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都讲心

(0)

相关推荐

  • 先恢复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再来谈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

    在这里,我想把捆绑在传统文化上的意识形态全部先拿掉,然后再根据前辈们的描述给传统文化做一个界定. "传统文化"的"传"指的是以心印心,"统" ...

  • 中华文化精华,尽在“致良知,行正道”

    厦门    尤德才 中华文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代理学,明代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是 ...

  • 【每期一字】说“我”

    拖更有些时日了,在此表示抱歉,今天开始继续更新[每期一字]这个系列. "我",贯穿千余年,可以说是汉字当中频率比较高的字了.有关"我"的成语,比如"我 ...

  •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华民族既然是一个...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华民族既然是一个信仰真理的民族,为什么几千年来却从鼎盛走到了上世纪的衰落?是文化出了问题么?不是.而是人出了问题!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在统治阶级眼里就是一个"文物&quo ...

  • 王阳明的“致良知”原来是和佛教圣典是相同的,儒释道本为一家

    我们大家都知道王守仁,号阳明,人们又把他称作"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圣人."圣人"这个称号在中国古代只有孔子可以当得起.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心 ...

  • 《儒释道三教合一》

    陈全林先生著述 修学札偈之三教合一在何处? 道成德就非凡事,和光同尘隐仙迹. 随缘酬业不造孽,孔孟释迦通老子. 在中国文化里,真正修道,最后的成就都是三教合一.老庄思想影响了禅宗,即便很多佛门高僧,在 ...

  • 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冲突与融合

    --以<雍正皇帝上谕>一文为例 一:导读 1.作品时代背景 <雍正皇帝上谕>一文写于清朝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即公元1733年,由清朝雍正皇帝亲自所写. 在清朝雍正时期,中国正 ...

  • 儒释道为何都提倡“吃茶去”?

    元代赵元(原)<陆羽烹茶图> "酒"和"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饮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但"茶"和"酒"不同, ...

  • 周敦颐的《太极图》,蕴含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终极奥秘

    东方既白 著 由前面文章的论述我们知道,虽然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揭秘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具有一个整体的, 统一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规律,在其中宇宙一切现象最终都可以得 ...

  • 儒释道三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和谐并存融合发展?

    不管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榜>,做的实际都是一件工作,那就是促进三教并存.包容发展.<西游记>是"借佛说道",封神榜则是"借道说佛&q ...

  • 老子与儒释道三教

    按说,经过长时期的磨合.交流,中国百姓已经接受儒释道三家一花三叶.三教一家的观念,儒佛道汇流,也成为中国宗教及其哲学发展的壮观景象.然而,时至今日,一些荒唐的争论依然不时出现.尤其是究竟是道教正宗还是 ...

  • 儒释道为何都提倡“吃茶去”?(古史新话) 赵运涛

    北京晚报 | 2020年11月19日 . "酒"和"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饮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但"茶"和"酒"不同, ...

  • 中元节到底是什么?从儒释道三教合流看中元节的“多重身份”

    封面图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集儒.释.道三流为一体,与除夕.清明.重阳同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其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演变,渐趋世俗化,形成为我们今天的民俗活动-- ...

  • 儒释道三家都讲心

    ​​2020-11-8摘于程东心学 儒释道三教都讲心: 佛讲心之根本: 道讲心之自然: 儒讲心之世用. 三教都立心为学,也都是名副其实的\"心学\".三教互补,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