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讲评】如何使用小道具添加创意 第1320讲?
都说“少即是多”——主体以外的画面元素越少,主体会越突出,但这并不是 100% 正确的真理。实际上,在摄影作品中正确地使用一些小道具,可以有效地为你的画面增添一些创意和活力。
在摄影作品中添加小道具,有哪些正面效应?使用小道具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更有创意地使用它们?往下看,您就明白了。

1. 为什么要使用道具?
通常,在照片中加入除主体以外的其它道具,可以让它与主体产生相互关系,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或增加场景信息。具体到不同的摄影门类中,道具的作用又有一些区别。
静物摄影
在静物摄影(或产品摄影)中,道具往往用于构建你所拍摄主体的场景,为作品提供真实、自然的氛围。
以下图为例,在这张照片中,茶壶、盘子和茶叶都是场景的构成元素,让主体——那一堆巧克力饼干,显得更有“生活感”。

风光摄影
在风光摄影中(尤其是广角的“大风光”),在前景处放入道具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这样既可以避免画面过于空旷,缺乏关注点,还能通过大小对比为整个画面提供空间尺度感。
如下图所示,帐篷不仅让地面多出了兴趣点,还让人直观地体会到了星空的广袤。
道具在人像中的应用是最多样化的。它可以创造某种情绪,补充说明人物的身份/特征/状态,还可以创造一些特殊的视觉特效。
我们来看个例子。下方左图的铁丝网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气氛;而右图的放大镜堪称“画龙点睛”——单凭这一身行头,“大侦探”的气场可是远远不够的。

再比如说,只是简单地把球抛起来,高速快门拍摄,就能营造出“超现实感”——悬浮的球;而拿着彩色飘带的女生肖像,则会很生动活泼,富有动感。

使用道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转移拍摄对象的注意力,让他们没那么紧张——尤其是在当你的拍摄对象比较内向,或不受控制(如小孩子)时,这一点十分重要。
如下图所示,一个有趣的小道具可能会让调皮的孩子乖乖“就范”,在某种程度上配合你的拍摄。

说完了在摄影中使用道具的作用和优势,接下来该谈谈如何更好地使用道具了。
2. 如何创意地使用道具
以崭新的方式使用经典道具
在人像摄影中使用道具是一个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年的技巧,尤其是一些“出场率高”的道具,已然形成了一种拍摄“套路”;这时候,你可以尝试着打破传统套路,用全新的方式来使用它们。
以相机为例,在人像摄影中使用相机的“传统”方法就是,人物拿着相机,镜头正对着观众(就像上一张,孩子捧着相机的图片那样)。
这样的照片见多了,并不新鲜。你不妨换一种形式,用这台相机对准你的拍摄主体,然后聚焦取景器(或 LCD 屏),利用“框架式构图”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配合人物动作创造一些特殊的情感:

左:身陷囹圄;右:心中的孩子
打破自然规律
水往低处流,气球往上飞,这是毋庸置疑的自然规律。但你可以通过旋转你的照片,来让气球横着飞,或者让水倒着流——当然,这一般需要你(或者你的拍摄对象),用演技来配合,以创造这种超现实感。
以很常见的氢气球为例,气球是向上飞的,但均匀的低调背景+调转图片,就可以轻松地颠倒上下/左右的空间感。再搭配一些表情和动作(比如说下图的“拔河”),就能营造出“气球往左飞”的超现实感。

有针对性地使用道具
你需要什么样的道具?这需要你事先进行设计:你想拍摄什么样的主题,想表现出拍摄对象的何种性质?需要使用什么样的道具进行配合,如何使用它们?
比如说,当你需要创造“戏剧性对比”的情绪时,可以选择一本童话故事书,然后让一个看着有“成熟/粗壮”等标签特质的胡须男翻看这本童话书:

为了让照片变得更生动、有趣,你可以尝试在书页上洒一些身体粉,让拍摄对象在拍照前吹一下(或者做其它大幅度的动作),让身体粉形成云雾。配合低调、深色的背景,效果会更出众:

在拍摄其它题材时也可以尝试用身体粉来增加动感——唯一的麻烦,就是可能会弄脏道具本身,和事后对拍摄场地的清理。
摄影角度功能一:.塑造人物形象

《西部往事》影片截图
电影创作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 正如小说要创造鲜活的人物性格一样。摄影能够在剧本创作的 基础上丰富人物形象,使之更丰满、更立体、更生动。
摄影角度的适当选取对人物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角度这一手段,创作者可以对人物的高矮、胖瘦等因素做一定程度的视觉上的调整,对演员条件与角色需要之间的外形差距作细微的缩减,使之更贴近角色外貌的要求。

《末代皇帝》影片截图
除此之外,不同的摄影角度还能体现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内在性格、气质、思想和情绪。相较用摄影和用光的手段来再现人物的外在,表现人物的内在似乎更有难度,也更为关键。
摄影角度功能二:环境造型

《八恶人》影片截图
摄影角度可以体现一个场景的整体框架、空间大小、结构、细节和环境氛围,运用镜头焦距的不同、拍摄距离的远近和俯仰角度的变化还能够适当的改变场景的透视关系,增强或者减弱空间环境本身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达到为环境造型的作用。

《极盗者》影片截图
在拍摄时,不管你要简单的纪录还是有目的的表现,拿起摄影机或摄像机,选取一定的角度再进行拍摄,都是不可避免的。
选取恰当的摄影角度能够生动的表现被摄空间,产生最佳的造型效果,对刻画环境特征、烘托场景气氛起到重要的作用。

《极盗者》影片截图
摄影角度功能三:完成叙事功能
叙事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最基本的作用之一,也可以说是其最根本的追求和最终的目的。
完成叙事的基本摄影手段包括画面影调、构图、角度、景别、色彩、运动、光线等等,而其中拍摄角度的选取,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八恶人》影片截图
因为角度传达了创作者的视角、情绪、对叙事主题的态度、观点,这些都无疑会影响整个影片叙事的角度和叙事节奏。就像是创作者手中无形的线,牵引着观众一步一步走入他设置的“围城”。
人们通常已经习惯于用平视的角度观察世界,当大角度俯仰镜头或特殊视点镜头突然出现时,电影就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幻境般的时空,特殊角度带来的潜意识,让特别的叙事作用不用再通过喋喋不休的讲述也就能够由此展开了。

《卧虎藏龙》影片截图
摄影角度功能四:体现视点
视点简而言之就是电影用谁的视角去叙事。

《东京物语》影片截图
客观性角度强调客观展现人物和剧情,是电影摄影最常用到的。客观性角度代表摄影机此时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创作,它把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从主人公身上抽离出来,使观众有一种静静地观看故事的发展的心态。虽然观众同样会受到片中人物和情节的感染,但是这种感染始终不像主观性角度给人心理上的刺激那么大、那么强烈。
可以说,客观性角度是一种更“冷静”的角度,而相对来说,主观性角度就激烈了许多。“主观性角度是摄影机的视点直接代表某一剧中人物的视点来拍摄。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以该剧中人物的角度‘目击’或‘臆想’其他人物及场面的活动与发展,从而产生与剧中人物相似的主观感受。是导演将观众直接引入剧情的有力手段之一。”

《硬核亨利》影片截图
主观视点意在模拟人物主观视线,或表达人物主观情绪,强调主观表现。通常,主观视点的拍摄都配合着不规则的运动镜头、晃动、倾斜镜头等等视觉元素来运用,这样的主观视点镜头既有很强的形式感,能够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同时从内容和叙事上来说又有很强的表现力,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让观众眼前一亮。
摄影角度功能五:表达摄影风格

《硬核亨利》
有时候,摄影角度不单单是为了拍摄和完成造型的基本需要,更可以被作为导演和摄影师体现风格的一种手段。

《一代宗师》影片截图
不同的创作者对于角度有各自不同的喜好,有时候这种喜好是源于他们对于一种文化的理解,有时候这种喜好是由该创作者经常拍摄的题材内容所决定的,有时候则单纯为创作者的个人爱好。
通过某种惯用的异乎寻常的角度告诉人们,这就是他和他作品的风格,通过制造强视觉冲击力的角度来强调其创作特点,张扬个性。

《一代宗师》影片截图
当然了,这一功能的发挥必须在满足影片整体视觉风格要求的基础上,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影片制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离开故事内涵、环境氛围和人物情绪而单独存在,不能一味地追求风格而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性。

《一代宗师》影片截图
总的来说,角度体现摄影机的空间位置,影响画面的透视关系,是重要的视觉造型元素之一,也是表达影片视觉风格的手段;角度体现摄影机与被摄体的关系,强化人物内在形象,完成基本的叙事功能;角度体现视点,表达创作者的态度、观点和立场。摄影角度的有机变化有助于达到场面调度的作用,丰富画面视觉形式,活跃画面气氛。
废话不多说,马上开始拉~
1.路径选择工具的优化(CC+)
本条是针对PSCC及以上版本的技巧(在PSCC发布之初本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后续的更新中才加上),第一次使用CC时相信很多人在使用路径选择工具时都有一些不适感——尼玛怎么什么都能选!
事情是酱紫的,在CC中,Adobe将路径工具的级别变为全局(与AI类似),双击可将目标图层锁定,在未锁定的情况下路径选择不受图层限制,通俗点说就是,无论你有多少个图层,是否上锁,只要存在就可以被选中,但是选中了却未必可以操作(比如选中的路径中包含上锁图层),这与我们以往的操作习惯有很大出入,Adobe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续版本中增加了这个切换功能

如上图,这回应该比较好理解了吧~在第一次框选时可以选中任意路径图层(包括上了锁的),重新调整过左上角的选择现有图层/所有图层后,则只能选择当前图层,有点类似移动工具的自动选择。
通过这一设置,我们可以控制路径选择的范围,需要选择某一路径而不想被其他图层打扰时使用“现用图层”,当需要批量操作时选用“所有图层”,随心控制,就是这么炫酷~
关于这个技巧的应用,后文还有说明~
2.创建副本
快捷键:Ctrl+J拓展快捷键:Ctrl+Shift+J
【C】+J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在PS中它的标准称谓是“通过拷贝的(形状)图层”,用以从一个图层中对某一区域(选区、形状)创建副本图层,说着挺绕的,所以看图吧:

那么它的拓展呢?看下面:

依然很好理解,相当于在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剪切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用它来作甚?

这几天有小伙伴来问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统一图层中的多个形状快速成多个图层?我给他录了上述一段GIF…
1.最好选用路径选择工具中的【选择所有图层(CC+)】
2.选中图层,切换至路径选择工具
3.点选所需形状/路径,【C】+【S】+J
4.重复步骤3,直到拆分结束
很简单不是嘛!原理也很好理解~
(恕我能力有限,在不使用插件的情况下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快捷的拆分方式,各位看官若有更效率的方法欢迎留言告知~)
当然这一技并不仅仅局限于拆分,更多的用法等待着你去发现~
3.编组/解组配合选区对齐
快捷键:Ctrl+G拓展快捷键:Ctrl+Shift+G
在第二期冷知中有提到一个对齐技巧,在文中有说过——
选区这个东西无论是选择还是对齐,其优先级都是凌驾于图层之上的(对于路径无效),所以当你在画板中创造一个选区之后,你的任何对齐方式都是以此选区作为关键对象的!
在这里做一下进一步的拓展,图层间的对齐也是分优先级的,那就是组!当对齐物件中有组存在时无论组内有多少个图层,其对齐边范围为所有组内图层边界之和。听着有点绕,我们举个栗子:
我们画A、B、C三个图层并调整其间距,另画一层D,现在我们想让ABC之间以相对不变的间距与图层D进行对齐,我给出了如下的方法:

①将A、B、C编组(Ctrl+G)
②按住Ctrl点击图层D激活该图层的选区
③点选组1,执行对齐
④解组(Ctrl+Shift+G)恢复原状,就酱~
PS: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在使用了对齐之后并没有按照视觉上的边界完成对齐,这是因为——
在Photoshop中,形状图层的边界为路径本身,而不是图层的可视边界,在这里就不放图了,大家做个试验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4.反向图层
快捷键:无
比较隐秘的一个技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排了一堆的图层,最后发现顺序全都反了,眼见如山的图层,怎么办,挨张调整顺序?
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一定有类似的插件或者动作的,其实PS里一直都有这一功能的~
图层——排列——反向(选中多个图层才能使用)
那么来看下效果(为了演示效果,此处我设置了快捷键):

N个图层反向排列

快速替换内容
5.非线性历史记录
又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功能,不是很好描述,先看图吧:

上图是开启了非线性历史记录的状态,可以看到在我进行撤销操作后在进行的操作,其记录会承接之前的步骤,也就是说 无论是否被撤销,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将被保留,这样我们做图时的灵活性就变得更强了,当然弊端也不少,一是开启之后历史记录条数将增长得飞快,耗资源不说,关键步骤被刷掉就悲催了。再就是习惯问题了,我第一次开启时感觉务必的别扭……新鲜劲儿过去了就改回来了,不知各位看官是否有用得习惯的~
开启方法见下图:

6.渐变窗口拉伸
不算冷,常玩PS的人应该都知道~调整超多拐点的渐变时会很费劲,那么在边缘把窗口拉开就可以了啊,如图:

7.显示蒙版
很多新手对于蒙版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这个技巧可以让你很清晰地感受蒙版的原理:

按住Alt点击蒙版(限图层蒙版,矢量蒙版无效),这时画板将切换至蒙版的灰度状态,使调整更加方便~按住Alt再次点击蒙版即可退出状态。
顺便一提,按住Shift点击蒙版为停用(不冷)
8.钢笔橡皮带
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下面两张对照图:


看到钢笔指针后面的小尾巴了嘛!很有意思是不是!有了这根尾巴,即可即时丈量到下一笔路径的轨迹,心里有底,手上有数~
开启方法不能再简单:

上面这里,勾上橡皮带即可~那么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