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要有临行前吃点苦头的思想准备

有些敏感的话题,需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时间来作讨论,比如涉及死亡的问题,选择清明这个时节来议论似乎要好些。

前一阵看到一个帖子,其中说到:巴金先生曾经痛苦的哀叹晚年在病床上毫无尊严的煎熬了整整6年,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让老人家无奈的叹息“长寿是对我的折磨”。文章作者通过列举陈毅等人的实例后感叹,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作者在文中强烈呼吁“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我对此深有同感。

多年以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临终关怀,认为那是赋予生命最后尊严的好方法。可惜这件极有意义的事情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甚至连将其堂而皇之的摆上桌面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许多人现在仍然在经受着人生最后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磨难。

说起来也真有点令人心酸,连陈毅、巴金等赫赫名人都对人生最后的磨难无可奈何,我们平民百姓又如何能够幸免?唯一的希望似乎只有祈求苍天的恩赐,赐予人们临终之好运,或者能够无疾而终的走完人生旅程,或者能够让人痛痛快快地瞬间迷离而不受痛苦地告别人世。可惜那都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我至今常常对我母亲离世前的一段挽救其生命的过程深感后悔。那天她老人家突发脑梗而陷入昏迷,本来可以有一个不甚痛苦的离别过程,却在我们晚辈的好心挽留和医生的全力抢救下,勉强地留住了一口气而躺在康复机构的病床上多受了2个月的罪,最后还是无奈的走了。每每想起此事,我都有些心酸,后悔当初没有让她老人家痛痛快快的上路。

母亲(和其他许多人)离世前的经历都告诉我们,老人们临行前的受苦受难,基本上都是大概率的事情,绝大多数人都很难逃脱。

怎么办?我想,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一定不要害怕和回避这个问题。纵然是再怎么强势的人,一旦走到无法自理的地步,也只能任人摆布,很难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办事。所以应该提前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一,一定要在你还未老到即将失去自理能力的时候,就提前向身边的人(老伴和子女等)传递自己晚年生活特别是失去自理能力后不希望遭受过多折腾的期望,让他们明白并接受自己人生最后的愿望。例如琼瑶对子女的嘱托就是很好的参考(1、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2、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3、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4、同上一条,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我的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5、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不仅如此,最好还要让周边的朋友和熟人也了解这样的愿望,以便减轻家人按照自己意愿办事时可能会遇到的世俗习惯的压力。

第二,一定要有临行前一段时期内可能会吃点苦头的思想准备。即便你已经对家人交待好希望自己说走就走的愿望,家人们也愿意成全,但在客观上还是不一定都能做到。一方面,在自己有能力可以了断的时候,往往会缺乏自我了断的勇气;另一方面,一旦真的到了希望自我了断的时候,很可能那时已经没有了自我了断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家人们觉得你还有转危为安的希望的时候,他们也不大会轻易地放弃这样的机会而遵嘱行事。种种复杂的原因,会让这最后一段路程难以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样子来操办。所以很可能会遭遇一些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折腾。对此,我的建议是:真要是到了这样的地步,那我们就不妨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当作黄泉路上付给带路小鬼的买路钱,希望黄泉路上能够得到一些额外的关照,以此来做解痛的良药。

第三,建议各位还是要正确的看待养老院的生活,毕竟这是现阶段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比较现实的做法。现在有许多老年人都很害怕过养老院的生活,觉得那里不是养老的好去处。的确,养老院与自己家里比起来,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如,特别是自由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或者,还有人会觉得整天与一些垂垂老者待在一起,精神上会十分的压抑。我想,如果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当然可以请上若干人到自己家里来照料,那自然是最好的事情。但要是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支撑,那么去养老院应该也是无奈甚至不错的选择。我的建议是:如果对养老院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恐惧,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进入养老院当做“临行前吃点苦头”的一部分,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也许到时就不会那么的害怕了。

俗话说“凡事遇则立,不预则废”。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要强得多,人生的最后一程也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