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习作簿
一本习作簿
王琴
2020年12月2日
由于经常搬迁,有些旧物已经无处可寻 ,有一个本子保存至今,可能是上面有我写的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

这是一本印有“扬州师范学院 习作簿”字样的本子,经年已经非常陈旧。浅蓝色的封皮上印着红色的字样。里面的纸张已经略泛黄。字迹也有些淡暗了。看到此习作簿,回想起一个场景:晚间,在扬州师范学院的教室里,济济一堂,坐满了求知的我们。

那是1981年。在那个刚刚恢复高考后不久的年代,青年们都在为自己知识上的苍白着急。
有人在恢复高考后已经走进大学校门,我们这些没有参加高考的,还在求知的路上奔跑:听说哪里有课可听,就迫不及待。我是听同学说起,扬州师范学院里有夜课可以听!当时的情景真是想起来就令人激动:学员只要证实自己身份报名,就能听课,无需交学费;校方提供上课地点和课程,不提供任何文凭。我是较晚听到消息的,习作簿上,我的学号是59 号。这个班级有七八十个学员。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没有人督促,大家晚间下班后自觉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来到扬州师范学院,坐下后就认真听课。
当年这些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都是无偿奉献!学院给我们安排了固定的老师,有时还会安排大师级老师来授课。我记忆犹新的是一节古文课,听说是一位刚从上海复旦大学调入扬州师范学院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具体讲什么内容我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只记得老师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妙语连珠,脍炙人口。讲课原来可以这么传神!听课时我聚精会神,深怕漏掉一个字!

从我留下来的这个习作簿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年这些老师的认真劲!业余学习,写作课共完成了六次作文,课上老师认真指导,写作有文稿具体要求,课后老师认真批改,每次作文后面有评语。仅这个班就七八十人,是否还有其他的班?老师是在完成白天的工作来给我们上课,业余奉献!作文批改得如此认真!可是我都不知道这些老师的姓名!惭愧!老师们不仅在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传承他们身为人师的敬业精神!
这是多么好的氛围,这是多么值得传承的精神!
教师,这是个有奉献精神的职业,更是有不断发展机会的事业。教师对人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我想当年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老师,这真是我人生中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