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结发 共枕同穴

1932年10月,他们结发为夫妻。新郎叫启功,他的新娘叫章宝琛。那年启功21岁,新娘比他还年长两岁。启功叫了她一辈子姐姐,她做了他身后最坚强的女人。他们的结合并不是自由恋爱,是一场并不浪漫的包办婚姻。启功原以为,为了不违母命而娶妻,这样的人生不完美。不料,章宝琛却成了他一生最难得的知己,并在最艰辛的岁月里,给了他无尽的幸福。章宝琛终生未育,断了他家的香火,而一代巨匠却为她下跪。妻子去世后,启功独守空床30年,最终实现了“一朝结发,同枕共穴”的夙愿。

启功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虽然被列入旁支,但荣华富贵几乎全无,不过他的母亲还是十分敬畏这个特殊家世,每年的祭祖简直就是母亲的图腾。启功一周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和姑姑艰难地拉扯他长大,因此非常敬重母亲和姑姑。1932年3月5日,是启功家祭祖的日子。这一天,母亲特意叫了一个章姓姑娘来帮忙,并让启功到胡同口去迎接。当时,天上飘着绵绵细雨,启功来到胡同口,看见对面的林荫小道上,一个娇小的女子撑着一把花伞娉婷走来。他没想到,这是母亲和姑姑物色了很久而且是他必须要娶她为妻的章宝琛。

此时,刚满20岁的启功正忙于寻找职业,初见章宝琛,也没有丝毫心动。然而,母亲的态度却很坚决:“你父亲死的早,妈守着你很苦啊!你早结了婚,身边有个人照应,我也就放心啦。”姑姑也在一边帮腔,孝顺的启功不敢违逆。几个月后,启功和大他两岁的章宝琛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她成了他的新娘。新婚燕尔,但实际上两人只见过寥寥几次面,更没有感情基础可言。然而,婚后的章宝琛,操持家务,侍候婆婆,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最难得的是她从不发脾气,勤劳、善良、贤惠,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启功的家很小,朋友却极多,他们时常来家里聚会,彻夜不眠。她站在炕边端茶倒水,整晚不插一言。

启功渐渐地发现,这位容貌平常、文化不高的妻子竟是一位难得的知己,他原本不平的心,慢慢地静了下来。自从结婚以后,启功再也没有为家里的事操过心,每天早晨一睁眼,他就看到妻子在没完没了地干活。启功心里渐渐有些不忍,突然记起母亲曾谈到章宝琛的身世:章宝琛生母早亡,后妈对她非常刻薄,从小就吃了不少苦,她是带着相依为命的弟弟一起嫁过来的。深入了解妻子的身世以后,启功强烈的同情心逐渐化成了爱恋之情。

北京沦陷后,启功一家陷入了困境。此时,启功的母亲和姑姑都年迈多病,她日夜侍奉不离左右。病中的老人心情不好,时常朝她发脾气,她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日子日益拮据,有一天,启功看见妻子在小心翼翼地缝补一只满是破洞的袜子,禁不住满心酸楚。于是,饥寒交迫的启功想卖画赚钱,但又拉不下脸来上街叫卖。妻子说,你只管画吧,卖画的事由我来。那天傍晚天降大雪,他便去集市上接她。他远远地看见她坐在马扎上,全身是雪,他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20年,期间妻子拿出珍藏多年的首饰出去换钱,给他做好吃的东西,再困难每个月都会给他留下一些买书的钱。

母亲去世后,启功于悲恸中顿悟妻子日夜辛劳的不易,以及对自己的体贴入微,他深感无以回报,便请妻子端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给她磕了个头。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成了妻子一生最大的遗憾。启功在辅仁大学教书后,班上有很多女学生,启功经常带女学生们去看展览。于是,便有些好事者开始无中生有地造谣,说启功在搞师生恋。谣言很快传到章宝琛的耳中,但章宝琛并没有对启功刨根问底,更没有大吵大闹。因为,她相信启功的为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启功曾被禁止公开写作。妻子就让他藏在家里写,自己坐在门口望风,她还偷偷地将丈夫的藏书、字画和文稿收起来。1975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章宝琛,深感自己来日无多,在医院里给启功交代后事。启功大惊不已,立刻匆匆赶回家来到后院,拿起铁锨,按照妻子说的位置挖下去,果然挖到一口大缸。搬出来一看,共有四个麻袋,一幅幅早年的书画作品一本本文稿藏书,竟然全部保存完好。捧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启功的心在颤抖,章宝琛这个不通文墨的弱女子竟敢冒如此大的风险珍藏他的作品。他不由心生感慨:一生得宝琛这一知己,足矣!

妻子去世后,启功依然过着孤独清贫的生活。他卖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所得200万元人民币悉数捐给了北京师范大学,自己却住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一日三餐,也是粗茶淡饭,他说:“老伴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让她过好日子,现在她走了,我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我们曾经有难同当,现在有福却不能同享。因此,我的条件越好,心里就越不好受。”后来,一位离异女画家看到他这种生活状况,红着眼圈说:“启功教授,您太辛苦了,你需要一个女人好好照顾。”她表示愿意留下来照顾他,启功摇摇头说:“我心里只有宝琛,再容不下任何女人了。”

2005年6月30日,93岁高龄的启功带着他对爱妻章宝琛的无尽思恋溘然与世长辞,亲属将他的骨灰与章宝琛合葬在一起,实现了他“一朝结发,同枕共穴”的夙愿。天人相隔30年后,他们终于在天国团聚了。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数10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