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脾胃生
病从脾胃生
第1章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人以水谷为本
胃、
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五者禀受天的阳气而生
运化水谷,传化不已
像天一样,运转不息
所以主泻,而不藏
它们受纳
五脏产生的浊气
即叫“传化之腑”
它们受纳
水谷浊气
却不能久藏
把精华输送五脏
把糟粕排出体外
五脏功能,藏精贮阴,而不泻泄
时刻保持,阴精充满,而不收受水谷
六腑作用,消化、吸收、
输泻出去而不贮藏精气
虽常常充实
却不像五脏
一直也都是
呈充满状态
那是因为
食物下咽
胃里虽实
肠中却空
食物下行之后
肠中就会充实
胃里就又空虚
所以说:
六腑“实而不满”
五脏“满而不实”
五谷之气
感应于脾
脾则助胃
以行津液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等手足六经好像河流,肠胃好像大海
目、耳、鼻、口、
前阴尿道与
后阴肛门
等九窍是
水浊之气
贯注之地
肝开窍于目
肺开窍于鼻
脾开窍于口
肾开窍于耳
及前后阴
而“心为五脏之主”
与各窍都有
密切联系
既然九窍都与五脏有关
而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又有赖于胃的功能正常
那么九窍
功能的正常与否
也应与胃气相关
也就是说
胃气
旺盛方能
增进饮食
输布精气
五脏得精气之养
九窍才能够通利
头痛、耳鸣、九窍
不通利
是肠胃
的病变
引起的
胃气亏虚
营养
不足以供给
五脏的需要
因此九窍
就会出现
各种病症
食物
进入胃里
消化之后
一部分的精微
被输散到肝脏
然后其,精气
传送到,周身的筋络;
另一部分的
精微经过
脾的转输
上注入心
再浸淫到
血脉里去
气血在
经络里运行
并上归于肺
肺在会合百脉以后
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气血相合
就又流归
膻中之腑
膻中为宗气所系
司呼吸、循经络
行肺气以达四脏:
心、脾、肝、肾
使精气归于平衡
这种平衡调和的状态
能从寸口部位的脉象
表现出来
从而可判断
病人的死生
水液
进入胃里
放散精气
上行输送
而到脾脏;
脾脏
散布精华
就又向上
输送到肺;
肺气
通调水道
就又下行
输送到膀胱
使得水液精气
布于周身皮毛
灌于五脏经脉
并随着:
春、夏、
秋、冬
四时气候、
五脏功能状态
以及阴阳的盛衰
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大概就是
水谷精气在
经脉中运行的
正常生理现象
精血的产生,根源于
对饮食五味,的摄取
但贮藏精血
的五脏又可
因过食五味
而受到伤害
过食酸味
肝气偏盛
脾气因而
受到克制
呈现衰弱
过食咸味
骨气受伤
肌肉枯槁
心气受抑
过食甜味
心气喘闷
肾气衰弱
面色发黑
过食苦味
脾气受伤
而不濡润
胃气壅满
过食辛味
筋脉纵弛
精神颓废
随心所欲
过食五味
必会招致
各种疾病
所以必须
约束自己
饮食节制
不要太过
太过必然
就会伤正
五味应当
调和适当
骨骼正直
筋脉柔和
气血流通
腠理固密
这样筋骨
就会强健
严格遵循
养生法则
来去调摄
就可享有
天赋寿数
人所有生命活动
以水谷之气为本
断绝水谷
就会死亡;
经脉
没有胃气
也要死亡
无胃气:
意思就是已没有
从容缓和的脉象
并非表现为:
肝脉不见弦象
肾脉不见沉象
因为即使
肝脉春弦
肾脉冬沉
如果脉象
失去从容和缓
以及正常节律
表明出现
没有胃气
的真脏脉
真脏脉一旦出现,胃气将绝
五脏的真气败露,生命垂危
元气充足
都是由于
脾胃之气
未受损害
经过胃纳脾输
将化生的精微物质
输送给脏腑、经络
以滋养元气
从而使得
宗气旺盛
营卫畅达
机体的
生理功能
活动正常
倘若脾胃
本就虚弱
又不注意
饮食节制
饮食过量
会使脾胃
损伤更重;
脾胃一伤,饮食水谷的
精微不能,供养全身
元气自然,不能充沛
防御机能,一旦减退
不能抵抗,外邪侵袭
各种疾病都由此产生
胃化生气血
《素问》
各篇经文
旨意明朗
好像天空的
太阳和星辰
一样的明亮
但仍然害怕
后世学医者
理解得不透
再援引《灵枢》
当中的相关篇章
进一步阐述含义
水谷从口
进入体内
有五味:
酸、苦、甘、辛、咸
分别注入相应的脏器
以及人体气、血、精、髓
等精微物质,汇聚的四海――
气海、血海、水谷之海和髓海
饮食所化的,津液
各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经由三焦气化布散的精气
温润肌肉、充养皮肤的叫津
那些流注于
脏腑、官窍
滑筋补骨、益脑髓
而不作布散的叫液
胃受纳水谷
为水谷之海
胃的气血
所输注的
重要穴位
在上为,气街(气冲)穴
在下为,足三里穴
水谷之海
邪气有余
即就会得
腹泻的病;
水谷之海
正气不足
就会出现饥饿
但却不欲进食
人禀受的精气
来自食物
食物又会
注入胃中
所以胃
是食物
化生气血
的源泉
在自然界
大海所蒸腾的云气
在广阔的天空浮游
在人体,胃所化生,的气血
则随着,十二经脉、十五络
而流动
经隧:
经络连结
贯通脏腑
形成通道
供给血气通行
所以将其
比喻为隧
食物入胃
消化之后
分为三路:
糟粕、
津液、
宗气
宗气
积聚上焦
出于喉咙
贯通心肺
而行呼吸
中焦
化生营气
分泌津液
灌注脉中
化为血液
在外营养四肢
向内灌注脏腑
循脉流行
昼夜流行
五十周次
恰好
对应昼夜时间
滴水百刻之数;
卫气是一种
比较滑利悍
的水谷之气
首先运行在
四肢、肌肉、皮肤之中
白天
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
运行于阳分
夜间
以足少阴肾经为起点
运行于阴分
不停运行周身
营气也出于
中焦胃中
并出了上焦之后
胃受纳的
水谷之气
经过
泌别糟粕
蒸化津液
把其中的
精微物质
上传注于肺
化生为血液
奉养全身
维持人的
生命活动
再也没有什么
比它更加宝贵
先圣的
谆谆教导
不厌其烦
反复申明其观点
足见其惠泽天下
有志于医学的
后世学者的
一片诚挚之心
三大因素,伤及脾胃元气
饮食没有节制
过饥、过饱及喜吃
过冷、过热的食物
都会影响
胃的消化
使脾胃受伤
喜、怒、
忧、思、
悲、恐、
惊
等等本是
正常情绪
但是过度
变成异常
从而损害
人体元气
如果元气充沛
阴火自然就会
下降、收敛
但是元气
受到损伤
就不能够
制约阴火
引起阴火过盛
阴火亢盛
就会上冲
助长心火
火与元气
势不两立
阴火与心火过盛
必然会侵侮脾土
损伤脾胃元气
引发脾胃病
邪气产生的病变
有生于阴的内伤
有生于阳的外感
生于阳的,那是受到:
风、寒、暑、湿、燥
等五气的侵袭;
生于阴的,那是因为:
饮食不节、起居失常、
情欲过度、喜怒无常
阴虚就会
产生内热
原因是:
劳倦过度
形体气力
就会衰疲
脾胃之气
也会不足
其结果是:
精华不能
顺利向上
输送上焦
糟粕不能
正常向下
排出体外
水谷之气
滞留胃中
腐化生成热邪
向上熏蒸胸中
因此就会
发生内热
便会出现
内热阴虚
脾胃损伤
运化失司
就会出现:
清气在下
浊气在上
清浊相干
乱于胸中
周身气血
升降失常
从而产生
“五乱互作”
气乱于心
则会出现:
心神烦躁、
沉默少言、
垂头无力
而懒惰;
气乱于肺
呼吸不畅、
喘咳痰鸣、
俯仰不舒;
气乱于肠胃
则会出现:
上吐下泻、
升降失常;
气乱于臂胫
就会造成:
四肢发冷;
气乱于头
就会发生:
气逆上冲、
头重脚轻、
眩晕仆倒
疾病初发症状多表现为:
全身高热、
头痛、目眩、
四肢沉重无力、
懒于行动、
嗜睡等
这是因为脾胃
已被热邪所伤
元气不够运用
四肢失于濡养
出现极度困乏
人的脾胃,才是
生命活动的根本
后世医家
随文演义
各有见解
不同方面
来去发挥
一般庸医
学识粗浅
医术低劣
不懂道理
妄用药物
攻伐脾胃
本来是想
治病救人
反会因为
克伐太过
害人性命
病从脾胃生的四大原因
现在列举《内经》所说
疾病都自脾胃所生以及
养生应该
充实元气的
理论依据
按照条目
分述如下:
自古
人与自然界
相通相合是
养生的根本
这个就是
阴阳平衡
大凡天地之间
南北东西之内
无论地的九州,
还是人的九窍、
五脏、十二节
也全都相通于
自然阴阳之气
苍天之气,如清净
人的意志,即平和
顺应了,天气变化
就能使,阳气固护
即使有,虚邪贼风
也不会,构成危害
这是适应
四时气候
变化规律
得的结果
善养生的人
专注于精神
顺应天气
明白其中
阴阳变化之理
如不如此就会:
内使九窍闭塞
外则肌肉壅滞
护身阳气
就会消散
这样子便会,伤害自己
阳气也因之,受到削弱
人若烦劳
阳气就会
亢奋外越
这必然使
阴精耗竭
如果久积
到了夏天
就会因为
阳气亢盛
煎熬阴精
就会导致
阳盛阴虚
的昏厥病
昏厥病的
主要症状:
眼睛昏蒙,看不清
耳朵闭塞,听不见
病势危急
堤坝溃败
水流汹涌
不可遏止
由此而知:
苍天之气
贵在清净
阳气厌恶
过度烦劳
这个就是病
从脾胃所生
的原因之一
阴精上承的地方,人多长寿
阳精下降的地方,人多寿夭
阴精上承,脾胃功能就能调和
脾气升清,水谷精气就能上升输布
和调五脏,润泽六腑
内滋血脉,外溉肌肤
表里脏腑都得到营养
就像
春夏之季
万物生长
升发茂盛
人即自然
健康长寿
相反
阳精下降
脾胃功能失调
水谷精气下流
好像
秋冬季节
万物凋零
脏腑组织器官
得不到足够营养
人就自然
体弱多病
寿命不长
这是疾病常常
自脾胃产生的
第二个原因
脾、胃、
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是贮藏水谷的脏腑
是水谷营气化生的地方
叫做器
能够
贮藏水谷
吸收精华
排泄糟粕
所以
它们是转化五味
而主吸收、排泄
脾脏的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
其功用充养,全身的,肌肉
使得
口有,甘美之味
面有,黄润明泽之色
属阴中至阴一类
与长夏土气相应
五脏六腑,十一个脏器,功能的发挥
还取决于,胆的正常功能的发挥
胆在脏腑中所起的作用
就像万物循着春气升发
因此
胆气正常升发
各个脏腑机能
自然跟着正常
运动和发展;
相反
胆气不能升发
脾胃谷气下流
便会出现:
食物不化、
肠鸣泻痢
这是疾病
自脾胃
所生的
第三个原因
天供臊、焦、香、腥、腐等五气
地供酸、甘、苦、辛、咸等五味
五气
由鼻吸入
贮藏心肺
能够使得
脸色明润
音色宏亮
五味由口进入
贮藏肠胃
化生精微
可养五脏之气
五气和化
就有生机
而且加上
津液作用
神气自然
旺盛起来
这里所说的气
上焦宗气
将水谷
精微之气
布散全身
滋体润肤
生养毛发
如同雾露
滋润草木
宗气紊乱
营卫失调
脾胃功能
就会越发
受到损害
气血生化失常
人的生命就会
受到极大影响
这是疾病容易
自脾胃产生的
第四个原因
列举了疾病
自脾胃产生
的四种原因
但是实际上
又何止四种
《内经》还论述到自然界的
风、寒、暑、湿、燥、热等
六淫之邪,也会侵袭脏腑
但是,一般来说
只有体质和元气
比较虚弱的人
才容易受到
外邪的侵袭
如果脾胃
元气旺盛
外邪即使
比较强盛
也不容易
入侵人体
导致疾病
也就是说:
如果不是
因为人体内部
脾胃元气虚弱
外邪的
单一因素
一般不会
导致患病
因此
内因才是
主要因素
疾病都是始于
脾胃元气亏虚
这个道理
非常明显
圣人反复而详尽地
论述了脾胃在疾病
发生当中的重要性
要根据自然的阴阳变化
调整、平衡自身的阴阳
并善于利用
导引、气功
等保健方法
去维护健康
再加上
他们对饮食
有一定节制
作息
有一定规律
不过度劳累
才能够做到
形体与精神
的协调
活到人
自然应有的寿数
度过百岁才逝去
因此平日
饮食起居
多加注意
生活规律
更加慎重
脾土居中
主化育
五行相生
其次序是: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依次相生
循环无尽
在五脏中:
肝属木、主春,
心属火、主夏,
肺属金、主秋,
肾属水、主冬
脾属土
主运化水谷精微
将其转输至全身
以供养脏腑经络
类似于自然界
土能滋养万物
土居于
木、火、
金、水
的中央
是孕生万物之位
掌控四时万物的化育,而关乎
春生、夏长、秋收与冬藏的
气化活动
所以四时之气
当中都有土气
因而
脾脏不是
只主一季
而是旺盛于
春、夏、
秋、冬
四季
每季最后一个月
的最后十八天
共计七十二天
阴历
一月寅月
以下依次:
二月卯月、
三月辰月、
四月巳月、
五月午月、
六月未月、
七月申月、
八月酉月、
九月戌月、
十月亥月、
十一月子月
十二月丑月
这里所说的
每季最后的一个月指的是:
辰月、未月、戌月、丑月
治病必须
兼及脾胃
人的身形,与九天方位,相对应
左足与立春相应,在地支中,与丑相对应;
左手与立夏相应,在地支中,与辰相对应;
右手与立秋相应,在地支中,与未相对应;
右足与立冬相应,在地支中,与戌相对应
天干中的戊
相应于长夏的湿气
它的各种的气平和
因为兼有:
温、凉、
寒、热
之气
在人体与胃相应;
天干中的己
相应于土
本味属咸
且又兼有:
辛、甘、
酸、苦
等味
在人体与脾相应
脾胃兼具
运化水谷
的功能
对其他诸脏的治疗
应根据具体的情况
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而不能确定
统一的治法
五行中
肝属木
肺属金
心属火
肾属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肝木和肺金,处在
心火和肾水,之间
它们
为病后的
生克传变
并不一样
而且也是
温凉不定
所以在
治疗时都应
与脾胃联系
才能够设法求得
适宜的施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