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翔 —青城山采风漫谈

施云翔

艺术简历
清华大学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导师,北京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大风堂画学研究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特聘教授,《中国艺术家》杂志副主编,原四川峨眉画院副院长,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教授。
学术成就
其近年编著的《中国画学谱·云雾山水卷》、《山水画导学范本》、《山水技法丛书》等先后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及大连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其编写的《山水技法讲座》分期连载于中国书画报。其论文《论中国画的意象道学观》、《中国画的立意与美学思想》二篇被收入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文艺年志》。部分学术文章多有发表于国内各类艺术刊物及报刊上。

艺术思想

从中国画的文化立场出发,以“推进笔墨艺术”为已任,强调中国画应恪守“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追求雄浑、苍茫、磅礴大气和厚重、力健的境界,推崇具有正大气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倡独立思考,探索创新。追求“厚、重、沉、稳”的人格精神和笔墨品质合二为一的艺术风格。

山水画讲究师古师造化,师古即是研摹古人之笔墨气象,从历代书画的漫漫长河中摸索笔墨之道;而师造化则更与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师,书画里的审美追求恒古不变。
施云翔先生,多年客居北京,时暇回蜀,总忘不了的是蜀中的秀色山林,他对山水的气象与写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看法,也创作出一系列山川写生作品。
今日,为回馈诸位的期待之情,邀请同赏先生之青城写生系列,以飨读者。

山水气象

昔日读书,见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云:“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品读此文以后,当年我就有被一种强烈的山水气象所吸引,想象自己有一天若真去了岳阳洞庭湖,一定要登顶此楼,感受一下昔人的忧思与豪气!

多年以后外出采风,终于如愿得以亲眼一观大气象。

青城山居图

后来学画,又读到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以及“青城客”张大千先生句“平生梦接青城宅,看山还是故乡青。”

因此,我又把四川青城山作为求学问道、悟道、体验大自然,感受山水气象的重要采风地。

青城山下

习画者,须到大自然中去采风写生,那是必修之课。写生采风,欲采山野之真气、得山川之灵气,全在领略山水气象。山水气象是对山水的感受,一个人所有的感官都要发挥作用。到山林中去,还没有进山,就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气息。在画室里是闻不到的,到大自然当中就闻到了,这就是采风得其真气的感知。
青城前山

青城山雨后的山林气味,中午的山林气味都不一样,这是一种细微的东西,而这种细微的东西会引发你感知山林里面的景象。

气象,是一个很妙的词,大概是指气的大象吧。大象是无形的,是视觉以外的感知。中国画的最高画境是“气韵生动”,如何去理解“气韵生动”或“气象万千”的深层含意?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主观精神的观照,我们还得进一步去理解其中包涵的哲学道理。

青城山古磨桥

道家的哲学思想是“行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讲“众妙之门,玄之又玄”,大象可为无象,无象便是万象,无象的大象即可包罗万象。

我们采风登顶,远望山下云烟起浮苍茫无限。眼前空间虚白一片,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无所不有”。这就是哲学,就是包罗万象的大气象。

因此,在写生的时候,不是眼前的什么东西都画,精神观照是注重主题思想的表达,主观精神的写照。而取舍,就是写生的关键,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舍去与主题无关的琐碎之物,主题思想才能得以强化。画面要空灵,气韵才通达、生动。

佛家的禅宗思想也讲“空灵”之气,禅宗六祖慧能在他著名的“坛经”中讲:“说通心则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这便是“空”与“通”的辩证哲学。历代画论谈山水气象有“无画之处,皆为妙境”之说。因此,我讲:虚则空、空则灵、灵则透、透则通。空灵通透,方得山水真气象。

对景写生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近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讲:“师我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古人首先是对传统笔墨的了解与认识,师造化是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体验,而心源则是主观精神的表达与写照。

可见,造化、笔墨、心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重要性,这也是绘画的关键,决定了你画出什么样的作品。

青城山五洞天

外师造化,即拜大自然为师,走出画室去向大自然学习,而写生是心灵与大自然的沟通。山水写生也是沟通生活与创作的一个媒介,写生可以帮助我们为创作提供更多的寻找表现语言的机会,使我们与自然有更多的交流,倾听自然的心声,也可以借用自然这面镜子来观照我们自己。

当然,我们不能把古人的笔墨样式原封不变做生搬硬套地照搬使用,但我们在师造化之前先师古人的临习当中,我们所学到的古人高层次的审美规律和处理画面的具体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青城山合双亭

中得心源,这个“心源”就是画家的人格、品格、性格、学养和经验的总和,用它去控制、观照艺术。这是中国画从精神层面上进入高层次审美的内在感应。

另外,你在“中得心源”当中,对笔墨的领悟也事关重要,笔墨与心联系最紧密。因此,笔墨是通心的、通人的,俗话说十指连心,元人讲指掌传神就是这个道理。

笔墨与画联系在一起,就是心源自然的流露。笔墨就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中国画的精神首先不能没有笔墨。

画作:施云翔
文章: 施云翔

施云翔论画

*浅议中国画临摹方法的误区

*施云翔 | 张大千青绿泼彩技法研究

*施云翔 | 传统笔墨转换的探索

*施云翔谈《教育与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读》

*中国画的文化属性及笔性的认识

*中国画的立意与美学思想

*施云翔 | 中国画意向与西方抽象艺术慨念解读

*施云翔 | 论水墨画的发展与元代文人画的高格

*施云翔 | 谈张大千青绿泼彩技法

*施云翔《长江万里图》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