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莲 | 吾家小丫

总第1246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从分子结构到实际生活经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是像吾家小丫这么独特的,我只遇到一个。

公元2016年7月23日下午2时许,香港“如心铜锣湾海景酒店”的一楼大厅,站满了来自内陆、台湾、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的获奖者和嘉宾。他们一个个衣冠齐楚,彬彬有礼;若不是知道他们和我一样,是在等大巴,等着去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颁奖礼,我一定会以为走错了地方,以为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绅士与淑女的聚会。

然而,就在这满是西装革履衣香鬓影的大厅中,却有一女子,长发飘飘,身穿粉红色连衣裙,坐在一个沙发凳上,左手拿着一个粉底盒,右手拿着一个小粉扑,对着盒里的小镜子抿了抿唇,然后用粉扑蘸着粉底,左一下右一下地往脸颊上额头上扑。我看她扑得那么专心,那么旁若无人,就忍不住想对她说:姑娘,你那么爱美,怎么不知道避人?大厅里这么多人,你怎能当他们都不存在?可我忍了忍没说。因为我当时还不知道她就是那个以一篇《此生,我只愿如花似你》打败了上万篇稿件,一举摘得“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探花桂冠的王英;还不知道她就是那个笔名和央视著名主持人同名的王小丫;而且,她还没有叫我“莲姐姐”,而我,也还没有认她作“吾家小丫”,也还没有意识到有一天这会成为一个让我一想起来就忍不住想笑的回忆。

都说天下女子没有不爱美的。可是像吾家小丫这么爱美却又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将自己爱美的过程演示给众人看的,我不敢说全国,但至少在河北献县,吾家小丫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如果有人想抬杠,硬说可以找出第二个的话,那他找出的第二个,也无法比肩吾家小丫,因为吾家小丫的头上顶着献县政协委员、沧州市三八红旗手、2018“沧州骄傲”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得主、“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得主等一大堆的光环。这些光环,如果换一个人戴,可能早就云里雾里了。可吾家小丫,愣是没晕,人家该吃吃、该喝喝,不仅依旧称自己是个吃货,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一个真正的吃货,就要勇于直面充满美食的人生,冒着被撑死的危险,在探索美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前进,前进,进!

作为吃货,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吾家小丫的食欲都旺盛得不得了。她说只要她一回到家,家里的食物数量就开始锐减,她老妈为此送她一绰号叫“一扫光”。

有一天,这个“一扫光”正坐在一辆出租车上,忽然看到路边有一辆农夫车,车上装满了刚从地里砍下来的甘蔗,于是就两眼放光,立马从车上跳了下来,不为别的,就为了吃到那带叶的甘蔗。

阳春三月,正值榆钱挂满树的时节。人家“一扫光”,为了吃榆钱,为了安慰自己那颗吃不到榆钱就会难过的心,克服了恐高症、路痴症,跑到郊外,四肢并用,返祖归真,猴子般爬上了一棵老榆树,采了一筐子的榆钱,美美地过了一把榆钱瘾。

西风渐紧,山川尽染,北雁南飞,吾家小丫开始想入非非。说是神仙驾云,女巫骑扫把,而她,将乘一片桂花糯米藕畅游全世界。

不要以为吾家小丫这么说只是为了好玩,在此之前人还真就下过厨,做过一道江南美食——“桂花糯米藕”,然后流着口水写了篇小文——《乘一片桂花糯米藕抵达江南》,被一个叫肖泰的文友看中,写了篇题为《舌尖上的诗》读后感。

为了讨好家人孝敬老妈,号称吃货的吾家小丫,还时不时地变着法地捣鼓些“私房菜”。因为吾家小丫认为,一个女人要让人觉得可爱,光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还不够,还得常年笑魇如花,还得烧的一手好菜。为此,她曾在天厨星前下拜,求他老人家保佑她做什么都好吃。说这辈子要和美食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只可惜,一个那么爱吃、能吃、会吃的吾家小丫,却嫁了个善于把什么饭都做得难吃无比的丈夫。这让视“世界上所有把饭菜做得难吃的人都是罪人”的吾家小丫如何受得了?于是,吾家小丫便和她们家老魏打了一场“饮食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吾家小丫表现得神勇无比,把可怜的老魏,老实巴交的老魏,年年被评为劳模的老魏,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只好“举手投降”,乖乖地与她签下《烤乳猪条约》《清蒸黄花鱼条约》《麻婆豆腐条约》等等一系列条约。事后,吾家小丫又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写下了《我和丈夫的饮食战争》,入选《2014中国散文年选》和《2015中国散文排行榜》。一场吃货对非吃货的《我和丈夫的饮食战争》到此宣告结束。

我们知道,大凡吃货,十有九胖,剩下一个还与纤瘦无缘。只是吾家小丫这个吃货不怕胖,人说了,她和纤瘦女子在这个人世间是有分工的,纤瘦女子如此纤瘦是为了证明赵飞燕曾经真实存在过,且随时可以乘风归去,而她的任务就是待到纤瘦女子飞走后,她留下来对抗台风。

这个把自己说成是可以对抗台风的彪悍女子,心地却非常柔软。去年3月,在采访完回民支队女战士许素杰,接下来要按老人的手印时,她没敢使劲按,因为她不忍心;因为她知道,这双僵硬弯曲的手,七十多年前曾挥舞大刀,扣动扳机,护卫着民族英雄马本斋的一双儿女杀出重围。

而且这个把自己说成是可以对抗台风的彪悍女子,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到十八岁嫁给她家老魏时,《红楼梦》已读了七遍;七遍红楼读下来,绛珠仙草也就种在了心里;因而每次生病时,就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比作娇喘微微病如西子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妹妹。

一次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我和丈夫的饮食战争》中,吾家小丫初战失利开始厌食,闻见饭味就恶心呕吐,每日里昏昏欲睡,于是就脑子一热,挥笔写下了“我林黛玉一般倒在床上”的“名句”。另一次是吾家小丫生了病,在医院里打了三天吊针,她不想着怎么快点治好病,好出去继续疯,却拖着软的像面条似的两条腿,抱着那句“西施那么美,林妹妹那么好,全是生病生出了境界”的“贾平凹语录”,做起了媲美林妹妹的梦,全然不顾宝哥哥知道了会是什么感受,全球喜欢林妹妹的华人是不是赞成。

当然了,吾家小丫和林妹妹的命不同。但是,吾家小丫却有着和林妹妹一样的爱哭的性子。

吾家小丫:

——读《我是范雨素》,抱着范雨素写下的每个字,哭了;

——看到朋友圈转发的“2018偷拍照”,感动的哭了;

——登上峨眉金顶,见到菩萨,相互欢喜,痛哭流涕;

——读自己的旧作《乱世名桥》,读到“三年过去了,他们在修桥,五年过去了,他们在修桥,十年过去了,他们在修桥。明朝被推翻了,他们还在修桥!”时,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读一篇写樊建川的文章,被樊建川感动到怆然涕下;

——看建川博物馆《手印广场》纪录片,痛哭流涕;

——无极县的同仁们呼吁民众提供线索支持她写《回民支队》,被感动得泪奔;

——在火车上读《马本斋司令》,禁不住失声痛哭;

——站在马本斋司令的塑像前,泪流满面;

——看着我们回民支队最小的战士丁天真烈士的照片,一个人哭到晕眩。因为他会唱《卖报歌》,会唱《松花江上》,因为他行军从不掉队,因为他牺牲时才15岁......

爱哭的人一般也都爱笑。这话用到吾家小丫身上极合适。只是吾家小丫的笑,不是您想象中的那种抿嘴一笑,微微一笑,莞尔一笑,嫣然一笑或者是回眸一笑;吾家小丫的笑,是可以因一篇写成都的可爱小文而笑了一中午的大笑;是看了狗肉将军张宗昌那些雷死人不偿命的打油诗之后,又是打滚,又是捶床,直到笑出了眼泪的狂笑。这样的笑,不要说潇湘馆的林妹妹了,就是那些宣称自己是女汉子的现代女青年们,能笑到吾家小丫这种境界和高度的恐怕也没有几个。

吾家小丫还特别霸道,只要是她喜欢的,统统说成是“我家的”;张口闭口不是“我家李白我家杜甫”,就是“我家三毛我家林语堂我家苏东坡我家李娟”。在她的那篇《那一场悠远的佛事》里,她开门见山,劈头一句就是“北纬39度东经113度之间是我的五台山。”接下来她又解释说,“我一向这么霸道。我总是说我的云南我的四川我的敦煌我的新疆......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是我的,就连黄果树大瀑布也是我挂在贵州的一幅窗帘,就连西湖也是我养在江南的一弯水月。无他,只因热爱。”

去年10月,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他》的作者,一个花掉自己30多万人民币,跑遍全国写出了45万字抗战史诗的大侠——郭学工,来到冀中老区回访。吾家小丫听说后,果断决定搭人家的车去结识沿途同志。郭大侠因此说她是于灵气和文气中还夹带着一股匪气。她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说那是2019年她听过的最喜欢的一句。她的亲闺女因而疑她上一世必是个大块儿吃肉大碗喝酒,虎踞山头对抗朝廷,寂寞时劫一英俊小生压寨的女大王。

这个被自己的亲闺女如此定义的女大王,从小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曾得过双百,得过三好学生,而且写出的作文,篇篇都能成为班里的范文。但是,女大王就是女大王,女大王骨子里的野性决定了她打小就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她自己也说:想当初姐也曾上房揭瓦,也曾溜枣爬瓜,更曾经因为痛打男同学而上了学校的喇叭。

她说就在她和老魏结婚的前一天,她还是个跟男孩子比跳远,跟女孩子比扔包儿,没事儿把自家的大黄狗追得直跳墙的疯丫头。

就是这个疯丫头,有一天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脑后拖着两条乌黑油亮长及脚踝的麻花辫子的姑娘,便童心大发,尾随人家,尾随了三条街之久。

还有一次,疯丫头不知从哪儿得了一个头戴毡帽咧嘴大笑,且露着小鸡鸡的泥塑奖品,就宝贝似的把它当成自己生的二胎,又是拍照又是发朋友圈,并给人取名叫“二蛋”。

就是这个疯丫头,曾在朋友圈贴出一组照片,说想收这九个人为贴身闺蜜。我想知道这九个人是谁,就点开来看,结果上了她的当。因为她所谓的这九个人,全是她自己。这个古灵精怪的鬼丫头,想让人看美照还不直说,偏就喜欢用这样的小手段,让人上当,骗人点击,而她自己好躲在屏幕后面捂着嘴偷偷地乐。

2016年8月,这个喜欢疯喜欢恶作剧,喜欢把所有好玩、有趣的人都视为知己的疯丫头,眼看着自己的女儿就要生了,自己马上就要当外婆了,才想起来审视一下自己,看有没点当外婆的样子。

都想着等她当了外婆就好了,哪知道,特立独行的小丫不但依然故我,我行我素,而且还变本加厉,动不动就拿自己和自己的外孙女糖豆儿比。看到糖豆儿坐在那儿抠脚丫玩,就说糖豆儿抠脚丫好有范儿,说自己怎么就学不会。听到她们家老魏叫糖豆儿“美女”,就羡慕得不行,就想把自己也变成糖豆儿,让自己的名字每天被深情地呼唤,让自己跟糖豆儿一样,高兴时撒撒娇,不高兴了就耍耍闹闹,想要什么了,就小手一指,全能得到。

前几年,吾家小丫也曾为自己的天真烂漫没心没肺发过愁,说我怎么老也长不大呢?现在好了,人想开了,不愁了,开始为自己的长不大得起意来了。您想啊,能打破只许孩子天真不许大人烂漫的魔咒,且还许下了要永远天真烂漫诺言的外婆,在中国有几个?而且啊,吾家小丫即便在当了外婆之后,每年的年三十晚上临睡前,还会收到母亲发的压岁红包。这让“得到一本好书,吃了一顿好饭,听了一句好话,遇到一个好人,甚至买到一只好南瓜都会幸福得直哼哼”的吾家小丫,如何不得意?这让年年岁岁被幸福的红包压着,做了外婆还被母爱紧紧包着的吾家小丫,如何不天真,不孩子气?

我们大人往往都有一个偏见,就是淘气爱玩的孩子往往都不喜欢读书。在这一点上,吾家小丫堪称另类。您别看吾家小丫整天风风火火没个正经,敢称自己的老妈“姑娘”,敢夸糖豆儿、母亲和自己是三个爱笑的好孩子,可一读起书来,用她亲闺女的话来说,那也是极斯文的。因为她视书如情人。说她此生活得简单而纯粹,只希望每日里与书相看两不厌,对视两销魂。所以一旦得了几本忒好看的书,她就跟得了宝似的,能搂着书幸福满满地睡一个下午。遇到她喜欢的,像刘亮程的书,她扑上去就是一阵猛读、精读、反复读。读冯唐的书就更不用说了,她能粉冯唐粉到第三次重读时还依旧状似疯癫,和第一次读时一样,或嗔或喜或拍案。

对于吾家小丫来说,读书的快乐就好比过节,而且她能把什么节都过成“读书节”。2019年2月3日,在全国人民都在喜迎新春的时刻,她却在灯下着迷的抱着一本书。她像战士攻克山头一样,攻克一本又一本该读的书。痴劲上来的时候,能十天半月不下楼。她老妈怕她天天宅在家里读书读傻了,就喊她出来看电视,也只有在这种时候,她才会放下手里的书,从书的世界里“下凡”返回人间。如果是一些需要细读的书,她就拿出“吃货”的本事,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像蚕吃桑叶,把书里的内容一页一页吃进心里。

这些被她吃进心里的书,这些所有她看过的书,在经过一番苦读苦研之后,都化成了“十全大补汤”,化成了滋养她的阳光雨露,将她从一个没读过高中没上过大学,十六岁参加工作,十八岁结婚,十九岁做了妈妈,四十四岁当了外婆的“丑小丫”,哺育成了一个作家。

也不知道是拜了文曲星,还是吾家小丫得了她的众多闺蜜李白、杜甫、苏东坡、白居易、陶渊明、李清照、曹雪芹、钱钟书、林语堂、金庸、李娟和刘亮程的神助,四十岁才正式开始写作的她,居然能写出一篇又一篇俏皮灵动让人捧腹让人喷饭让人忍俊不禁让人不禁叫好的散文,并且还多次获奖,入选各种选刊。让人不得不感叹,老天爷真是偏爱吾家小丫。

其实,命运并没有偏爱吾家小丫。吾家小丫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病重,不得已她只好辍学,出去挣钱养家。

辍了学的吾家小丫,没能像我们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讲“之乎者也”;辍了学的吾家小丫,只能靠自学。所以不是科班出身的吾家小丫,写起散文来常常是“无法无天”,怎么爽怎么来。独特起来,就说她公公烙的饼“吃时连嘴唇算上永远只有三层”;她婆婆炸的肉丸子,刚强坚硬得“可以塞进枪膛,向敌人射击”。野起来,就把“斤”和“两”这样的重量单位,拿来“乱用一通”,说冯唐和她的胞弟王小东,“出一次汗就能流失几两聪明,喝一杯水就能长出几斤智慧”。雅的时候,就赋上几句“人没头发,如西湖无柳,李白无酒,如四季无春”“女人无发,何以雌风浩荡?何以关关雎鸠,君子好逑?”狠劲上来的时候,就骂那些“用器官写作”的雌性作家的文字“更像是一个媚惑的眼神儿和一个勾引的手势”,说“在她们的文字里,我们只读到了大量的叫床,而没见床前明月光,和那月光里应有的人间温暖”。喜欢一个人,比如贾平凹,就夸人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及最具特色的土特产”。损起自己来,也毫不留情。一次和贾平凹老师一起吃饭,她拿出几篇自认为比较鬼的小文请贾老师斧正,以为贾老师会夸她几句,不料,贾老师却说“鬼不鬼,要别人说”;悔得她“在心里连抽自己几个小嘴巴”,“我竟然在中国最大的鬼才面前说自己的作品鬼,我真是活见鬼了!”

这个在中国最大的鬼才面前说自己的作品鬼的小丫头,其实还真是“鬼”。就说那个“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概念”的联想吧,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都用过,而且都是按照语文老师教的,老老实实地写“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可吾家小丫呢,可没这么老实,她只要一联想起来呀,就成了齐天大圣,一个跟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让人觉得她的语文好像就是体育老师教的似的。在她的那篇流传甚广的《文学青年贾平凹同志》中,吾家小丫就“翻了个十万八千里的大跟斗”。她写道,当她去见贾平凹时,“贾老师用他那一口标志性的陕西方言招呼着我们,听着他陕里陕气的土腔,想着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用他这样的腔调儿接见万邦来朝,杨贵妃和唐明皇就是用他这样的腔调儿谈情说爱,感业寺的武媚娘就是用他这样的腔调儿吟诵着‘看朱成碧思纷纷......开箱验取石榴裙’,顿觉眼前的废都瞬间变得亲切无比。”

不知道别人读到这段文字时是什么感觉,我每次读到这段时,就像吃到了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海鲜,感觉特别生猛,特别过瘾;就如她的性格,又野又文又萌。我有时甚至怀疑,她是不是被那个从桃花岛走出来的,“容貌冰雪无邪,心中却是诡计多端”的“蓉儿姊姊蓉儿妹妹”附了体。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2018年年底,一向迷金庸、迷李白、迷杜甫、迷苏轼,迷李清照、迷冯唐、迷李娟、迷贾平凹,迷所有她喜欢的人和作品的吾家小丫,竟然迷上了赫赫有名的回民支队,并且立志要为这支在抗日战争期间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英雄部队写一本书,名字就叫《回民支队》。

此志一立,爱疯的吾家小丫可就真的“疯”了。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大理想,她开始了一个人的漫漫长征。

2018年12月25日,她《踏着回民支队的足迹》,到阜城查找高纪庄突围战的历史。在阜城县委宣传部、政协、民政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她见到了父子两代70多年义务守护回民支队88位烈士墓的王志杰老人。

2019年1月26日,她一边发着烧,忍着感冒引起的浑身酸痛,一边打起精神看128集的权威纪录片《大抗战》。

2019年2月3日除夕夜,别人都在过年,她却抱着一本《冀中新世纪剧社大事记》,满脑子都是抗战......抗战......

2019年2月16日,她飞到兰州,见到了回民支队老战士李凤炎。

2019年3月27日,她驱车百里,找到了回民支队93岁的女战士许素杰老人。

2019年4月9日,她在四川成都参观《侵华日军罪证博物馆》,一口气看了足足5个小时,连午饭都没顾上吃。

2019年5月3日,她在《大清河回民支队》的作者李伍全先生的帮助下,奔到霸州后两间房回民村,为91岁的抗战老兵张积文采集手印。

2019年5月20日,她奔到开封,采到了101岁的老红军渤海回民支队五大队队长周德宝老英雄的手印。

2019年5月22日,她来到八公桥战役指挥所,濮阳市史家寨村,抱着亲眼见过马本斋和杨得志的老枣树照了张相。

2019年5月28日,在沧州齐会村,著名的河间齐会战役发生地,她抚摸着一株400岁的老槐树,细数当年战役留下的弹痕。

2019年7月28日,她奔到北京,在回民支队第二任政委张同钰的家挖到了尘封多年的宝藏——许多手写的回忆录。

2019年8月25日,在河北石家庄,她找到了原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委郭陆顺同志的墓。

2019年9月16日,她到沧州市烈士陵园,看望埋葬在那里的回民支队阿訇丁溪野烈士。

2019年9月25日,她平生第一次自驾上高速,第一次开到130迈,第一次驾车穿越河间、任丘、雄县,去与一位从北京自驾来雄县帮助她开展工作,为她引荐当地红色史学研究者,年已80岁曾经也是一名军人的老人会合。

2019年10月4日,她冒雨来到深泽县兵曹乡马官屯村,寻找打听回民支队烈士杨烈的故事。后又到深泽县烈士陵园,看望牺牲在深泽的回民支队的亲人们。

2019年10月6日,她在深泽县幼儿园,实地探访当年鬼子主动掩埋回民支队战士遗体,并集体脱帽行鞠躬礼的东城墙。

2019年10月23日,因为钻研回民支队战史,开始痴迷二战史。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100集大型纪录片《天罚——二战全纪实》从头至尾看了一遍。

2019年10月27日,她骑着快马斯巴鲁来到蠡县桑园营村,找到104岁的人瑞何大娘,听她讲述“桑园突围战”后的第二天她亲眼见到的场景。

2019年10月30日,她来到河北石家庄省党史办查资料。

2019年10月31日,为挖掘更多回民支队的史料,三天内,她竟在石家庄和无极县之间往返了三次。

2019年11月18日,她发出了寻找回民支队老兵,寻找回民支队战士后人,寻找回民支队史料、故事的求助信。

2019年11月22日,她来到山东乐陵,参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第二天又到孟村回族自治县聆听老先生们的演讲。

2019年12月19日,为了《回民支队》,她又去了山东莘县。

2019年12月21日,在山东菏泽军屯村,她见到了当年曾亲手给马司令烙过羊油饼的104岁的回族老寿星孙留阁老人。

2020年1月23日大年除夕,她在灯下细读陈宝松写的《回支骁勇天下闻——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回民支队》。

2020年2月21日,疫情期间,她埋头研读《吕正操回忆录》。

2020年3月14日,她用了足足18天时间,将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啃读完毕。

2020年3月31日,她来到阜城回民支队烈士墓园,告慰先烈们。

2020年5月2日,她奔到定县唐家庄,拜访回民支队马本斋司令员的勤务员白顺喜老英雄的儿子白同柱。

2020年5月19日,在西安,她跟95岁的回民支队文艺兵马岚奶奶聊了一个上午;第二天,又对老奶奶做了一个上午的访谈。

2020年5月23日,她追随回民支队抗战剧社的足迹来到延安桥儿沟老鲁艺,在那些久远的照片和名单上寻找当年回民支队的小鬼们。

2020年5月24日,她来到当年党中央为马本斋司令召开追悼会的地方,延安城北文化沟桃花岭回民湾。

2020年5月25日,她来到延安甘泉县王庄沟的袁庄村做了半天的田野调查,由甘泉县作协孙主席和袁庄村见过回民支队开荒的王大爷带路,钻了一回回民支队前辈们挖的土窑洞。

2020年5月26日,在甘泉县文联刘主席的带领下,拜访了当年马本斋司令孩子们的小伙伴,现年86岁的苗金海老人。

2020年5月30日,在古城西安,她三访马岚奶奶。

2020年6月5日,她撇下80岁的老母亲,去无极与97岁的回民支队老英雄谷振奇进行访谈,录了两个小时的视频。

2020年6月11日,她发了一个朋友圈:“我终于病倒了......”

2020年6月19日,她再次来到定州号头庄乡唐家庄清真寺,当年为民族英雄马本斋举行追悼仪式的地方。随后转战保定,寻访回民支队粮秣员刘锦春老英雄的后人。

2020年6月20日,她在河北石家庄,参观蒿城梅花惨案纪念馆。

2020年6月26日,她来到滨州,见到了94岁的渤海回民支队老战士杨文良爷爷,并到渤海回民支队纪念园看望长眠在那里的先辈们。

2020年7月14日,她再次斗胆自驾上高速,来到沧县大诸村乡,见到了回民支队回建国老英雄的后人回志强。

2020年7月21日,为了亲尝子弟兵当年每天夜行军几十华里的艰苦,她特意走了两万多步(约15华里)感受一下,走得两脚血泡。

2020年9月23日,在母亲去世后的第11天,她奔到河间县城,拜访99岁的回民支队老兵、机枪手张汝辑老英雄。

2020年9月26日,她受邀到兰州参加一个有关马本斋的座谈会,会后参观了马本斋纪念园。

2020年9月28日,她去了银川,见到了宁夏社科院回族史学研究者刘伟教授和著名回族革命先驱马骏烈士的孙子马为欢先生。

2020年9月30日,她来到银川94岁的新回民支队宣传队女兵陈争奶奶的家,与老人畅谈了一个上午。

......

我没有详细统计这一年多来小丫都去了哪些地方,总计跑了多少万公里,我只知道,自从2018年底她决定写《回民支队》以来,她就一直在80岁的老母亲和90多岁的老兵之间来回奔波。为了抢时间,为了尽快见到那些日渐凋零的回民支队老兵,吾家小丫只能狠心告别年老体弱的老母亲,一次次踏上征程。每次踏上征程前,都不得不把老母亲送到女儿家,交给女儿照顾。老母亲心疼女儿,舍不得女儿,每次和女儿告别时,都依依不舍,但是为了《回民支队》,还是给了女儿最大的支持,在人生最后的一年多里,把本应与女儿相守的许多个日子拿了出来,奉献给了《回民支队》。仅去年一年,小丫就离家外出寻访达14次之多,中途还累倒了两次。而这才只是开始。如果到最后完成这部作品,还不知道小丫要再吃多少苦,再受多少累,再跑多少万公里;还不知道小丫在母亲去世后,一个人再去寻访老兵时,因为没能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多陪陪母亲,心里会怀着怎样的一种愧疚。

吾家小丫深知,她要写的《回民支队》将是一部恢宏的巨著,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通过文学作品完整的为回民支队树碑立传,而她现在正在做的,就是要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历史重任。

“也许我会被压倒,也许会把我压伤,但只要压不死,我将义无反顾,直至胜利。我将用5年时间,5年如果不够,就用10年,10年如果还不够,那我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部大书!”

这就是那个爱吃爱疯爱哭爱笑爱美爱文学爱人间一切可爱之人之事,爱到让我忍不住把她写下来的吾家小丫。

此生,我只愿如花似你

让我认识了小丫

小丫其实就是一朵叫小丫的花

是花

就要绽放

而且要拼了命的绽放

我在等

小丫的绽放

和小丫绽放后的模样

作者简介

王惠莲,河南省开封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2004年移居美国。数十篇散文随笔在美国中文报刊和国内报刊、网络发表。在美国、香港和大陆各获一个文学奖项。

(0)

相关推荐

  • 散文||吾家有女

    吾家有女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拍下的照片,年幼的女儿骑在儿童自行车上.儿童自行车是院子里另一户人家的小男孩借给女儿骑的,但女儿骑上瘾后却死活不还,害得小男孩在旁边急得直跺脚,而女儿的脸上却洋溢着霸气和 ...

  • 王惠莲(美国)| 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位师友

    总第1362期 文字 | 王惠莲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了.以前清明,我怀想的总是逝去的父母,从去年起,我的怀想里又增加了一个人:卫文老师. 其实,卫老师并没有教过我,我也不是卫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王惠莲作品丨不想白活一场的“秘方”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那天,一位文友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帖子,说是从冯 ...

  • 【散文】王惠莲/在美国张罗一桌年夜饭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王惠莲 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我们所在的北加州小城还和往年一样,冷冷清清.没有辞旧的爆竹声声,也没有迎新的新桃换旧符:看不到像潮水般涌向车站机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王惠莲作品丨我站在看了九年的地方看风景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因为疫情的缘故,已经一年多没有出远门了,就连 ...

  • 【西散原创】王惠莲作品 | 爱的表达,含蓄还是直白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最近看了几期电视游戏节目"美 ...

  • 【西散原创】王惠莲作品 | 我小时候的吃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小时候的事,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吃. 春天 ...

  • 『千家风采』王惠玲诗词选

    ◇王惠玲,别署同惬天涯,湖北黄州人,系中华诗词会员,湖北诗词学会理事,湖北楚凤诗社副社长,<千家诗词>副主编.著有<暇时吟草><梦玉轩诗词选>. 千家风采 过海南呆 ...

  • 『千家风采』王惠维诗词选

    王惠维,山东郓城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诗刊社子曰诗社.狼社.听花谢诗社成员.有作品发表在<诗刊><长白山诗词><当代诗词>等数十家刊物 ...

  • 【榜上诗家】王玉孚||吾虽已入桑榆境,扶醉何妨到夕阳。

    文学家园 诗词美刊 榜 上 诗 家 诗家简介 王玉孚:又名王玉复.网名田间识字翁.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兴隆镇新兴村人.耽诗成痴,笔耕不辍. 作品见于<中华诗词><香港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