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永济渠变迁》金的漕运 郝金龙

先定义本文所用几个词,“金前期”是指北宋徽、钦二帝北狩后,康王赵构建立南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到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县 官“勾管漕河事”"];“漕河”指官府所用河道;“漕运”是指朝廷和官府用漕河对税粮入京或入仓以及国家物资的输运;“永济渠”指北宋黄河北流前隋唐运河;“御河”是指馆陶县以上北宋永济渠和清河到东光的北宋黄河北流期间,一直到金前期的永济渠;“熙宁御河”专指北宋熙宁二年( 1069年)所开老武城到德州的运河;“庆历黄河”指今馆陶东通过今临清、夏津、武城、故城向北的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形成的黄河北流;“元丰北流”是指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在小吴决口主流向北过内黄、魏县、临西西、威县、清河西到枣强西的北流黄河;“旧黄河”是指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杜充决河阻金兵,在李固渡沿北流仍有黄河分流的北宋黄河;“卫河”是指旧黄河彻底断流后的原御河诸水汇而行流,到馆陶、临清再到老武城的运河

“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八月,以山东大熟,诏移其粟以实京师。”[’72]其“山东"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稅以粟入燕京,其运输通道当以河运为主,御河仅是漕运之一。“二十一年(1181年),以八月京城储积不广,诏沿河恩、献等六州粟百万余石运至通州,辇入京师。” 33]仅恩州(临清、清河、武城、历亭四县)、献(乐寿、交河二县)就有百万石粟漕运到通县,御河应是运道之一。“明昌三年(1192年)四月,尚书省奏:'辽东、北京路(临潢)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昨以按视东京近海之地,自大务清口并咸平铜善馆皆可

置仓贮粟以通漕运,若山东、河北荒歉,即可运以相济',制可。” [37勺从这一时期看漕运难以解决辽东米粟入京,所以改甬海运入京。“承安五年( 1200年),边河仓州县,可令折纳菽二十万石,漕以入京,验品级养马于俸内带支,仍漕麦十万石,各支本色。乃命都水监丞田栋相视运粮河道。”35]此时在可以通漕的州县已经建立起“河仓(国库)”。“泰和元年(1201年),尚书省以景州漕运司所管六河仓,岁税不下六万余石,其科州县近者不下二百里,官吏取贿延阻,人不胜苦,虽近官监之亦然。

遂命监察御史一员往来纠察之。”〔’76]其景州在东光,景州漕运司管理六州河仓,这六州应为恩州(在历亭)临清、历亭(今武城);景州(今东光)将陵(今德州)、东光;清州(今青县)兴济(今兴济镇)、会川(今青县);深州(今深州南)武强(今武强西南);沧州(今旧州镇)清池(今旧州镇)、南皮;献州(史载脱其置河仓属县)。六州建仓的县《金史。河渠志》有脫文,上述濒河漕仓根据今人之注列出为7]。其置仓之县都濒河,入仓的其他州县离河仓“近者不下二百里”。

贞祐三年(1215年)以后,金宣宗完颜珂“既迁于汴”〔378〕后,漕运中心

南移,与永济渠无涉。御河、衡漳河应是主要通漕运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