“舌抵上腭”;(二)“涵胸拔背”,做到:“松腰”、“尾闾中正”、“垂臀”;(三)“沉肩垂肘”,做到:“舒指”、“突掌”;(四)“川字步”,分“虚步”和“实步”。其中,书中介绍的“川字步”是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

关于太极拳和力学的关系,著者分五方面进行解读,并附有图示。(一)“合于乃端(即'牛顿’的音译)动力之关系”;(二)“合于合力原理之点”;(三)“合于反力原理之点”;(四)“合于对立原理之点”;(五)“合于重心原理之点”。

徐致一记述的太极拳练法分两种,即“单人练法与双人练法”。单人练法“即通俗所谓盘架子”。要做到:1、“轻灵”。2、“贯串”,贯串即“上下相随”和“内外相合”。3、“虚静”;双人练法“即推手法”。要做到:1、“不顶”,2、“不丢”,3、“先求开展”,4、“勿先动劲”,5、“宜知变换”,6、“劲断意不断”。

《余意》一节,著者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解答练拳中遇到的九个问题,分别是:“太极拳缘何名太极”、“太极拳于倦时练之不惟不倦,反能忘倦其固安在”、“盛暑练太极拳,据功深者言能使遍体凉爽有是理乎”、“太极拳既以意识为重,何以功深时往往敌已跌出而反有不自知者”、“太极拳既主柔,何以行功心解有'运劲如百炼钢’一语”、“拳术由博返约有五字诀曰'敬、紧、径、劲、切’,太极拳亦有诀乎”、“太极拳之动作俱作环形,若应敌时亦按环形发劲,岂非较直击为迂缓耶”、“化劲之义”、“敌人中心稳否,何由知之?徐致一的回答均为其修炼体悟,读者如有兴趣,不妨查阅原著。

《附录》部分包括:“(一)太极拳论  (二)太极拳经  (三)十三势歌  (四)十三势行功心解  (五)打手歌  (六)太极拳式名称及其次序  (七)内家张三峰拳法  (八)宁波府志所载张松溪事略”。其中,《太极拳经》采自于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一书,徐氏只改动几字,不作多解。其他拳论,则和陈微明《太极拳术》一书收录的内容一致,《打手歌》为陈微明书中所无。值得注意的是徐氏对待这些拳论的态度可圈可点,他没有将《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等草率的冠以“张三丰”或者“王宗岳”之名,而是选择不署作者姓名。可见徐致一不盲从、不跟风,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太极拳式名称及其次序》和《太极拳术》中的基本一样,不做赘述。下面笔者对该书中提到的“内家拳”做一点旁注。

内家拳,本为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相传为张三丰(或'峰’)所创,明代传承有序。曾盛行于江浙一带,出现过陈州同、张松溪等名家。清代王征南、黄百家等便传授此拳。包括应敌打法、穴法、练手三十五、练步十八、七十二跌、三十五拿、十四禁犯病法等练习内容,后来在清代逐渐势微而失传。民国时期,“内家拳”名称又开始出现,但却和“太极拳”联系在一起,产生了诸如“内家拳即太极拳”或者“内家拳包括太极拳”等说法。这是当代研究者需要谨慎对待之处。

徐致一在《著者附识》中写道:“本书志在普及,以浅显文言达意为止,故定名'浅说’。”笔者则以为,该书虽然名为“浅说”,实则言浅理深、理正,作者将深奥的拳理通俗化、科学化,足以说明其功底不俗。著者徐致一是第一位运用心理学、生理学和力学基本原理来阐释太极拳的科学性、分析其技击要领的研究专家,此举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太极拳浅说》说理部分占了很大篇幅,“不作玄妙空衍之谈,”(见<著者附识>)多为自己的体悟心得,所以此书历来受到读者好评,是吴鉴泉一脉太极拳出版的第一本代表性专著。

该书只记录拳式套路名称,没有图解,仅在书前附录徐致一拳照8张、徐氏推手照8张。这可能跟著者认识有关,因为他在书中有言:“太极拳势详图暨拳经注解等,坊间已有专著多种,本书故不复述。”时过境迁,现在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下面特附4张徐致一拳照,供读者鉴赏。

1、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孙禄堂《太极拳学》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