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恶寒是怎么产生的?
相关推荐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05讲:《伤寒论》中那些平庸的影子
内容提要:<伤寒论>中那些平庸的影子,涉及条文4.5.7-12,本讲分为3部分:①条文4.5.8.10与六经传经有关:②条文9太阳病欲解时:③条文11.12后世之作. 朋友们大家好,这是&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1条
0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解伤寒论>:"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 ...
-
皮肤感觉
(一)肤觉的概述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skin senses).由于我们具有像视觉.听觉这些接受远距离刺激的感官,肤觉的重要性常被人们所忽视. 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 ...
-
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案【第786期】
上期原医案 刘××,女,10岁. 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未愈,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此种情况属于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的轻证.治用桂枝二越 ...
-
经方: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桂枝二越婢一汤 [原文]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 ...
-
十、【原文】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
十.[原文]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郑 论]按汗多微发热.恶寒,在久病阳虚之人见此,则为亡阳之征.若新病太阳症之 ...
-
《伤寒论》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清代名医怎么看?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柯韵伯]无热,指初得病时,不是到底无热;发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阴阳指寒热,勿凿 ...
-
发热恶寒
[第11讲 姚氏症状鉴别规范举例--发热恶寒精析] 中医的灵魂是辨证论治,辨证的关键是鉴别,鉴别的重点在于指标.此讲刘英锋教授以姚荷生老先生剖析发热恶寒为例,做深入精析. 一.三要素剖析 发热恶寒是 ...
-
郭老答问集34:有发热恶寒的时候不能用石膏,不光是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也不能用。
郭老:谁用过麻黄汤? [用的一般是病人痛为主,痛的厉害,头疼,身疼,肯定有怕冷,体温比较高,麻黄用10克,杏仁与麻黄的量是对等的.一般一次就好了.] 郭老:谁对麻黄汤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有的病人来看 ...
-
大黄牡丹汤(寒下剂)‖肠痈初起、湿热郁结/辨证要点: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脚不能伸、发热恶寒/治法: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例:急性阑尾炎
大黄牡丹汤(寒下剂)‖肠痈初起、湿热郁结/辨证要点: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脚不能伸、发热恶寒/治法: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例:急性阑尾炎
-
刘英锋 | 症候鉴别诊断经典示范—姚荷生之“发热恶寒”精析
刘英锋教授 编者说明:今年是江西中医学院已故的名誉院长姚荷生先生诞辰100周年,于此之际,回想起恩师唯真理而是求的态度和为中医事业而诲人不倦的情景,总禁不住想将先生独具慧眼的学术见地,更多地介绍给中医 ...
-
十八、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不)〔下〕满,如结胸状
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即子宫),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取]之.原文143 [郑论] 按发热至热除,表已解也,脉迟身凉,如结胸.谵语,是热不发于外,而伏于内,因其经水适来后,随气机收藏而 ...
-
十六、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原文189
十六.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原文189 [郑论] 此阳明而兼太.少证,何也?口苦咽干,所现者少阳之经证:微喘,发热恶寒,所现者太阳之表邪:脉现浮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