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之乡,遍地是历史文物,洛阳市偃师市山化镇游记

作者:巴图

2021年3月7日,星期日,雾霾转晴,受洛阳作协山化创作中心邀请,洛阳地方历史文化交流群及市文物专家、书画家、作家、摄影家一行十余人,到偃师市山化镇研学。大家先后游览参观了伊洛河石家庄村古渡口、九龙庙、红庙、会圣宫碑、游殿村古村落。

行走在偃师山化大地,游览一个个原生态的景点,大家亲身体验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深切感受到了河洛文化的厚重,群策群力提出了很多“金点子”,对振兴乡村文化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探源乡愁访山化

文/乾宏

探源乡愁访山化,

放眼伊洛映长霞。

石关古渡叹沧桑,

东逝漩波淘浪沙。

红庙宝殿奉先圣,

邙岭厚土眠贤达。

大唐忠烈颜真卿,

墓前劲柏舞书法。

2021.3.10.

  第一站:伊洛河石家庄村渡口

  石家庄村位于镇政府5公里处、黑石关口以内,是洛阳的东大门。石家庄村土坡面积3402亩,耕地面积2082亩,村庄占地1000亩,所辖徐沟、桥沟、高岭、桃沟、槐树沟等9个自然村,总人口为3600口,党员118名。省道314和伊洛河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主要景点:九龙庙、王铎墓、渡口。

  过去,偃师渡口多,凭借渡口优势兴起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贸易集镇。现在,交通发达了,渡口大多都废弃了。但是,由于偃师市区和巩义市区之间绵延近10公里的伊洛河上没有一座桥,至今伊洛河山化段保留了四个渡口,石家庄村渡口、寺沟村渡口、台沟村渡口、山化村渡口。伊洛河河道不宽,一根钢丝连接河两岸,拉着钢丝船就过去了,船走到河中心的时候总会有一次巧妙的转向。多年来,渡口链接两岸,方便了群众,也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体验乘船的乐趣。其中石家庄村渡口临近九龙庙,且此处河道宽阔、浪恬波静,顺流而下可直达康百万庄园,是开发水上娱乐项目的潜力之地。

  第二站:九龙庙

  山化镇位于偃师市区东6公里处,山化镇总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252个村民组,辖石家庄、寺沟、忠义、台沟、山化、王窑、东屯、汤泉、蔺窑、关窑、张窑、牙庄、马洼、光明、游殿、新明、向阳等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在山化与王窑两村之间。

山化镇辖区原属县一区管辖,1958年归老城公社管辖,1961年设老城区,辖山化公社、老城公社等,1962年撤区并社,将山化、马洼两个公社和老城公社的汤泉、东屯大队合并建成山化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社为乡,2011年12月撤乡建镇。

山化镇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多样。北部属邙山丘岭,地势高平,南北两侧沟壑纵横,南部沿伊洛河有带状的冲积川地。山化属温带气候,北部坡岭旱为主,南部平原,土地肥沃。

  山化位于郑洛交界处,北望黄河,南依洛河。东、北与巩义市康店镇为邻,西与市区、邙岭镇接壤,南临伊洛河与巩义市回郭镇隔河相望,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山化距离郑州80公里、洛阳40公里。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4省道平行穿境而过。连霍高速偃师东出口位于山化,即将开通的省道539,贯穿偃师南北,从山化镇西部穿过。规划中的沿黄大道,经邙山顶部,横贯东西。流经山化镇境内的伊洛河,河水清澈,水量丰沛,不仅滋润着山化人民,同时也演绎着古老运河的辉煌。

  山化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名人墓葬群、宋会圣宫遗址群、庙宇文化群、传统民居与民俗文化建筑群(含窑洞集群)、邙山自然景观群五大景观群,全镇处于地热资源带上,温泉资源丰富,另有会圣宫砚、烙花等一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山化,正处于邙山的龙头之地。一代名君——商汤王,灭夏建商,安葬于山化镇蔺窑村邙岭之上。一代名臣——周大夫苌弘,碧血化作玉,以示丹心,死后葬于山化镇化村的邙山脚下。中国书法史上三位领军人物:汉魏时期楷书鼻祖钟繇,开盛唐一代书风的颜真卿,明清之际蜚声中外的书法大家“神笔”王铎,均长眠于此。三座墓园,依邙山,傍洛水,沿S314省道,一线排开。

  2014年6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战略专业委员会授予山化镇“中国布鞋产业名镇”称号。2015年,山化镇荣获“洛阳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科技普及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平安建设工作先进乡镇”、“洛阳市基层党校工作先进单位”、“偃师市依法治市工作先进单位”、“偃师市安全生产先进乡镇”、“偃师市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6年游殿、光明、新明三村被评为“河南省第四批传统村落”,山化镇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旅游小镇”。2017年被中华诗词协会、河南省诗词协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和“河南省诗词之乡”。

  九龙庙位于山化镇石家庄村南约500米处,是清代嘉庆年间,为治水英雄黄守才而修建。黄守才(1603—1641)出生于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年幼父母双亡,由舅父刘又抚养成人。他一生潜心研究治水方略,从事治水,济民活动,他在总结治水实践的基础上写有《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治河方略》等著作。百姓为纪念他的治水功绩,称他“功并神禹”和“活河神”,在他逝世74年后,康熙皇帝听到他的事迹,封他为“灵佑齐襄王”,并祀“金龙四大王”。之后,清朝历代皇帝都给他追加封号,到清亡,先后共有十二次之多。

  九龙庙坐北朝南,村南500米处,面积达3400平方米平面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建造,共分前后两院,进入山门,东西分布钟、鼓二楼。向北是连接规模相同的东西二配殿,中间为九龙宫正殿。沿九龙宫周围按次序有佛爷宫、地藏宫、安阳宫、玉皇宫、火星宫、圣母宫等七处殿宫。后殿创造于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是阁楼建筑,高大雄伟。全庙宇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鼎盛时期每逢祭祀,就有一百道社火,每年庙前浔河湾码头船工开河出航,都有大型祭拜活动在这里举行。

  主殿的建筑是前后两栋建筑连接构成,前部为弧形项过厅,与后面的主殿连在一起,增加了大殿的纵深。两个建筑的结合部分,都设计了精巧的排水装置,殿内不见一丝流水下注,主殿供奉治水英雄黄守才。大殿两根大石柱支撑水槽,又和庙宇大门相向对称,可见设计之精细,布局之合理,石柱上刻有古偃师县丞撰的楹联,字体刚劲,笔力雄健,极具书法观赏性。大殿上方悬挂着当年慈禧太后西逃路过此庙题写的“威宣式遏”匾额。

  大殿山墙前部檐角都有精美砖刻浮雕,题材多取“老子骑牛”、“带翼飞马”等神话故事。内涵丰富,意义厚重。屋脊砖雕是整幅卷草图案,属单独模具制作,不是简单的后期雕刻。屋脊瓦当,种类繁多的图案,精美独到,颇具匠心。木雕也是庙中一绝,透花团,随处显见。屋檐、柱子、楹梁等处,都有龙形浮雕,造型灵动,刀法流畅,木材质地优良,历经沧桑,仍不见旧态,庙内每根柱基上都刻有浮雕,每个基座的浮雕内容都不一样,更显难能可贵。殿内的彩绘十分考究,精美绝伦,使整个大殿显得富丽堂皇,典雅气派。

后殿的形式在庙宇建筑中并不多见,是楼房建筑,两厢均有小配房,楼房高大,全为砖木结构,木楼梯和门廊都与木柱相连,构思独特新颖,设计巧妙合理,楼顶也有精致的彩绘。阁楼上的梁、檩上都有手绘彩色花纹,在庙宇建筑中,这样精细的装置实为少见。

东西偏殿建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三月,石柱高约四米,仅一尺见方,柱上还有雕刻,均是承重石柱,质地必须上好,大殿石柱,更加考究,整个庙宇,此种石柱达二十多根,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及选材的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九龙庙以它的历史内涵和建筑工艺成为古庙宇建筑中的精品,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劳动人民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研究和观赏价值极高,该庙宇已被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基础设施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文物几已流失殆尽。亟待修复重建,使其这一古老的文物宝库,建筑精华重现昨日辉煌。

2006年,九龙庙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站:王铎墓

  王铎,字觉思,号嵩樵,河南孟津县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明、清均官拜礼部尚书,生平事迹见《清史*贰臣传》。王铎墓在石家庄村南,陇海铁路南侧。坟墓及墓前碑刻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存两匹石马和一对翁仲。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当代启功先生也有言曰:“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目前神道两侧石马仍保存完好。

在陇海铁路旁,见一对石马对面而立,石马高2.3米,线条流畅,很有气势。站立石马边向南望,还有两件石雕作品,一个像似石碑基座,另一个看不出形状了。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月十八日,王铎61岁病逝于孟津故宅。清廷赠太保、谥号文安。顺治帝因他是由明降清贰臣中的代表人物,遣河南府官员给王铎选墓地,在今洛阳偃师山化石家庄村。此地风水甚佳,背邙面洛,东南隔伊洛河与宋代皇陵遥遥相望,正南与中岳嵩山相见。墓前三百米是明清时期通往洛阳、西安的官道。从墓冢到墓道最南端的石牌坊绵延有三百米左右,牌坊上刻着“大清太保王文安公之墓”。有神道碑、墓道碑、皇帝谕祭碑、墓碑等。由北到南有翁仲、石马、石猴、石羊共四对石像生。陇海铁路从王铎墓中穿过,墓冢、翁仲在铁路北边,石马、石猴、石羊、神道、墓道碑、牌坊在铁路南。

  20世纪修建陇海铁路时,王铎墓就被压在了铁路之下。六、七十年代,墓前石刻破坏严重。近几年,多有窃贼风高黑夜造访,为了保护文物,村里人把原有的石羊、石虎等都埋在了地下。一座仅存的石人拉入九龙庙严加看护。如果不出意外,王铎墓的石翁仲还能找回一部分....

  《王铎年谱》载:王铎的先祖王成于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巩县,然后再迁至孟津双槐村。故王铎去世后,顺治皇帝遣河南府官员安葬王铎,按照落叶归根、归葬故土的风俗,把王铎葬在隶属于巩县的石家庄村是完全合理的。至于石家庄村最终划归偃师,这是后话了。

王铎墓的变迁。据《王铎史料存真》说:王铎去世之后,每年王铎的子孙后代都要从孟津渡过黄河来百余里之外的偃师石家庄祭奠王铎。清顺治十二年六月,王铎儿子王无党来给王铎扫墓时,不幸坠马身亡,年42对。家人因此深感远途扫墓之不便,遂迁葬王铎于孟津老城西北隅。民国十二年(1924年),王铎墓被盗。1958年孟津开修黄河大渠,通水后,城北尽改种水稻,其墓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此说属实,也就是说王铎死后三周年,王铎遗骨就迁回了孟津,偃师石家庄留下的是个没有棺椁的旧墓。但真墓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迁,已经了无踪迹;偃师的规模宏大的旧墓,倒是保存下来了。

  与王铎同朝为官、也是著名书法家的黄道周(不屈被杀)、倪元璐(自缢),甚至是王铎儿女亲家的吕维琪(被俘不屈被杀),都在清军入关后,不屈而死!王铎的名节,肯定是有污点的!这一点,王铎自己内心深知。降清后他也只与贰臣相往来,同研书画,吟诗酬答。他也深知后世历史上对自己的贰臣的评价不会太佳,唯求“留好书数行”!

王铎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的天才人物,他集书法、诗歌、绘画、文论等多种才能于一身。他于明末书坛糜弱之象,振起雄风,力挽狂澜,成为中兴之主。黄道周评论其书法:“行草近推王觉斯、人从未解其妙耳”。“有明书法推第一”,“怀素之后第一人”。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赞曰:“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甚至有人评价:“后王(王铎)超前王(王羲之)”。书坛和书史公认:王铎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正是这数行好书,让王铎不至于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第四站:玉帝阁(红庙)

玉帝阁(明代)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又称玉皇阁,曾是北宋行宫会圣宫的一部分,俗称“红庙”,重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重修,毗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圣宫碑”。玉帝阁内有明代嘉靖年间壁画,绘有精细龙纹的雕梁画栋屋顶,工艺精美绝伦。

2015年,玉帝阁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帝阁屋面为歇山顶屋顶。坐北向南,底部长宽均约7.5米,成空心四面体,下宽上窄,分两层呈宝塔状,砖木结构。屋面筒瓦覆顶,下层正面做出装饰性屋檐及六组砖雕五踩斗拱,南边正中有一拱形门。

  玉帝阁内部有木制楼梯通往上层,上层墙壁四周均彩绘有明代人物肖像画,神态饱满,颜色鲜明,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有脱落,南边正中也开一门,门框上部两侧雕龙形饰,门上方有一青石质明代石匾,上 书楷体“玉帝阁”三字。阁内顶部檩、梁结构复杂,四角斜梁上皆彩绘,梁下有一高约3米的木制屏风帘支撑,帘之正中一木制匾额,上书“天心金关”四字,系大清康熙年间创修。

  室内四面壁画彩绘有道教人物肖像画,面部神态饱满,颜色鲜明,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服饰华丽,色泽鲜艳、清晰可见,此阁建筑古朴素雅,巍峨壮观,对研究明、清宗教建筑艺术和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具有一定的考古及艺术价值。

  正骨状元显身手

  一对儿彩釉狮子,微妙微肖。

  看守红庙的老人

同一个人,去年5月2日,来参观时拍的。

  第五站:会圣宫碑

  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后,将皇陵区设在洛阳东部的偃师、巩县,后在这里新置永安县。到宋仁宗时,这里已有4座皇陵,为了却祭奠的奔波之苦,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精心选址,开始在相邻的凤凰山上既现在的寺沟村,修建规模庞大的行宫。工程历时4年完成,名为“会圣宫”,“会圣宫”的“圣”指的应是宋仁宗之前的三位国君。

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会圣宫也在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被金军付之一炬。如今的会圣宫除了一通巨碑和一根拴马柱外,地面的建筑都被毁了。会圣宫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会圣宫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会圣宫碑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凤凰山上,系会圣宫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该碑系中原第一巨碑。碑高9.2米,碑帽高2.90米, 宽2.22米,厚0.72米。两侧浮雕舞龙四条,龙尾盘向顶端,龙首伸向四角,正面偏下有圭形题额,阴刻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铭”十一个大字。碑身高4.90米,宽2.19米,厚0.55米,四周饰以线刻龙形和流云纹,两侧浮雕云鹤图案。碑文36行,行84字。其主旨乃在颂扬宋初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圣德、教化、政绩。

碑文详述了建筑会圣宫的由来和经过,描绘了会圣宫的地理位置、建筑的宏伟壮观和“奉安圣容”礼仪的隆重,以及“士庶朝谒”的盛况。据说朝廷修建会圣宫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土木之工极天下之巧,建筑之美为人间之极。

该碑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站:乡村即景

  中午就餐:河洛驴肉馆。

  第七站:游殿村

游殿,游殿/趙向穎

黃河滔滔,

邙嶺蒼蒼,

伊洛河微波蕩漾,

淹沒遠去的歷史。

北宋天子的車馬粼粼,

和那些註定要消失的腳印

已被黃土覆蓋。

卻給一個小小的村子,

留下一個名字:遊殿。

何處覓一縷鄉愁,

撫慰遊子的心,

古老的遊殿啊,

已成為遊子尋根的聖殿。

它在夕陽裡守望,

一直在等你歸來。

九連窯洞、地坑院、月亮灣,

古樸的民居,

訴說著村中百姓,

曾經的煙火往事。

日落日升,

依稀還能聽到古村落裡,

兒童捉迷藏的笑聲。

文昌閣裡的棵棵古松,

天長日久似乎等候,

下界的文曲星。

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

人們只管勤懇地秋收春耕。

玉皇閣前的枯柏化作“老龍拐”

直指蒼穹,

同玉皇閣裡的神靈,

一起協作風調雨順

護佑蒼生。

坡地的麥苗翻著綠波,

梧桐樹撐起紫色的巨傘,

嶺上的菜花金黃。

神仙谷的溝溝壑壑,

都是神奇的風景。

鄉村振興的萬里春風,

讓游殿古村換上新的妝容,

曾經這個天子到過的地方,

必將再次被時代垂青。

  游殿村位于洛阳偃师市东北角的邙山岭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环境优雅;北临黄河、面朝伊洛,东与康百万庄园相邻,西与举世闻名的一级世界旅游胜地白马寺同一岭脉,由于风水宝地、三大朝官(宋、汉、清)葬于此地。有九朝古都七在偃、五朝建在首阳山、三朝落墓在游殿之美誉。游殿属黄土高原地形地貌,沟壑纵横,梯田层层。今天的游殿有4000人,五千多亩耕地,连霍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游殿村人居住的村落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公里。

游殿村名的由来:宋徽宗年间 ,皇帝带领亲眷西渡洛水,夜宿会圣宫(寺沟红庙)次日在寺沟沟中温泉沐浴洁身,女眷在会圣宫梳妆整容,第三日便隆重上坟祭祖。宋朝陵园在巩义,宋徽宗祭祖归来,心情不佳,准备在会圣宫小住,一日有幸意往北邙一游,下令随从人员看到黄河即返回会圣宫畅游了一天,包揽了邙山风光,说是山却不似山,丘顶展望;好似大平川,拍手称赞,赏心悦目后,龙颜大喜!

宋王走后,地方官民为纪念皇帝北邙之行,在看到洛河及黄河的地方,分别建了两座方式相同的行宫,以方位命名;北面的叫北游殿,南面的叫南游殿。两村之间4华里左右,北游殿属现巩义,南游殿属现偃师。

  自商朝以来,游殿商、工、贸繁荣,形成了一座大重镇,延续约五余里。这里的杏花村, 至今留有那时破瓦、砖块(瓦碴地),留有许多风情、典故流传至今。如饮马池、王莽撵刘秀、出土的战马铁甲、汤王东拒黑石关、西守商城,王洼的吊棺、出土的戒尺,筷笼上刻着孙家店等文物,总之;古代的游殿镇是军事重镇,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如今的游殿在保持千年历史外,文风鼎盛、能人辈出,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使游殿众多的特色民俗建筑得以保存完整,2016年,该村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主要景点:地坑院、地下街坊、塔沟、古寨墙、玉皇阁、文昌阁、滑氏祠堂、饮马池。

  游殿村现存各类窑院208处,窑洞572孔,瓦房179间,年代自明清至民国不等。全村窑洞可划分为九连洞、门前街、地下十字街、月亮湾、马氏街坊、滑家胡同、地坑院等多处建筑遗存。

游殿村地坑院完好的有几十处,其中村西部谢家胡同,游殿过去称之为九连洞,确实有九个洞相连,里边有一二十户人家,共分为八个院落,院落有独户、双户、四户等,每个大院有窑洞十来孔,现保存基本完好。村东部的滑家胡同,和谢家胡同相似,不仅东西有六七家,相连的南北胡同还有四个院落,这些胡同建筑于清朝晚期。

  九连洞。 通过地下洞连通八处地下窑院门前街而形成的地下洞府,里边有14户人家,共分为八个院落,每个院落为一家,根据弟兄多少确定院落大小及分户,院落有独户、双户、四户等,每个大院有窑洞十来孔,现保存基本完好。各户院内有红薯窖、水窖、辘轳井,院前街边有蓄水窖、集水沟、磨坊、茅厕等公共设施……

  近几十年,村人陆续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窑院窑洞土坯房,到高阜开阔的地方盖起小楼小院,那些窑洞连同里面一些老旧物件就被废弃了。一些窑洞已经裂缝、残破,坍塌的黄土荒草萋萋,好像有意要掩埋一段岁月。崖壁上一些树木歪斜倾倒却又顽强地支撑着,裸露的树根虬曲出它们的艰难和不屈。瑟瑟秋风中,遍地丛生的灌木杂草像恋旧的老人,反刍着过往岁月的滋味。有的窑洞早没有了门窗,覆满时间的包浆,远远看去,黑黑的大洞像两个深陷的眼窝,像犹坐说玄宗的白发宫女在晨烟暮霭中茫然发呆。

近些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风剥雨蚀中,这些废弃的或风韵犹存或品相不佳窑院窑洞,它原汁原味的真实,它不可复制的沧桑,歪打正着成邙岭一道难得的人文景观。

  豫西邙山上有很多天井窑院,不过这里的更加奇特。九个天井窑院连城一体。九户居民共用一个地下通道进出,几乎与同村乡民隔绝,在村内形成一个奇特自然奇观。被当地村民为九连洞。九连洞倚山而建,院内深约十几米,地下通道长度约两百米。天井院之间户户紧凑合理且风格各异。置身于此不禁为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及丰富的想象力而拍案叫绝。

老家河南,梦中游殿

小医利国

山化古镇伊洛边,

传统村落首游殿。

老家河南乡愁源,

北宋徽宗曾游览。

九连洞府月亮湾,

平安寨外境似仙。

康百万家大粮仓,

如今就在村委院。

地下街坊地坑院,

黄土坚强历百年。

滑家祠堂马家井,

风水宝地祖辈选。

游览观光有美食,

美味佳肴驴肉馆。

  去这家窑洞看看

窑洞文化是山化镇规划打造的一个重要旅游亮点。山化地处邙山,土层深厚,适宜建窑洞。山化的窑洞有靠山式窑洞、有下沉式窑洞,有地下式街坊,形式多样。山化各村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邙山上的颗颗明珠。

  窑洞分为靠山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地下街坊式窑洞。靠山式窑洞一般建在不宜耕种的沟坡较陡的阳面,各家院落以向阳的2~5孔靠山窑为主体建筑,配以猪、羊圈舍、厕所、院墙及门楼,组成一个基本单元。下沉式窑居以下沉式四合院为主,有独院,地下街坊等多种形式。这种窑洞在地上看不到,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下沉式窑居又称“天井窑院”或“地坑院”。地下街坊为平地挖掘出一条街道,然后再街道两侧挖掘出一个个窑院,窑院自然连成街道。山化镇17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都有窑洞。游殿、新明、马洼、寺沟等村是窑洞保存的较为完好和集中。

七律 访游殿 (通韵)

毛利民

北眺大河南望川,

沧桑游殿盛名传。

宋宗一览心胸阔,

百姓世居风水妍。

漫步神工九连洞,

静观奇丽玉盘湾。

今朝探访古村落,

了却乡愁醉若仙。

  “三马”留影

偃师银条,是河南省偃师市特有的根茎蔬菜,因其晶莹透亮、洁白如玉、条长笔直、无丝无筋,因宛如银条而得名。偃师银条种植历史悠久,质地致密,色白鲜嫩,清脆爽口,具有解酒清神、消腻利口、增进食欲等功能。2011年8月17日农业部批注偃师银条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96岁老先生

  合个影,沾点仙气

即将坍塌的老房,浓浓的乡愁!

  朴实的乡亲

  进这家看看

  受天之祜,汉语成语,拼音是shòu tiān zhī hù,意思是指蒙受老天的保祐。出自《诗经·大雅·下武》。下句是“四方来贺”。

  历史遗迹

  做过仓库

  滑氏祠堂广场上,有一个母亲和三个孩子造型的四个雕像。原来,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这个母亲带自己的三个儿子从山西洪洞来此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七千人、以滑姓居多的庞大村落。

  滑氏祠堂,位于游殿村,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中叶,翻修于民国二十八年,距今已有四百年左右,现已列入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滑氏祠堂自建立以来一直是族人教化民众,行德尚礼、团结族人的重要场所,是滑氏家族文化的标志,也是该村文化标志之一。2015年,在偃师市文物局的指导下,游殿村委集资30余万元,依照文物修复标准重修滑氏祠堂。如今滑氏祠堂焕然一新,成为村内一景。

  清代,游殿村有三里长街,街上有土地庙、观音堂、宏兴观、榕花寺、五道庙、玉皇阁等,道光年间又修建了文昌阁,具有“一里两座庙,百步两个堂”的气势。

  去村委会看看。

窑洞,有历史沧桑感。

  跟着档案专家马正标老师找碑考古。

  游殿村还有大量天然形成的异形奇峰,被称为“小张家界”。

  月亮湾。在村东南的沟边有一弧形土崖,靠土崖的窑洞院落群酷似弯月,所以叫月亮湾。而今,月亮湾的窑洞院落按照原有风格进行修缮,营造出原生态的窑居文化氛围。

  巧遇拍抖音的村民,挺好!

玉皇阁又称天爷庙,有上下两层,上层供玉皇大帝,下层供齐天大圣,传为清乾隆年间始建,2001年翻修,是游殿的“镇村之宝”。

玉皇阁旁的老柏树,可惜已经枯死,当地老乡说,这棵树是“老天爷的拐棍”。

  夕阳西下,返回

  探寻游殿村

戚占保

往事沧桑越千年

寻古探幽向游殿

邙山远眺绝佳处

宋帝巡幸腾紫烟

地下街坊九连洞

沿沟筑户月亮湾

特色民居依高岭

传统村落誉方圆

2021.1.26.

  漫步游殿村,不由想起司马光的诗《邙山》:

山静闲云夹树飞,

樵人相遇总忘机。

息柯且说山中事,

共指长河落日晖。

司马光不止一次去过邙山。年轻时,他从华州调任苏州,途经洛阳时和朋友到那儿打过猎,看他当时所作《洛阳少年行》中的句子:“青丝结尾连钱骢,相从射猎北邙东。东鞭纵镝未云毕,青山围围载红日。”

“息柯且说山中事”,经历多了,感触深了,才会有这样的自我警醒。“柯”是象征,人生要停息的实际上是机心。

对于不堪都市喧嚣嘈杂的人们来说,

到这里静听黄河的涛声,

远望伊洛平原袅袅升起的炊烟,

走进静谧深邃的地坑院感受中原先民的生活形态,

抚摸一下消逝的家园大门锈蚀门锁,

路过曾经的车马大道,

感受村中的古街、古井,

听一听静坐在村头古树下的老人口述的传说,

会不会唤醒和抚慰你心中的那缕乡愁?

  山化镇东部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复杂,工业难以入驻,农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多年来,山化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确立了以文化生态为特色品牌,以建设人文、秀美、活力、富裕、文明新型城镇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立足山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决心把山化打造成偃师后花园,洛阳、焦作、郑州等100公里圈的休闲地。

  入镜

一片神奇的土地,

快并快乐的一天。

一群情怀满满的良师益友,

期待下期与你同行!

  祝偃师市山化镇经济腾飞,民生改善,文化兴盛,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来越好,再创辉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