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新安古道长庆寺塔注目练溪千载,徽商之源渔梁石坝泽披后世百代。
练溪北岸沿新安古道走就进入了渔梁古镇。渔梁古街随着练溪弯折,街两旁是明清形成的商铺和居民区。分布规整。渔梁坝是古镇的核心,岸边国保碑上方的岸堤上还有座土地庙,很简陋。渔梁古镇和歙县古城比,安静。游客稀少,只有在渔梁坝一带才能看到十几位游人,他们大多在嬉水。练溪南岸,太平桥桥头有太白楼和新安碑园。往西干山披云峰方向走,有长庆寺塔和新建的太平兴国寺。鱼和先生去时,赶巧长庆寺塔在修缮,幸运的是铁门为方便工人进出没落锁。太平兴国寺在长庆寺塔西,为拉动旅游经济由开发商投资复建的寺院。寺内已经建成至长庆寺塔的登山台阶。长庆寺塔修缮工程结束,想必这条蹬道就可以开放了。鱼很困惑为什么不复建长庆寺,继而又惶恐长庆寺塔不久会被易名为太平兴国寺塔。
渔梁坝岸边的唐宋古街犹如鱼形,"鱼肚"姚家巷,"鱼头"原土地庙处、"鱼尾"白云禅院。渔梁坝横跨明清两代、商界400多年之久的徽商发展。可以说,没有渔梁坝,也就没有徽商的辉煌。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人民只好转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在徽州,不仅是贫无立锥的农民,义无反顾地外出经商;甚至连一些家有资产的富户或士大夫之家,也对投资经商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才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这"一丢"的起始点,就是渔梁坝。(摘自360百科,鱼有删改)
↓白云禅院为个人经营,禁止拍照。


↓白云禅院外有清代石碑三方。“放生池”这方端地让鱼惊掉下巴,难道练溪是禅院的放生池?!

李白问津处,鱼以为是后人据宋《太平广记》文中记载的李白曾到新安寻访过道家仙人“许宣平”附会出来的景点。因为地点不对,那时许宣平隐居在歙县城南的南坞(现南乡)城阳山。李白问津处对着的是歙县的西干山,西干山曾是明末名士为避清隐居地。想必后人合二为一了。

许宣平,唐代著名道士,新安歙县人,《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唐诗纪事》、《太平广记》等都有其传记。据《太平广记》记载,唐睿宗景云中,许宣平隐于歙县南山(如今的歙县南乡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结庵以居。不知其服饵,但见不食。颜色若四十许人,轻健行疾奔马。时或负薪以卖,薪担常挂一花瓢及曲竹杖,每醉行腾腾以归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摘自360百科,鱼有删减。)

那么《太平广记 》等文怎么会知道李白寻访许宣平一事呢?答案在李白曾赋诗《题许宣平庵壁》,“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瑟,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馀。” 答案在许宣平曾赋诗《见李白诗又吟》,“一池荷叶衣无尽,两亩黄精食有馀。又被人来寻讨著,移庵不免更深居。”
忠护庙,落锁,不开放。外观看着更像古民居。
↓思政堂,门罩精美。
↓鱼鳞街
↓离太平桥约一公里就是渔梁坝。
渔梁坝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该坝始建于唐代,距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徽州人祖先、越国公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并筑坝截流,为水上军需民用。绍定二年(1229年),袁甫复指挥江东,乃委派本州推官赵希恕督办渔梁坝修建事宜,得闽工甚精,开始凿山取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尽去坝心灰沙",成为全部砌石的重力滚水坝,此后又多次修茸。明万历三十三年(1670年),重建渔梁坝,修坝记事碑可考。(摘自360百科)
受地形影响,古徽州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当地的大小商贾只能依靠丰富的水运资源,把茶叶、木材、棉布、丝绸、纸墨等地产品从练江放排后转入新安江,继而至苏浙等地的茶庄和市场。作为新安江最上游、规模最大的渔梁坝,担当起了这份"重任",徽商中的十之八九都是由此走出徽州的。明清徽商中,古徽州一府六县就数作为府治的歙县,还有绩溪两地人数最多。而歙县和绩溪的徽商下苏杭、去京城等地,无不从渔梁坝出发。"直至现代公路开通前,渔梁坝热闹非凡,坝下最多时停靠300余艘船只,水路交通的繁荣刺激着渔梁古镇的发展,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一个热闹的商业街市,其中号称徽商四大行当的盐、茶、木、典当诸业在商业街占有突出地位。(摘自360百科,鱼有删改)

↓土地庙
↓巴慰祖故居。巴慰祖,歙县博物馆有其介绍,并展出其所制印章和歙砚。
↓精彩的门罩
↓民国年间捐建的石洞
练溪南岸的长庆寺塔,塔所在位置为西干山的披云峰。
歙县城西练江南岸有西干山,古徽州著名的西干十寺就坐落在这里。光绪三十年翰林许承尧主撰的《歙县志·西干志》中记载:“吾歙城西南,练江所经,萦回如带。自太平桥竟紫阳桥,缘江夹岸,旧称西干。其水清澈见底,磷石织鳞,萍藻不隔其山;峭拔阻深,重岚叠碧,骀荡襟抱。而又近在郭外,安步可至,无远涉之劳,夙号胜区。”这本历时三年编撰完成的方志中还提到西干山一带曾经佛寺众多,西干十寺系太平兴国寺、长庆寺、等觉寺、应梦罗汉院、如意寺、净名寺、妙法寺、藏经寺、福圣寺和五明寺。西干十寺清乾隆年间还留存。如今寺皆无存,唯余西干山披云峰上长庆寺塔。
新建的太平兴国寺后山中有西干十寺之一五明寺遗址,该寺曾是明末新安画派创始人之一渐江和尚和明末清初徽州名士许楚都隐居地。
↓太平桥
↓长庆寺塔
长庆寺塔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县黄备人张应周捐善修建。楼阁式,实心方形,高二十多米,须弥座五层,束腰有间柱、角柱。塔身为砖砌,第一层较高,自下而上迭减。底层有木廊。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第二层以上墙面中间均隐出窗券,各隅砌出半隐半露的方形角倚柱,墙面绘佛像彩色图案。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间以五层斜角牙子。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复以筒板瓦。飞檐翼角下,悬铁制风铃。长庆寺塔虽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360百科,鱼有删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