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简史(四)——水陆真腊

西元七世纪开始,先前依靠印度洋贸易繁盛一时的扶南,收到了室利佛逝(位于今天印尼苏门答腊岛)等新兴海陆强权的挑战。其背景是,唐代在怛罗斯之战和安史之乱后,原本通往内亚、流量巨大的丝路一度衰落,内部迎来了南向移民和开发南方的浪潮。而唐帝国虽然衰落,却仍然因为其巨大的体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随之而起的五代十国时期,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一干南方名城如杭州,尤其是海港如泉州在地方势力而非中央集权敲骨吸髓的掠取下飞速发展起来,唐末被黄巢破坏的广州也迅速恢复。此后的宋代,经济翻身一时,中国的铜钱于是以更大的流量涌向印度洋世界,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和政治洗牌。于是以室利佛逝为代表,很多位于印度洋其他区域的贸易城邦-国家通过更多与中国直接贸易的机会兴起,扶南则一如之前的神秘,在这轮潮流中逐渐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于是7世纪开始,汉文史料开始关注另一个位于柬埔寨的国家——真腊。这个国家原本应该是扶南的一个附属国或是半封建领地,因为不直接靠海而先前默默无闻。而此时,崛起的真腊国王 伊奢那先代一世(IshanavarmanI)建立了一个名为 伊奢那普拉的新都城(意为“ 伊奢那的城市”)。今日柬埔寨仅次于吴哥窟的考古和旅游圣地,三波坡雷古,便是此城。真腊时代,出现了明明白白记录高棉语的碑文,可以确定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讲高棉语。与先前扶南(其民间用语也极有可能是孟-高棉诸语言中的一支)碑文多用梵语、对其民间语言不甚确定的情形不同,真腊时代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合一的习气,揭示了东南亚在印度化基础上本地意识的觉醒,而更加深入的文化融合。

与先前的扶南相比,真腊的核心区位于内陆,更加依靠稻米种植而非海洋贸易立国。君主沿袭了膜湿婆等印度神灵的习气,当然也不忘给自己去一个带有印度的神的痕迹的名字,而至于普通百姓,流行的确实“坏笑”或是“小苟”之类土味名字。这种习俗,和古往今来很多社会的精英与平民文化之分野,如出一辙。

伊奢那先代之子阇耶跋摩一世,与657年去世。此后,汉文史料中出现了水真腊和陆真腊两个国家的称谓,很有可能是因为沿海区重视贸易和内陆区重视农业的不同习气,这个国家陷入了分裂。

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史料奇缺,但是我们零星知道诸如占婆和爪哇岛上的一些势力深入柬埔寨,以水陆真腊为战场,争权夺势,纷争不休。

对于曾经盛极一时的真腊古国的记忆,我们所幸能从三波坡雷古的考古发现中复盘出来。我们可知当先前作为扶南核心的沿海地区还在膜印度原始婆罗门宗教那一套如火祭时,内陆的真腊核心区已经开始供养专门的婆罗门膜湿婆林伽了。虽然都是西方(印度)那一套,但时代稍晚的真腊统治者,想在扶南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制王权,于是自然利用了印度文化中更为切合国家机器烘托王权活力的湿婆一派而非适合原始状态,相对比较平等自由却更切合沿海港口城市的原始婆罗门派。这种内陆与沿海的竞争与融合,将是以后一千年整个东南亚乃至泛印度洋世界很多地区,经久不衰和习以为常的主题,犹如丝绸之路贯穿的内亚世界,牧民与农民的冲突与融合。

在水陆真腊并立及其后外国势力横行的纷乱两百年中,一定有人想要恢复昔日扶南-真腊的荣光,并恢复讲高棉语的名族之独立性。

他,将是吴哥帝国的开创者,阇耶跋摩二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