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故郡故州城-清河县

清河远古文明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靠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邻威县,北与故城县、南宫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清河县交通便捷,京九铁路、青银高速、308国道等重要国家干线汇交清河。清河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辖6镇322个行政村,人口40万,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镇。清河县经济发达,号称“中国羊绒之都”,是邢台市的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县和重点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清河历史悠久,传为黄帝之子的“青阳”之地。此处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张姓的起源地,被国家授予“中国张姓文化之乡”称号。

□ 天下张姓始清河

清河是华夏张姓起源之地,清河堂是张姓的堂号。湖南省《张氏宗谱卷首(清河堂)》记载,“阅先代著籍江西丰城,来自明初,堂号'清河’。因思天下之姓张者,共出清河一脉,而兹何异焉!”

关于张氏的起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是起源于山西说,二是赐姓说,三是出自黄帝之子(或孙)挥公说。

起源于山西说,是见于《通志.氏族略》记载,“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赐姓张氏,此非命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无疑也。”就是说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称张氏,此张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迁移各地。为此有人说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学界对张氏起源于山西说有许多意见,其中有人说“晋国确实是春秋时期张姓的聚居之地,晋国张姓除了张侯以外,见于记载的还有张果、张君臣、张骼、张抑朔等人。但是尚不能说晋国是张姓的起源地。因为早在西周宣王时期就有张仲其人,见于文献记载。《诗经·小雅·六月》曰:“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字仲嗣,他和尹吉甫等辅佐周宣王,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著称。“除晋国以外,春秋时期其他国家也已有张姓先民存在。如宋国有个张匄,是华抠的家臣,曾怒杀华多僚,事迹见载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总之,春秋时期晋国的张姓先民,是张姓人群中的一支,但不是张姓先民中最早的一支,因而今山西省不可能是张姓的起源地。”

关于赐姓之说,多为他族改姓。文献记载,在三国时期,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在张姓中最繁茂的一支即为黄帝子(孙或)挥公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今天下张姓多出于挥公,其他张姓应为旁出。

张挥出于黄帝少昊青阳氏。历代学者解释说,青,古代时通“清”,即清水;阳,古人习惯以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即张挥是活动在古清(水)河北岸的氏族。

清河,上古时称清水或青阳,《山海经》、《水经注》等地理书籍均有记载。其中《水经注》中《水经·清水》言:“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郦道元注:“黑山在县地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焦作市,东与辉县、获嘉县相连,西焦作市衔接,北界东大河,分别与晋城泽州县柳树口镇、晋城陵川县夺火乡接壤。古为宁邑,北齐天佑七年,改为修武县,黑山在其北是清水的源头。刘昭注补引《山海经》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山海经·山北经》云:“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古丹林水发源于今山西省高平县,是清水的源流之一。丹林水向南穿过太行山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注入沁水,合流入黄河;另一支向东称作长明沟水,注入吴泽。吴泽,《水经注》说“大陆即吴泽矣”。

那么清水都流过哪些?

《水经·清水》篇说清水自“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获嘉县的名字始于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故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古获嘉即今河南省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汲县在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清水与淇水合流后向北流入黄河。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又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在“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从《水经注》记载上看,清水与洹水合流。杨守敬疏《水经·清水》说,“清水本自入海,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南注黎阳以北,清河之流遂绝,而故道犹存。今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行清水之道。故《淇水注》谓之清淇,互受通称”。《左传·成公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洹即洹水,杜预注解说,“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魏郡长乐县入清水”。白沟是曹魏时期开挖的河道,也是古清水的一段河道,故白沟又称清水。清水流入清河县境后,北经枣强县,至东光县南汇入古黄河入海,这是最早的清水,即清河的记载。

张氏活动于清河之阳,历史十分悠久。据《清河家乘》记载,“(张)仪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

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是亲生骨肉,不可弃也。”

□ 清河建置沿革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清河一带为黄帝的活动地区。后来将清河之阳封给了黄帝之子张挥,张挥发明了弓矢,为此《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张挥公的发明有助于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为此,清河成为张氏的起源地和发祥地。

夏禹时期,禹之父在此治水,筑建鲧堤,现今清河县小屯乡大堤村西有鲧堤遗址。民国《清河县志》记载说,“堤阔三丈有奇,高二丈有奇”。现最宽处尚有十米,残高两米许,堤长跨临西、清河、威县三县,在清河县境内有四公里多,鲧堤夜雨是清河八景之一。

商代清河为王畿之地。1989年在清河县杜村出土一批器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其中一件白石斧为长方形,刃部略宽,石斧的上部稍厚并有一个圆孔用以绳捆绑。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鼎、爵、斝、觚等,这些都是商代贵族使用的重要礼器。这说明清河在商代王畿地区活动着一支方国或侯国。杜村青铜给清河商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西周时期,清河为“甘泉巿地”。甘泉是指这里有甜美的泉水,属邢国辖。春秋时卫灭邢后属齐国,后归于晋国,战国时期清河属赵国。

秦灭六国统一华夏,废国分封置郡县,清河称为厝县,属巨鹿郡(治在今平乡县境)。南与邯郸郡属地相邻,北与南皮县接壤。

清河之名,因水得名,《战国策》中记载说,张仪游说赵国时“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即为此地。《汉书·地理志》说汉王四年(前203),析巨鹿郡东部,“以郡临清水故号清河”建清河郡,并将清水之阳的清阳县作为王都,清河县境分为三县,即厝县、清阳、信成。清河郡辖十四县,治在今清河东南,辖地今清河全部,南宫、临西、广宗、故城、枣强、丘县、馆陶的局部,山东省的临清、夏津、武城的全部,高唐、荏平、冠县、平原县局部,属冀州。清河郡即为清河县名的来历。

汉景帝中元三年(147),在清河境内建清河国。公元79年,汉章帝立长子刘庆为太子,因窦太后阻挠不久将刘庆废为清河王,后忧愤成疾而死,葬于清河。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做了汉安帝,于121年对刘庆进行追封,并改厝县为甘陵县,将今信成县、清阳县并入甘陵县,再置清河国,辖七县甘陵(今河北清河)、贝丘(今山东临清东)、东武城(今清河北、南宫南部和故城)、鄃(今山东夏津)、灵(今山东高唐)、绎幕(今山东省平原)、广川(今南宫北和枣强县局部),治所在甘陵(今清河县东南部,汉墓群附近)。不久改清河国改为甘陵国。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又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清河郡。

三国曹魏时期,甘陵县属清河国。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在厝城西南置清河县,此为清河县名之始。北魏时天兴四年(401)清河县属司州清河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清河县治于信成故城并改武城县,属清河郡,原清河县析清阳县改称贝丘县。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分相州于今清河城关老城址西北十里清河郡旧址置贝州。隋代开皇三年(583)武城县属贝州,开皇六年改武城县为清河县,武城县还归旧址,大业三年(607)属清河郡。

唐武德四年(621)清河属贝州,天宝元年(742)属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属贝州。咸通元年(860)迁移贝州于故州东南十里,即今城关旧城。

后晋天福三年(938)属永清军节度。

北宋时期属河北东路贝州,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平叛王则起义后,罢水清军节度改贝州为恩州。神宗熙宁四年(1071)省清阳县入清河县。

金代属大明路,因清河连年大水,故移恩州城于历亭县,即今武城县政府驻地。自此清河仅县存。

元代清河县属中书省大明路。明代洪武六年归属中书省广平府。

清代属直隶广平府辖。

民国时期,清河县属直隶冀南道,后改为大名道,民国17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清河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清河县改属邢台专区。1958年曾改属邯郸专区,是年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邯郸专区撤销后南宫县归邯郸市管辖。1961年5月复设邢台专区恢复清河县建制,隶属邢台专区。1995年撤邢台专区后清河县改属邢台市辖。

□ 丰富的物质文化

清河县的悠久历史培育了其灿烂文化和数千年来遗留下的珍贵遗产,其中有遗址、墓葬、城址等。

杜村遗址位于清河县西南部,距今县城约15公里,是新石器时代和商代文化遗址,距今天约在5000—7000年以上。1989年9月,在这个遗址内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其中石器有石斧、石镰、石钺、青石斧、青玉佩等;骨器有骨质甲片、骨镞、骨簪、鹿角化石、贝币等。特别是青铜器类文物的发现,透露出清河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这次发现的青铜器有兵器和礼器,兵器有双翼园铤镞、横栏直内戈等,礼器有虁纹直耳分档三足鼎、虁纹平底爵、虁纹觚、虁纹平底三足斝等。1993年,河北省政府公布杜村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范庄遗址是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位于清河县连庄镇小范庄村西南,与村相邻。东至南北向土路,南、西为农田,北至东西向土路,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地表为黄褐色沙质土,取土坑地表暴露遗物有泥质灰陶、红陶、夹砂红陶等器物残片,可辨器形有罐、盆、钵、甑、豆等器物残片,器物纹饰以细绳纹为主。据取土坑断壁观察,文化层距地表8—9米,灰褐色粘土,可见厚度1.2—1.8米,包含物特征与断壁坍塌暴露坑底地表的遗物相同。2009年被公布清河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遗址中还有王庄古村落遗址、唐宋元时期的西关村遗址、南北朝时期的董家庄遗址、宋代马厂遗址等。

1949年在清河旧城南出土了大量瓷器,有外国人在此挖掘、收购,造成大批文物外流。据说曾挖掘出半截石碑,上面刻着:“东南、西北五里长街”。有人考证说是北宋古城街道遗址。

在清河县葛仙庄镇花家井村东头有一个花家井村古井遗址,明嘉靖二十九年版《清河县志》记载,华家井“距城西南三里许,邑居多盐碱,井泉苦碱(咸),不可用,惟此井水味甚甘冽,邑人咸赖之。”光绪九年修《清河县志》载,华家井“在城外三里白虎岗前,城内水皆苦碱(咸),不可用,惟此井水甘,邑人赖之。”文物部门根据井砖的形状初步推测,建井的时间应当在宋末,井边的村子以井名定村名。《清河县志》也说:“后花氏迁入,改名花家井。”有人研究说在《金瓶梅》小说中提到的“城南高井”,即指此井。2009年被公布为清河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清河境内有许多古代墓葬,其中汉甘陵墓群规模最大。史料记载,后汉清河王刘庆(死谥孝德皇)夫妇就合葬于此地汉墓群内,位置在清河县冢子村周围。现仅存村西一座大墓,周围原有8座小冢子,并称清河九冢。8座小冢子今已遭毁坏,根据已毁坏的8座小冢子出土的玉璧、金缕玉衣片、鼎、陶器等可知,被破坏的汉墓丧制等级很高。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辛集乡东潘庄东南两公里处有皇帝坟遗址,据传是东汉刘庆英陵墓。刘庆是汉章帝之子,刘庆的儿子刘祜当皇帝(汉安帝)后,又追认刘庆为孝德皇,刘庆墓即英陵。1966年曾挖出墓壁一处,还发现东南西北走向的墓道一条,1987年又挖出墓壁一处。文物专家根据发现情况说应是墓葬的宫殿椭圆形外围墙壁。

除汉代陵墓群外,还有东汉白马令李云墓、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墓、武大郎墓、罗屯钟氏古墓群等。

自清河建置以来,遗留下来数座城址。宋贝州城遗址在今城关乡政府驻地,城为土墙夯筑,南北长2.5公里,东西长2公里,城池呈长方形,现城垣断续可见。北城角尚存500米,高处达6米;西北角尚存200米,高4米;西南城角尚存200米,高5米。据旧志载,系“宋元佑六年监官赵荐之重修”。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贝州城东南角内有明清河县城遗址,建于明朝正德七年(1512)。此城池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750米,呈椭圆形。城墙的结构为里七外八层条砖,中间用土夯筑,上面用一尺厚的灰渣封顶,高三丈,宽两丈,有东、西、南三门。城内旧衙、文庙、城隍庙、戏楼等古建筑物。1938年9月,因战争原因城砖扒掉,城内古建筑物也相继拆除。现在只剩下土墙和部分灰顶。1997年城东门坍塌,县政府拨款进行重修,西门已成缺口,西、南二门周围城砖尚存,土墙高低不一,基本完好。

古建筑遗存中有明代元侯祠,该祠位于滕蒿林村中心偏西的位置,是为纪念明朝嘉靖年间的“滕小圣”所建。元侯姓滕名经,明嘉靖二十三年顺天乡试不第失河落水。尸浮水面,面色如生,数日后驸马“显灵”,因而惊动嘉靖皇帝,故敕封他为“北河平浪小圣”。滕经被封神后,滕氏人募捐为其修小圣祠堂。嘉靖二十三至隆庆六年(1545—1567)期间增修四次,2004年再次修复元侯祠,2007年清河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清河地灵涌人杰

自上古先民在清河开创历史后,有无数个杰出的人物涌现。上古的挥公张氏后人,多在此建功立业,西汉清河张禹,西汉清河郡太守张典,东汉训诂学者张揖,北魏平陆侯、将军张彝,北魏平陆侯、青州刺史张谠,北魏天文学家张子信,郡太守张烈,南北朝国学大家张讥,南北朝散骑侍郎、著作家张正见,唐朝诗人张祜、张蠙,唐朝名相张文瓘,音乐家张文收,五代梁国宰相张归霸,宋代安国军节度使张美等均有秉标青史的业绩。

夏禹时期有治水建堤的大禹之父鲧,东汉直谏之臣李云,东汉辽西郡太守赵苞,南朝宋国将军房叔安,南朝壮士傅灵越,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等人也可圈可点。

在清河除张氏家族外,还有崔氏家族,房氏家族等。尤其是崔氏家族早在春秋时即为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移居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望族。南北朝时之后,在北方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家之说,其崔氏仍立其中。为此说清河崔氏是汉代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望族。其中著名人物有东汉尚书中尉崔琰,东汉司空、安亭侯崔林,南朝齐黄门侍郎崔祖思,北魏宰相职,赐公封侯崔玄伯,北魏司徒、著作家、书法家崔浩,南齐学问家崔慰祖,北魏经学大儒、著作家崔灵恩,唐清河县公、尚书左丞崔善为,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彦昭,唐朝宰相太常博士崔龟从,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昭纬,太子太保崔慎由,宰相崔胤,司空崔群,剑南节度使崔园,蒲州刺史崔义玄,户部尚书崔居俭等。

在清河人中还有一个大学问家,名丁度(?—1048),字公雅,先祖恩州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勉力钻研学问,好读《尚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丁度历官判吏部南曹时上书建议应办六项国事,垂帘听政的章献刘太后认为很好,仁宗派人向丁度咨询御边大计,丁度献上十策,名曰《备边要览》。后来宋仁宗曾问:“用人时,资历与才能哪个当先?”丁度认为太平时用资深者,战乱时用有才者。丁度性情淳厚质朴,独居十余年,身边无妄婢,久任经筵讲官,宋仁宗总以学士呼之而不呼名。他一生著作等身,著有《庆历兵录》五卷,《迩英圣览》十卷,《龟鉴精义》三卷,《编年总录》八卷,率诸儒主编《武经总要》四十卷,《国朝时令》一卷,《管子要略》五篇,《备边要览》十卷,《土牛经》一卷,《集韵》十卷,《贡举条式》一卷。《宋史》卷二九二有其传记。

千年以后,在清河又出生一位大学问家,此人就是顾随(1897—1960),是现当代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年号驼庵,笔名葛茅、顾遂,河北省清河县前坝营村人。顾随生于书香之家,其祖父祖天祥为清代秀才,擅长诗词歌赋,兼有乐善好施之德,民国《清河县志》有传。顾随自幼从父学习四书五经、诗词古文、先秦诸子作品乃至演义小说,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受校长蔡元培指点专攻英语,博览西方文学作品,并受到受五四运动的洗礼。毕业后在山东某中学担任国文教师,从1926年起,历任天津女子师范学院、燕京大学、北平大学、中法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授,辅仁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以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学问传授知识,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深受学子敬仰和爱戴。满誉海内外的叶嘉莹、周汝昌、黄宗江、史树青、郭玉衡、颜一烟等学术大家均出其门下。顾随晚年教学毫不懈怠,亲选教材,手写讲稿有唐宋诗词、中国文学批评史、书法理论、红学研究、佛学研究、元代杂剧等近十种,上百万字,可惜毁于文革,现存作品有诗、词、曲、小说、散文、杂剧等多种,后人整理出版《顾随全集》四卷。另外,顾随书法草楷皆佳,具有晋唐风格,是位曾一度被埋没的大师,2014年5月《顾随全集》十卷本问世。

□ 清河三大文化与非遗

在清河有三大文化,即清河张氏文化、清河武松文化、清河金瓶梅文化。

清河张氏文化属姓氏文化。在张氏子孙及研究张氏文化学者论证下,清河是天下张姓发源地成为定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内陆多个省份张氏宗亲来清河寻根问祖活动的推动下,清河县先后成立了张氏研究会、张氏宗亲联谊会,并以两会名誉加入世张总会组织,出版了《张氏历史文化研究》、《天下张氏与清河》、《天下张氏出清河》、《张氏人物汇注》、《张姓文化史料选释》等书籍,建立了“中华张氏网”,接待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海内外张氏寻根问祖团,多次参加世张总会相关活动,数次派团下南洋拜访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十几个省市的数十个宗亲组织,并参加其庆典和祭祖活动。清河县于2009年5月28日,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世张总会第四届恳亲大会暨华夏张氏祖庭落成庆典仪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清河县为“中国张姓文化之乡”,并在清河县建立“中国张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走进清河县就会听到武松打虎的故事。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武松传说故事流传核心地带,武松的故事在清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清河县打造武松文化,建立了“武松雕像”。1996年在清河城西森林公园内投资修建了“快活林”,后又建设以演绎武松故事的“武松公园”,以武松文化而兴起的文化产业也日渐增多,以武松名字命名的“武松宾馆”、“武松东街、武松西街”、“武松酒厂”、“武松醉酒楼”等,以及以武松名字注册的企业和产品等。2006年12月,清河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松文化之乡”。

特殊的地理环境培育着特殊的文化,以清河古城为背景的文学名著《金瓶梅》,具体描写了明代清河县城及其周围的特殊地理风貌,书中贯穿弥漫着清河民俗和清河方言。中国《金瓶梅》学会专家多次来清河进行考察。2007年,在清河县成立了“中国《金瓶梅》文化研究基地”。2010年8月,中国金瓶梅学会组织的“第七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清河县召开,会上代表发表了诸多《金瓶梅》与清河关系的文章。在一系列工作的带动下,以“清河县金瓶梅研究会”为龙头带动研究与文化产业启动,先后出版《武松外传》、《武大郎传奇》、《武大郎潘金莲画传》、《金瓶梅清河方言探考》、《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的传说》等书籍,新编古装京剧《武大郎正传》及歌曲、演唱等,重新修复的武植墓和武植祠堂,成为清河县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

除三大文化外,清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如民间拳术类的曦阳掌太平拳、葛传武氏太极拳,传统祭祀仪式类有中华张氏传统祭祀、清河历代流传的祭祀活动。每当清明节张氏后人到张氏祠堂,恭以猪、牛、羊、鸡四牲及素果为供品祭拜祖先。张氏传统祭祀反映了张姓后裔对祖先信仰,承载着张氏文化的传播,具有学术研究和民俗价值。

清河神符印制有着近200多年的历史,是由清河县田沙土村田姓村民引进而来的,木刻套色印制分黑、红、黄、绿、紫五色。神符种类有13种:龙牌、六佛头、冥衣(家堂)、灶王、小全神、大全神、马子(直符)、观音、上关下财、财神财母、花符(摇钱树)、财神、冥币等。神符种类多,图案线条圆滑,颜色鲜艳,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产品曾销往衡水的南部县市、邢台的东部县市、鲁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北京等地。

□ 正在申遗的大运河

如果研究清河文化,就会发现有许多文化要素与运河都有关联。

清河大运河是邢台大运河重要的一个节点,包括了临西和清河两个县境,全长58公里,有“运河之水天上来,五十八里过邢台”之说。运河在清河境内有18.9公里,至今在清河留有重要的遗迹和遗物。

永济渠是隋代大运河的一部分,为隋大业四年(608)开凿,永济渠的前身即为战国时期的清水。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北征袁绍时“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水经注》等地理书说白沟即为战国时期的清水。汉代时称屯氏河,隋代的永济渠是利用了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

唐代时,由于漕运贝州(清河)有“天下北库”之称,唐时期的清河郡辖有八县,计101015户,834757人,每县均在10万人以上。

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元代刘秉忠、郭守敬为了建设元大都时开浚而成的,是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一年四季帆樯林立,舟楫往来,大批的粮食、木材、煤炭及生活用品由大运河南来北往。明代,产于临西一带的优质砖也曾在这里装船运往北京以建设皇宫和寝陵。

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时,文物部门对大运河清河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油坊古渡口码头。码头位于清河县城东南偏北15公里处的油坊村东侧,与夏津县隔河相望,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用青砖垒砌,辅以干砌石、浆砌石以及少量红砖,挑台处或铺青石或用青砖垒砌。今遗留共有六处:煤炭码头、粮食码头、盐品码头、百货果品码头、渡口码头等。

在油坊古渡口还有座山西会馆。会馆为明末清初山西人建设,位于清河县油坊村南部,坐西向东,临河而立,正门为三间牌楼,正房十二间,古戏楼一座,飞檐斗拱式建筑,屋顶上铺琉璃瓦。

油坊古镇也是在运河时期发展起来的,紧邻油坊码头。明代清河县北王庄村民王充德在此开设油坊,后发展成为小村落,村名油坊。随着漕运的兴盛,至明末清初时,油坊村依运河西岸自然走势而建,已经发展成为三里南北大街、二里东西大街的水路重镇。民国《清河县志》说:“油房地临运河,商贾辐辏。”在1949年前人口已超过2000人,姓氏百余个,有各种货栈、店铺200多家,其中有益庆和盐店、聚源砟炭行、协记烟铺、同泰昌当铺、茂芳茶馆等多家老字号。镇内还多处建有庙宇,有龙王庙、关帝庙、奶奶庙、观音庙、真武庙等。码头北二里沿河建有崇兴寺。古镇设一六集日、以及三月初六、四月初六、九月二十六三个古农贸会。每逢集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交易异常繁忙,油坊古镇有“清河小上海”之称。

商代石斧

青铜戈

青铜鼎

商夔纹平底三足青铜斝

商双翼圆铤铜镞

青铜觚

商夔纹铜觚

商夔纹平底铜爵

皇姑坟

六博棋

崔浩

张子信

武松打虎雕像

清河运河码头

清河神码印制工艺

张氏祭祀

世张总会祭祀张氏祖庭

挥公堂前的祭祀舞

张氏后人上香

张氏宗谱

一组宋瓷

清河出土的唐代文物

关注点滴斋书房

(0)

相关推荐

  • 清河:一个融入张氏宗亲情感中的文化基因

    发布日期:2017/12/7 22:28:38 访问次数:4710 来源:張挥公后裔总群一 清河,在张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几千年来广大宗亲公认的天下张氏发源地,并被历代绝大多数张氏 ...

  • 亚特兰蒂斯[神秘古国]

    背景 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又译阿特兰蒂斯,又称大西洲.大西国. 亚特兰蒂斯想象图 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的 ...

  • 吐火罗人与西域古国2

    三.焉耆国 焉耆国,古西域国名.焉耆的分布区较为集中,在博斯腾湖西北岸,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为其治所.由于紧靠博斯腾湖,故多鱼. 国内有九城.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硕.尉犁一带.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 ...

  • 吐火罗人与西域古国3

    六.于阗国 于阗(tian)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 ...

  • 中超:广州城3战不败士气高昂,深圳队新阵容欠缺默契

    中超:广州城VS深圳队 北京时间2021年5月8日晚间20:00,中超联赛A组第4轮,广州城(原广州富力)将对阵深圳队. 广州城新赛季表现不俗,3轮联赛过后,取得了2胜1平的不败战绩,以7个积分排名A ...

  • 西周古国——邿国,夹在齐鲁之间,鲁国以平乱为由灭邿

    西周东方小国邿国,也叫诗国,出土铜器铭文为"寺".邿国的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古籍记载的有两种,<左传>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亢父县 ...

  • 骆越人与骆越古国

    一.骆越 骆越,古代部落名,是百越众支系下的其中一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浙 ...

  • 西南夷与西南古国

    一.西南夷 西南夷(Southwestern I 亦作Southwestern Yi),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诸族经济发展不平衡 ...

  • 傣族与傣族古国3

    四.麓川王国 麓川王国是傣族先民在云贵高原西南部.缅甸中北部建立的强权:始建于公元1312年,曾多次击溃入侵的元朝军队,后与明朝军事对峙了近十年之久,实力严重削减,于公元1604年被东吁国(缅族)灭亡 ...

  • 雅利安人灭了三个文明古国,为何在攻打商朝时,却被送进殉葬坑?

    纵观五千年的历史,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品史君认为"战争"最合适不过了.从黄帝大战蚩尤,再到之后尧舜统一华夏.东夷与三苗,华夏这片土地上的战争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可即便如此,也只有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