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导:为什么现在的学术令人乏味?
相关推荐
-
幼儿园科研系列(8)||幼儿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选题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取样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能力.撰写研究报告能力等. ...
-
为什么读完博士反而逃离科研?中科院博导:因为我们的科研让人乏味!
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科研,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科研很累,很烦. >>>> 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释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释为何曾经让人很羡慕的科研职业变得如此没有吸引力. ...
-
中科院博导:我们的科研为什么让年轻人乏味!
学术派 1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让我们(我们已经人在江湖,不能选择了)后面的年轻人失去了兴趣.那我们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让人乏味呢? 作者:彭思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为 ...
-
为什么读完博士反而越逃离科研?中科院博导:因为我们的科研让人乏味!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彭思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科学网博客 最近程老师的文章「清华博导:我有个好学生想放弃科研,去中学当老师」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让人们关注到象牙塔里的内部景象,不同的 ...
-
中科院博导:以笨功夫做科研,才可能出卓越成果
一提到曾国藩,大家就会想到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国藩领军打败太平天国的诀窍靠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取巧,不投机,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 国学大师钱穆说:& ...
-
徐颖: “研发”了北斗系统, 32岁当上中科院博导, 至今还是单身
点击加载图片 "钱很重要,但比钱更重要的是理想."徐颖是中科院光电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她将科学走下神坛,走向大众,被<人民日报>点赞称:科普需要更多的徐颖. ...
-
中科院博导:读博士感到痛苦的五个原因
就我个人的经历,从历史上也得到无数次证明,一个完美的博士求学过程必须是夹杂着痛苦的过程,不能是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在中国,这个痛苦的过程变得尤其必须.如下几个理由可以参考. 作者简介 彭思龙,中科院自动 ...
-
科研方法 | 中科院博导:导师心目中理想的学位论文长啥样?
征稿:二语写作 题目 学位论文题目要简明.确切,不罗唆,不冗长.评委或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主要工作.有些同学是在博士期间做了几个不同的内容,这样题目就很难表达准确题意.可以突出一点,但不要将不是很密 ...
-
一“谢”千里的获奖感言,着实令人乏味,该换换啦!!
上面的两个片段,是范伟.周冬雨.马思纯在金马奖上的获奖感言. 不知道你听了之后的感受是什么? 范伟:本想说点感谢以外的事儿,但往这一站,什么也说不出来,就想说感谢.今天站在这里,天时地利人和,差一点都 ...
-
北斗女神徐颖:16岁上大学,32岁成中科院博导,许身科学,静待良人
有一个学生,中小学阶段一路跳级,16岁就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班里最小却成绩最优秀: 有一个中科院博导,年仅32岁,是光电研究院史上最年轻博导.教授,跟所带的学生年龄相仿: 有一个北斗导航系统女科学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