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说理的三种范式(之一)

美学家朱光潜说:“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说理,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俗化,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将道理说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运用比喻说理,要选择人们熟悉而可信、生动而形象的喻体,抓住喻体与本体之间贴切而自然的相似点,以充分揭示所要说的道理。苏洵《六国论》论述割地赂秦的危害:“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对此,引用古人的一个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尽火才灭,这个比喻就把割地赂秦最终结果必然是亡国的道理形象生动的揭示出来了。

比喻说理,比喻是手段,说理是目的。借助比喻展开说理,可以从正面着力,也可以从反面着力,还可以正反结合形成合力。《吕氏春秋·慎大览》中有如下文字:“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作者为了说清“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深奥的大道理,以人们熟知的看病下药为喻来展开说理:先作正面阐述,看病下药,药随病变,法亦应因时而变;再作反面阐述,病变而药不变则害死人,时变而法不变也会危害极大。正反结合,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让人信服。

陈蔚曦《愿孝如枸杞》开头:“春采叶,名为天精草;夏采花,名为长生草;秋采果,名为枸杞子;冬采根,名为地骨皮。一种草药,四季守候,心暖一生。愿为枸杞一般的孝子,守候一生,温暖一生。”作者以枸杞比喻孝子,以枸杞的药性比喻孝心,“天精草补益,长生草养气,枸杞子明目,地骨皮降火。无论何时,你走向一株枸杞,它都会张开怀抱,为你提供力所能及的治疗。孝子当如此。”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刁冰倩《后劲》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席慕蓉喜欢养花,但无论如何精心呵护。花盆里花朵总是那样颓废地开放,于是她请教朋友:“如何才能使花开得热烈?”朋友答道:“在根上砍几刀再撒一把盐。”席慕蓉照朋友说的做了,那一季花开得几乎疯狂。花如此,人也如此,在遭遇苦难时,在生死关头,看似平凡的人亦会爆发“后劲”,像花一样热烈绽放。

用比喻阐明人在遭遇苦难时会爆发“后劲”创造精彩,生动形象。

田志军《对手是块磨刀石》开头说:“刀在磨刀石上来回摩擦发热发烫,磨刀石是刀的对手。但它磨去刀的锈和钝,亮出好刀必有的锋锐,让刀在阳光或月光的映照下闪烁出独有的光芒。由此看来,磨刀石其实又是刀的朋友。”这是运用比喻阐明对手的价值。文中还有如下一段文字:

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去,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磨炼自己。从这一层意义上讲,你的对手是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工作中难免也有对手,相处何必论一时短长。看他人的长处。找自己的不足,潜心学习,努力进取,全当对手是一块磨刀石,磨掉自己的锈和钝。

用“磨刀石”这一比新颖形象的比喻来阐明对手的意义和作用。

比喻说理要与其他说理方法结合运用。

有的说理文是局部运用比喻,这较为常见;有的说理文则是比喻贯穿全文,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形:一个本体一个喻体;一个本体多个喻体或多个本体一个喻体;多个本体多个喻体。

(一)分解式

一个本体借某个喻体说理。喻体可以分解成几个方面,也可以本体与喻体都分别分解成几种情形,分别对应。

马战校《让尾巴呈自然状》用尾巴的状态作比喻来论证为人处世的态度:“翘着尾巴”,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这样不好。“生活中,大凡翘尾巴者,多是不能正视自己,觉得什么都能,用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这种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三国的关羽确实有点儿本事,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无人敌,但自恃高强,尾巴翘得天高,结果坑了自己,误走麦城,连性命也丢了。”反之,“夹着尾巴”,自轻自贱,奴颜媚骨,这样也不好。“无论如何,人要珍重自己,轻者自轻自贱,重者出卖灵魂。这种夹尾巴,实不足取。”那么,怎样做才好呢?

以尾巴形状喻做人,我颇赞成:“让尾巴呈自然状。”待人,不媚上唯上,也不鄙下欺下;处事明辨是非,以理为据;工作上,发挥潜在动力,富于想像,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做一个有利于工作、有益于社会、有助于他人的人。

这样比喻说理,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例文】

读书如熬粥

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赵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