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87条
266、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04条)。
作者:蒋远东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同样是少阴病始得时,本篇第301条讲: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篇第302条讲: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今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是以此少阴无表证故,所以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此条文的目的在于区别少阴表证和里证的用药。少阴表证发热的时候,可以在温里的药里面加发表的药,如果少阴无表证就不能加发表的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是无里证,背虽恶寒,但此恶寒即非太阳之表证,以其未涉及到少阴之表,非未及发热,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不可与之;因为此属少阴之里证也,是肾阳虚损。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的这个和是味觉上没有怪异的感觉,这句话是针对《太阳病中篇》的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噫食臭在讲,《太阳病中篇》第157条讲: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个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噫食臭的臭即是口中有一股怪异的味道,是口中不和的表现。
口中不和是阳明胃腑的问题,本条文借阳明胃腑没有问题来讲少阴病,是说:此少阴病,虽然得之一二日,但此少阴病已经入里了,这个里不是阳明之里,而是少阴之里,是太阳直接转属少阴。因为,太阳主表,肾与膀胱互为表里,所以太阳病是少阴病的表证,少阴病是太阳病的里证。
《太阳病篇》关于口中不和的论述实际上都是太阳转属阳明,是阳明胃热引起的口中不和,包括《太阳病中篇》第168条讲的人参白虎汤证中的口大渴、舌上干燥都是阳明证,是以太阳无渴证故。《太阳病中篇》第168条讲: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条文讲少阴口中和的目的是说,此少阴病,未经太阳,直抵少阴,是少阴本身的病变。
背恶寒本属太阳证,以其无太阳证,故知此背恶寒、既不是太阳表证,也不是少阴表证引起的背恶寒;此背恶寒者,是少阴无阳也,是少阴肾阳不足所致。《医宗金鉴下册.第84卷》讲,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背的两侧,而督脉则是在尾骨与肛门的连线这个地方与足少阴肾经汇合,夹脊而上,从风府到巅顶,止于目内眦。由此可见,此督脉同样也是肾阳所过之处,此背恶寒是少阴肾阳虚衰引起的督脉伤寒、而导致的背恶寒。
从背而过的经络还有手太阳小肠经,此经是从肩胛骨而过,如果是手太阳小肠经引起的恶寒,此恶寒不可能贯穿整个背部。故知此背恶寒是足少阴肾经的肾阳虚衰有多少督脉受寒,是少阴伤寒引起的背恶寒。本条文讲: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郭雍在本【集注】中讲:当灸膈俞、关元,膈俞在背,是足太阳膀胱经上面的穴位;关元在腹,是任脉之穴,《医宗金鉴下册.第84卷》讲,足太阴肾经从尾脊骨与肛门连线处进入少腹,沿腹部中线而上,与督脉交汇。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同一条经,任脉在前,督脉在后。灸此二经上面的穴位都有助元阳,以升肾阳。后世医家都是顺着郭雍的话在讲,灸膈俞灸的是足太阳膀胱经上面的穴位,此穴位也能助肾阳,但他取的是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的怎么一层关系。
附子汤(一芍人参苓术附: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方:
附子二枚(生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汤去人参加生姜,名真武汤,《要略.痰饮咳嗽篇》讲: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也是寒,留饮是寒水流注心下,心下是胃,是胃寒辐射到了背部、背恶寒,此恶寒也可以与真武汤;本篇第316条讲: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从附子汤中不难看出,附子汤既是真武汤的加减,同样也是四君子汤的加减,四君子汤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而附子汤则是四君子汤去甘草、加附子、芍药。四君子汤是一个补气名方,四君子汤在这里去甘草,去的是甘草的迟缓性,甘草不利于附子快速补阳;附子汤加芍药意在敛阴,是以灸关元穴而知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