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历史文化的传承人——李宏如

繁峙历史文化的传承人——李宏如

文/侯润红

傍晚接到朋友的电话告知: 已和李宏如老师联系妥了,现在过来吧。正在超市购物的我,急忙放下手里选好的货物,没来得急排队结算就空手快步走出了电梯口,驱车前往李老家。

最近心里一直在想: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能见一下繁峙大人小孩几乎都知晓的李宏如老先生。真是心想事成事事成,正好一次闲聊中朋友说李老师是他的亲戚,他可以给联系上。

走进李老的家中,李老师已在门口等候,并告我们: “别换拖鞋了,咱们都是农家出身,没那么多将就。”李老师家整洁明亮、井然有序,书架上有部分书籍可能考虑到为不易变形,一摞一摞整齐地平放着。

入座后,李老师把砌好的茶水分别端到了我和朋友面前。等我简单的介绍完来意后,李老师转身从书架上整理出几本书放到茶几上,一本一本针对性地给叙述起来。

之前李老的书也看过部分,对他的传奇人生也略有所闻。虽在会场座位上见过李老多次,但并没有机会深交。原以为82岁算得上是高龄了,印象中应该行动迟延、语言缓慢。等和老人一谈,却发现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动作敏锐、反应快捷。当说起我们 “瓦磁地村名来历”和侯氏先祖时,李老师翻开了他整理出版的《繁峙碑文集》,围绕所列内容给我们讲了起来。李老师表达自如,思路清晰,超常的记忆力更让我震惊。临走时,李老师送了我几本他自己出版、编撰的书籍,而且非要下楼送我们到楼门口。

回到家后,我一本本打开李宏如老先生的书,如获至宝地看了起来。从《五台山佛教——繁峙篇》到《繁峙碑文集》;从《漫录正觉寺》到《晚学散记》等,每本书都流露出李老师对弘扬和拯救历史文化的迫切心情,以及对美丽家乡的眷恋和对繁峙这片热土的挚爱。

(01)

李宏如老先生1992年出版的《五台山佛教——繁峙篇》,对五台山的五个台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繁峙境内的170多个寺院的分布和详情进行了详细记录,更对我们繁峙一带即将失传的佛教音乐进行了介绍。对我们繁峙人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五台山与繁峙的位置和关系,使我们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其间李老师涉足了21个乡镇,数百个村庄,走访了不少农民和僧尼,调查了100多座古寺遗址和50余座现存寺院,还有许多佛教文物。刚从这些数字去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李老师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

(02)

《繁峙县志》万历版、道光版和光绪版的再印是李宏如老师对部分即将失传的珍贵资料的延续,也使我们对繁峙县更久远的历史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李老师在引言中写到:“我已六十五岁了,再不付印恐成憾事,所以决定重印,以期保存传播,供专家学者参考”。

(03)

《繁峙碑文集》是李宏如老师2003年出版的又一佳作。此书收录了繁峙境内的70多座碑、塔。对于历史的见证来说,这些能流传后世的碑、塔是永恒的记忆,李老师对此详尽的收录是留于我们后人用以历史考证的无价之宝!

(04)

《漫录正觉寺》是李老师编纂、县政协于2018年以文史资料印刷的又一部作品。这是一部系统介绍我县正觉寺前世今生历史渊源的宝贵文集,也是我县当前及今后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发掘我县丰厚宗教文化历史的一份重要资料。书中从正觉寺创建缘起、迁建原因、损毁历史写起,详细记录了寺内残留碑记、功德名录、修建过程、工匠艺人、收支账务、申办文牍等等事项,通卷上下条分缕析,句句分明,为我们提供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信息。

李老师在后记中写到: “一个念头,牵挂了许多年。2006年,我动了参与重建正觉寺的念头。

2009年,正觉寺重建竣工之后,又动了整理正觉寺历史资料的念头。时间过去了8年,其间,我手头虽有许多事情,但从未放弃对正觉寺的调查了解,只要有空闲,就抄写碑文、丈量基址、登记建筑、摄影照相,直至2017年下半年才整理成册。”

(05)

李宏如老师编纂出版的十四五部书籍中,大部分是以文献资料的形式为主,虽然很少看到诗情画意般的篇章,但使我们目睹了历史的见证,领略了我们大美繁峙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献作品是我们繁峙人的幸运!更是我们繁峙历史文化完整的延续。

最近老人家的又一力作《繁峙古稀树木》一书,经多年的艰辛劳累、东奔西走,现已完成初稿,即将印刷。

李宏如老先生一生对繁峙历史文化孜孜不倦、含辛茹苦的研究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一丝不苟、无怨无悔的工作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本文已征得李宏如老师的同意)

2020.12.20日

作者简介

超过165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