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原文及译文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

作者:刘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全文共十卷,每卷十篇,共记载100篇。本文将仅摘取第一卷,共十篇展示。第一卷·计战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汉末,刘先主在襄阳,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较量的。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已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资助给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暗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之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夷越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呢!确实能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讲得太好啦!”后来的实践,果然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第一卷·谋战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我欲成周之乐,能为我奏,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凡在敌人开始对我进行战争图谋的时候,我要及时运用谋略戳穿它,使其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诚如兵法所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便派大夫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齐景公设宴进行招待,当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竟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说:“那就用我的酒杯给客人进酒吧。”当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换杯斟酒时,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杯,仍用范昭所用之杯斟酒进客。范昭假装喝醉了,不高兴地跳起舞来,并对齐国太师说:“能为我演奏一支成周乐曲吗?我将随乐而起舞。”太师回答说:“盲臣未曾学过。”范昭无趣地离开筵席后,齐景公责备臣下说:“晋国,是个大国啊。派人来观察我国政局,如今你们触怒了大国的使臣,这可怎么办呢?”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国,所以我不能服从您的命令,用您的酒杯给他进酒。”太师接着说:“成周之乐乃是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国君才能随之而起舞。而今范昭不过是一大臣,却想用天子之乐伴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乐曲。”范昭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进攻的。因为,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其太师识破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赞叹说:“不越出筵席之间,而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晏子正是这样的人。”第一卷·间战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周将韦叔裕,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赂金者,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谓孝宽曰:「来年东朝必大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令谍者多赉此文,遗之于邺。祖孝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见诛。周武帝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伐之,遂灭齐。但凡要出兵进攻敌人,必须事先派遣间谍秘密探明敌军人数之多少、力量之虚实、部队之行止,然后再出兵进攻,就能大功可立,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对敌作战)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北周名将韦叔裕,字孝宽,凭借自身之德行而长期镇守在玉壁城。他善于抚慰和管理士卒,甚得部众拥护。因此,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都能尽力搜集情报。也有为他重金收买的北齐人,从遥远的齐国送来书面情报。所以,北齐有什么动静,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北齐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既贤明又勇武,是为孝宽非常忌恨的一个对手。参军曲严颇懂占卜之术,他对孝宽说:“明年,北齐必因相互残杀而大乱。”孝宽因此命令曲严编造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呈一斛,(以此隐喻斛律光)。又说:“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然后命令间谍携带大量写好歌谣的传单,散发到齐都邺城,北齐尚书左仆射祖孝徵与斛律光有矛盾,他得此传单后则更添油加醋地报告了齐后主高纬,斛律光最终因此而惨遭杀害。北周武帝宇文邕获悉斛律光被杀身亡的消息后,高兴得立即向全国颁布大赦令。后来又出动大军,一举而灭亡了北齐。第一卷·选战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乡导,操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刚,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辎重在后,披甲者甚少,左右皆惧。操登高而望,见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但凡与敌人作战,必须选拔勇将、精兵,编组而使其担任先锋。这样,一则能够壮大我军斗志,一则可以挫杀敌人威风。诚如兵法所说:“用兵打仗没有勇将精兵担任先锋,就要遭到失败。”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为害。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队进至无终。秋季七月,洪水泛滥,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随军司空户曹掾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同意了,遂率军出卢龙塞。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绝不通,于是开山填谷五百多里,经白檀,历平刚,过鲜卑部落领地,向东直趣柳城。当距柳城二百里时,敌人才发现曹军的到来。袁尚、袁熙与乌桓单于蹋顿以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领数万骑兵迎战曹军。八月,曹操率军登越白狼山时,突然与敌人遭遇。敌军兵力众多,曹军因辎重留在后面,披挂铠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围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敌军阵势紊乱不整,于是挥军出击,并派猛将张辽担任先锋打头阵,结果大败敌军,击斩蹋顿及著名首领以下多人,收降胡、汉部众二十多万人。第一卷·步战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法。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五代史》:晋将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陷新州,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闻之,约李存勖,步骑七万,会于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冑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勖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万弩齐发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者塞道。将至幽州,契丹列阵以待之。存勖令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勖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遂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其首级万计,遂解幽州之围。但凡以步兵对敌战车、骑兵作战时,必须依托丘陵、险隘或林木丛生之地形而战,才能取得胜利。倘若遇到开阔无险的地形,必须使用拒马枪排成方阵,置步兵于阵内,再把骑、步兵分别编为驻队和战队交替战守。驻队守阵时,战队出战;战队守阵时,驻队出战。当敌人攻我一面时,我就从两翼出击,侧袭进攻之敌;敌人攻我两面时,我就分兵迂回敌后袭击之;敌人攻我四面时,我就列成圆阵,分兵四面奋力阻击之。敌人如果败走,我就立即使用骑兵追击之,而今步兵随后跟进,这是步兵对敌车骑兵作战的必胜战法。诚如兵法所说:“步兵与车、骑兵作战,必须凭据丘陵、险要地形列阵,如无险要可资利用,就令我士卒制作行马、木蒺藜作为屏障。”《旧五代史》记载:晋王李存勖的大将周德威出任卢龙节度使时,由于恃勇轻敌,放松边备,而失陷榆关这一险要关隘。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于营州与平州之间,并乘隙攻占了新州,周德威率兵复夺未克,败归幽州城。契丹兵乘胜进围幽州长达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晋将李嗣源获此消息后,便约李存审等将率领步骑兵七万人会师于易州,准备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他们从易州北出,越过大房岭,沿着山涧向东前进。嗣源与其养子从珂率三千骑兵为先锋,当进至山口之时,契丹以一万骑兵拦截在前,晋军将士惊惧失色;李嗣源率领百名骑兵先行前进,他摘掉护首头盔,高高扬起马鞭,用契丹语厉声指斥敌人说:“你们无故侵犯我国疆土,晋王命令我率领百万骑兵,直捣你们西楼老巢,灭掉你们契丹种族!”说完,立即跃马奋击,三次冲入敌阵,击杀一名契丹酋长。晋军后续部队乘势齐头并进,契丹兵向后败退,晋军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进发。李存审命令步兵砍伐树木设置鹿角阵,每人手持一枝结成营寨。契丹兵绕寨而过时,寨中万箭齐发,箭矢盖天遮日,契丹触箭而死伤的人马堵塞了道路。当晋军即将进至幽州时,契丹部队又列好阵势等待之。存审把步兵部署在敌军背后,戒令他们不得先动;又令一些老弱残兵拖着树枝,点燃柴草前进,顿时烟尘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无法测知晋军究竟多少。晋军乘机擂鼓交战,李存审急趋敌军阵后,亲率事先部署在那里的步兵发起突袭,契丹军被打得大败,其首领席卷其余众从北山口向北逃去。此战晋军俘斩契丹军以万计,幽州之围得以解除。第一卷·骑战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五代史》:唐庄宗救赵,与梁军相拒于柏乡五里,营于野河北。晋兵少,梁将王景仁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晋军望之色动。周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易败耳。」退而告之。〔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若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人知我之众寡,则计无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赵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者。德威乃谓监军张承业曰:「王怒老将。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高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乃与俱见庄宗,〔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高邑。德威乃遣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悉以其军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高南,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赉粮糗;纵其能,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未、申时,梁军中尘烟大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但凡骑兵对步兵作战时,如果遇到山林险隘、沼泽水网的地形,就要快速离开此地。因为这是对骑兵作战不利而易取败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种地域对敌交战。如要对敌交战,必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这样,方可进退自如,战而必胜。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平坦地域作战,就要使用骑兵部队。”《新五代史》记载:晋王李存勖率兵援救赵王王镕,与后梁军对峙于距柏乡五里的地方,扎营于野河之北。当时,晋军兵少,而梁将王景仁所率之兵虽多,但精锐部队也少。晋军看到对方兵多,有些畏怯失色,晋将周德威针对此情而勉励部队说:“梁军这些人不过是从汴宋地区临时雇佣来的乌合之众,(容易打败!)”但德威回到帐中向晋王报告时,却说:“梁军比较精锐,不可立即与之决战,应当向后稍退以等待有利时机。”晋下说:“我率孤军千里而来,利于速战速决。如今若不乘势迅速进攻它,一旦让敌人摸清我军的实力情况,我们就无计可施了。”德威反驳说:“事情并非这样。赵王之军善于守城而不善于野战,(梁军尚难在短时间内破城)。我军赖以取胜的有利条件在于骑兵,只有在平原旷野地域作战,才能发挥其快速机动、猛烈突击的特长。现在我军扎营于河边,临近敌人营门,这不是便于发挥我军长处的地方啊!”普王听后很不高兴,回到帐中就卧床休息了。众将见此情形,无一人敢于入帐请求进见。周德威无奈,只好对监军张承业说:“晋王生我气了。我不主张速战速决,并不是因为我畏敌怯战,主要考虑我军兵少而又临近敌人营门,所依恃的仅仅一水之隔罢了。假使梁军得到船筏渡过河来,我们就将无一幸免于难了。似此情况,不如退兵到鄗邑,以引诱敌人脱离营垒,骚扰他们使其疲惫不堪,然后就可以运用计谋战胜它了。”承业听完,立即入见晋王说:“德威是员老将,深知用兵打仗。希望您不要忽视他的主张意见。”晋王听后骤然坐起说:“我正思考这个问题呢。”不久,德威抓获了后梁的巡哨兵,问他王景仁现今在做什么?他回答说:“已造船数百艘,将用以搭设浮桥渡河。”德威于是偕同梁军士兵一起去见晋王。晋王笑着说:“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样。”随后下令退军到鄗邑。(交战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骑兵前往梁营挑战,他自己亲率三千精兵随后跟进。梁将王景仁见此大怒,遂下令梁军全部出击,同周德威部转战数十里,进至鄗邑之南,双方都列阵以待决战。梁军依仗兵多,横排列阵六、七里之长。此时,晋王策马登上高处观察敌阵,喜出望外地说:“此地平原草矮,既便于前进,又便于退却,真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好地方。”于是派人告诉德威说:“我当做你的先锋,你可随后跟进。”德威劝阻说:“梁军轻装远来同我辗转交战,既然他们来得这么快,必定来不及携带干粮,纵然能带干粮,也没有时间吃。这样,等不到中午,他们就会人饥马乏,其军必定退却。乘其退却而攻击他们,一定能获得胜利。”到了午后四、五点时分,梁军阵地果因人马后退而烟尘大起,德威乘机擂鼓呐喊,发起猛烈攻击,结果大败后梁军。第一卷·舟战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春秋,吴子伐楚。楚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战,已巨舰冲突;吴军势弱,遂至败绩。但凡与敌人交战于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备有舰船,并且必须占据上风头和上游处。因为,居于上风头,可以借助顺风之势,用火烧毁敌船;居于上游处,可以乘着水流之势,用战船冲击敌船。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要与敌人水上交战,就不要逆流迎敌。”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双方相持于夹江处的长岸)。楚国令尹阳匄占卜战争胜败,结果显现不吉利之兆。但司马子鱼却说:“我们地处上游,为什么说不吉利?”于是,挥军乘流冲击吴军,结果大败吴军,(并缴获一艘名为“馀皇”的大船)。第一卷·车战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车军。」晋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隆募腰开弩三十六钧,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萃跋韩、且万能等,率万余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等,与树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但凡车兵同步、骑兵交战于平原旷野之上时,必须用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凭借此方阵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以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作战,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能保持斗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敌人,三能维系队形不乱。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地域作战,就要使用战车部队。”西晋时期,凉州刺史杨欣因与羌族关系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杀,致使河西地区与中原朝廷断绝联系。晋武帝司马炎常为西部边境安全忧虑,每次临朝议政都叹息地说:“谁能为我打开通往凉州之路,而讨平羌敌呢?”朝臣没有应答者。唯有司马督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凉州叛乱。”晋武帝说:“你若能消灭此敌,怎么会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将采取什么办法?”马隆说:“陛下如能任用我,就应当听任臣下的自我主张。”武帝问道:“请讲讲你将采用什么办法?”马隆回答说:“我请求陛下准许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过问他们以往是干什么的,我将率领他们大张旗鼓地向河西地区开进。凭借陛下的崇高威德,此敌何愁不能消灭!”晋武帝答应了马隆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武威太守。马隆受命后,立即招募勇士,其条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且当场立靶测试。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这种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自信地说:“足够用了。”于是,亲率其所募勇士向西进发,渡过温水后,与敌相遇。羌族一部落首领树机能等以万金骑兵,或者凭据险要阻挡,马隆前进,或者埋设伏兵截击晋军后路。针对此情,马隆依据古法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进入开阔地域时,就设置鹿角车营,遇到狭路地段,就做木屋装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晋军箭矢所射之处,羌兵纷纷应弦而倒。晋军转战千里之遥,杀伤敌众数以千计。马隆率兵抵达武威后,羌族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众万余不战而归降,马隆前后击杀和收降的羌兵达数万人。其后,马隆又率羌族归顺的部落首领没骨能等众,大战树机能,并将其击斩,凉州叛乱完全平定。第一卷·信战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合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合,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但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拚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拚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第一卷·教战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战国时,魏将吴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神而明之,是谓将事。」但凡要兴兵打仗,必须首先训练部队学会怎样作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疏开、收拢、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作战号令,那么,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在看到指挥旗帜的不同挥动而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使用未经训练的民众去作战,就意味着白白抛弃他们的生命。”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说:“将士常常战死于没有打仗的本领,失败于缺乏灵活的战术。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战法训练要教会部队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与战术训练要教会部队懂得怎样由圆阵变方阵,由跪姿变立姿,由前进变停止,由向左转向右,由向前转向后,由分散变收拢,由集结变疏开。各种战法、阵法和战术变化都进行认真训练之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兵器。这就是为将帅者的职责。”

(0)

相关推荐

  • 橡树 | 五代战乱说:晋梁争霸之柏乡之战(中)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解读朝鲜战争:苏美冷战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化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 ...

  • 橡树 | 五代战乱说:晋梁争霸之柏乡之战(下)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解读朝鲜战争:苏美冷战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化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 ...

  • 戍边大将连城墙都不修,可契丹连攻二百余日不克,事迹还编入课本

    韩德让.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肖挞凛.耶律虎古--<燕云台>中,大辽名将悉数出场,在萧太后的率领下,辽军北定蒙古,东征高丽,西平西夏,南战大宋,好不威风. 不过,契丹虽然勇猛,也并非屡战屡胜 ...

  • 帝国遗民:代北雄鹰——沙陀骑士兄弟会的兴衰

    部族源起 沙陀人虽然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很多材料显示,他们是一个素质极高的武士民族.今天的故事,就是关于英勇善战的沙陀骑兵的,他们是两大势力:突厥汗国和粟特商业族群的混合后代,并在唐末乱世的 ...

  • 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及译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及译文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 ...

  • 《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及译文

    1508年,王阳明先生被贬谪到修文龙场,并在此悟道.在艰难困苦中,他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终于有一天夜悟出大道,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天理就在我们自己 ...

  • 教条示龙场诸生

    发布时间:2021-04-19 作圣之功 原文 [3.1]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3.2]立志 志不立, ...

  • 高云塍小楷《王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

    教条示龙场诸生 文/ 王阳明 译/ 阿信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 ...

  • 【王阳明经典名句】《教条示龙场诸生》

    原文: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译文:你们追随到这里,情真意切,很高兴.担心没有什么可以帮助的,用四条要求互相 ...

  • 凌云兵法:王阳明传世的三篇文章巜教条示一代场诸生》《大学问》《尊经阁记》

    收藏 一.<教条示龙场诸生>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 ...

  • 修身十篇:教育巜训蒙教约》巜白鹿洞书院教规》《龙场教条示诸生》

    弘谋按诗礼之教. 圣门首重. 岂独童子哉.而童子知识方开. 志趋未定.天良易动. 理义未深.歌之以诗. 则吟咏之间. 抑扬反覆. 其言易入.而礼也者. 所以固人肌肤之会. 筋骸之束. 约之于规矩之中. ...

  • 王阳明教育三篇:《教约》《训蒙大意示教读》《龙场教条示诸生》

    一,巜教约> 王守仁 原文: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谐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填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 ...

  • 沈鍊《四戒示诸生 》

    四戒示诸生 沈鍊[明代] 其一戒博奕 余作四箴言,偏攻博奕门.人财那可得,己禄已先奔. 一掷能倾产,千呼会爽魂.嗔痴寻苦业,贪欲是迷根. 外负乡闾诮,中伤父母恩.黄金孤注尽,白昼五时昏. 礼乐妨综理, ...

  • 王阳明《​山中示诸生五首》

    山中示诸生五首 王阳明 其一 路绝春山久废寻,野人扶病强登临. 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 鸣鸟游丝俱自得,閒云流水亦何心? 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 其二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 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