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死亡病例绝不是孤例,震惊之余应该这样做!
这几天,一篇题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在网络上爆了。笔者用日记体记录下了老丈人从患上流感不以为然到入院就医,之后辗转五所医院,住进ICU最后不治身亡的全过程。
这篇文的火爆,和激发了大家的危机感有关。作者的家庭,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存款,但真的重病来了,还是不堪一击。况且,一场“小小的流感”竟最终致人死亡?在去年年底至今的流感爆发季,如此真实描述的文章让大多数人都震惊了。
有人质疑:流感不是很平常的小病么,流感真的会致死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流感流行每年造成全球约300万至500万严重病例,约29万至65万例死亡。也就是说,严重病例中大约有十分之一会死亡。
所以,流感致死真的不是传说。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汹涌的流感季,是否应该人人自危?面对可怕的流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图片来源:lynnsheffield.com
先来科普一下,为什么流感这种在人们印象里“很轻微”的疾病,也有可能发展到致死的严重地步呢?
简单来说,流感分两类,有并发症的和没有并发症的。虽然多数流感患者并没有并发症,疾病呈自限性过程,有些甚至没有明显的不舒服,而有头痛、发烧等不舒服的,熬一熬也就好了。但如果出现肺炎等并发症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
流感合并肺炎,严重时患者呼吸衰竭,必须及时予以呼吸支持。到了呼吸衰竭的地步,能熬过来最好,但也有熬不过来的。今天刷屏的故事里的病例,就是这样,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依旧无力回天。
流感还可以合并心脏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例如1918年的大流感,青壮年的死亡率高就和心脏损害有关,而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则在儿童身上相对多一点。
流感是否出现重症,有运气成分在里面,与个体的遗传背景有关系。平时体弱的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高一些,但平时无病无痛的硬汉也一样可能因为严重并发症而送了命。每年患流感的人数那么多,总会有“倒霉”遇到严重的情况的病例。
在美国,每年因为流感死亡的比例是1.4~16.7/10万人。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理,发生率大约是4~190/万人。其中≥65岁人群风险最高,60%以上的流感相关住院为≥65岁的高龄人士。而小于5岁的孩子,也是高危人群。
在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大流感,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5000万~1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与此有关——因为这次流感流行,死亡的主要是年轻人,军营也是重灾区之一,最后连战都打不起来了。这是有史以来,人类世界最厉害的瘟疫。
关于那次大流感,有本书《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The Great Influenza: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小布什总统去戴维营度假时,就带着它。

图片来源:ecx.images-amazon.com
虽说大多数流感患者都无并发症,也就是说能自行恢复;但小部分患者却可能因为并发症而需要到医院就诊,甚至还有少部分患者会死于流感,这也是我们强调从一开始就要想办法预防流感的重要原因。
其实,预防流感的方法一点儿也不难,做好以下三点基本上就可以了:
① 勤洗手;
② 远离患病人群;
③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洗手时,用流动水和肥皂(包括洗手液)即可;没有条件用流动水洗手时,可以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关键是“勤”,多洗不会错。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这个方法人人都会,做好了能预防宝宝生病!》
如果对方有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的表现,能不待在一起就不待在一起;如果有流感症状的人来你房间了,记得打开窗通风,病毒可以随风飘散,紧闭门窗就等于增加了自己被传染的几率。
如果没办法避开,那请让病患带上口罩,请他在打喷嚏流鼻涕的时候,用纸巾遮住,把分泌物包起来扔到带盖的垃圾桶里,同时记得洗手。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办法,WHO建议每年为以下人群接种疫苗:
· 孕妇(不论孕期如何均可接种)
· 6个月~5岁的儿童
· 65岁以上的老年人
· 慢性病患者
· 卫生工作者
每年在流感季到来之前会推出当年的流感疫苗,疫苗一上市,就尽早安排去打。家里有小宝宝的话,更应该全家都接种。今年的流感已经流行一段时间了,有些人会觉得错过了就不必再打预防针了,但其实只要这一年没接种过,任何时候接种都不晚。
关于更多流感预防知识,请参考:《这次的流感比想象的凶猛,但可防可控!》

图片来源:img.medscape.com
不幸中招的话,也别太紧张。老老实实待在家,多休息、多喝水,发热头痛的话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来帮助缓解症状。大多数流感患者能在1~2周内顺利好转,并不需要特殊治疗。
如果觉得情况变得不对劲,就不要硬抗,要及时就医,并客观、准确地向医生反映情况。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有下述情况,应及时就医: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胸部或腹部感到疼痛或压迫;
忽然发生头晕;
感觉意识模糊;
严重呕吐。
而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下述情况,应及时带其就诊:
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
面色发绀或苍白;
不愿意喝奶或者水分摄入不够;
精神萎靡,不愿意和大人互动和玩耍;
婴儿烦躁不安,不愿意让大人抱着;
流感症状缓解后,又再次出现发热或咳嗽;
发热伴皮疹。

图片来源:newkidscenter.com
前面我们说过,流感可以有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肺炎。
流感合并肺炎时,呼吸会受到影响,可能会让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缺氧的时候,患者会呼吸费力、疲惫乏力,就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中的老人一样。孩子虽然不会表达,但如果出现肺炎并发症,则有烦躁呼吸困难的表现,非常严重的时候可能连烦躁的力气没有,就是奄奄一息了。
这时候,治疗的重中之重是呼吸支持,也就是想办法给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
一般来说,呼吸支持的措施从简单到复杂就有:
① 吸氧,也就是提高呼吸的气体中的氧含量,让患者的缺氧状态得到改善,对于大部分肺炎这就够用了。
② 正压通气,如果吸氧还不能让肺部获得足够的氧气并运送到全身,就可以用机器(呼吸机)将含氧的气体输送到患者的肺里去。
③ 在《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里提到的人工肺,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的俗称。ECMO是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将血液从全身汇总的静脉中引出,在体外用机器模拟呼吸,把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去再回输到体内供给全身。 由于机器替代了肺的功能,这时患者的肺就可以得到暂时的休息,赢得时间来恢复。

人工肺是给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最先进的技术了,如果这样也没能救回来,说明患者的病情确实很重。不幸出现重症,我们能改变的不多,保护自己和家人,还是应该从预防做起。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远离流感患者,勤洗手,能让我们少生病。而规划好一份合适保险,则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多一份从容。
医生妈妈写在后面
当我看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的时候,除了深感遗憾之外,还觉得非常的可惜。
文中的老年患者最初是流感样症状,流鼻涕和发烧为首先出现的症状。到病程的第4天,出现呼吸加快。到第6天,发现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没有之前好。其实,在生病的第4~6天时,患者要是不那么“坚强”,家属和医生能更好的观察病情,提高警惕,或许能多一线生机吧。
再说句题外话,如果大家平时身边有医生朋友的话,请好好珍惜吧。因为在遇到复杂疾病需要做重大的医疗决策时,对于普通人来讲,每天5分钟的探视,像ECMO这种连听都没有听过的名词却需要在10分钟内决策,难免会感到无助。如果能有位医生朋友帮你分析病情,出出主意,对家属来说都是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