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感冒,感冒的分类[秘方]

第一章、感冒,感冒的分类

1.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1荆防达表汤;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梗5克 川芎5克甘草3克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7. 很怕冷而无汗的,加入麻黄5克,桂枝5克。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用参苏饮加减。

6.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出现外寒内热,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临证参考:

  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

  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

  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小青龙汤。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荆防败毒散;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茯苓9g、防风9g、荆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可加人参益   气解表,或改用参苏饮加减。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   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    表清里。

加减2:

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若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3桂枝汤;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

1. 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

2. 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

3.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4. 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5. 如小儿反复感冒,营卫不和,汗出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无汗)甚者,

4麻黄汤;麻黄9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风寒夹湿证:身体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裏,肢体骨节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腻,脉濡。

5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6克 独活6克 藁本3克 防风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荆子2克

加减:

1.如果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汉防已3克。

2.如果病较轻则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较重则加入川乌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头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风、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胀)加入苍术5克、厚朴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陈皮3克。

8.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

9.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

10.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

6九味羌活汤;羌活9克 防风9克 苍术9克 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7若夏季风寒感冒,香薷饮;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姜厚朴5克

若风寒兼的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

8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外寒内热证:风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或因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 。

9麻杏石膏汤加减;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

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凌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10清解汤;薄荷叶12克 蝉蜕(去足、土)9克 生石膏(捣细)18克 甘草4.5克

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

11柴葛解肌汤;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黄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白芍6克 桔梗3克 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

1.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

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

12防风通圣散;酒大黄1.5克 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 栀子1.5克 连翘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薄荷1.5克 白术1.5克 桔梗3克 黄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13柴胡达原饮;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黄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

加减:

1. 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

2. 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

3. 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

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

14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 黄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实4克 红枣12枚 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风寒兼气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15参苏饮;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 茯苓6克 木香4克 枳壳4克 桔梗4克 炙甘草4克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

2.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 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

4. 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5. 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6. 表虚自汗的,加入黄芪6克、白术5克、防风5克。

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16香苏散;紫苏叶23g葛根23g姜半夏23g前胡23g人参23g茯苓23g,木香15g、枳壳15g、桔梗15g、陈皮15g、炙甘草15g  

风寒兼阳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或自汗;舌淡胖苔白,

17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克(包) 炮附子5克 细辛6克 

加减:

1. 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

2. 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

3. 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

4. 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

5. 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6.如果兼气虚的,加入黄芪5克、炙甘草3克。

若阳气虚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

18参附再造丸;党参10g,附片6g,桂枝10g,黄芪15g,羌活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5g。

风寒兼血虚感冒证:感受风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苔白,脉细无力。

19葱白七味饮加减;葱白9克  豆豉6克  葛根9克  生姜9克  地黄9克  麦冬9克 

1.恶寒重,加入苏叶6克、荆芥6克。

2.热重,加入银花6克、连翘6克或黄芩6克。

3.若有出血症,加入阿胶珠6克、藕节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

4.若脾失健运,加入陈皮3克、砂仁5克。

加减2:

1. 头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

2. 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

3.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4. 无汗者,加苏叶、荆芥穗发其汗,但不可大发汗;

5.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

6. 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风热证受热而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目胀、面色多赤;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或黄。

20银翘散或葱豉汤:银花10克(可用30-60克)连翘10克(可用15-30克)苦桔梗6克薄荷6构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头胀痛较甚的,加入桑叶9克,菊花9克。

2.咳嗽痰多的,加入贝母6克,前胡9克,杏仁6克。

3.咯痰稠黄的,加入黄芩6克,知母6克。

4.热甚的,加入生石膏30~50克,鸭跖草9克。

5.热毒症状明显的,加入大青叶9克,蒲公英9克,蚤休9克。

6.咽喉肿痛的,加入一枝黄花6克,土牛膝6克,玄参9克。(加用冰硼散吹咽部)

7.口干咽燥的,加入南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犁皮15克。

感冒加减2:

1. 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 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 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渐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 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 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 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 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 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 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 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辨证加减】

1.高热恶寒,头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者,为风热重症,加黄芩、葛根、石膏、知母、天花粉

2.如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加石膏、麻黄清宣肺热。

3.如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者,去荆芥,酌加板蓝根、玄参、马勃、山豆根或土牛膝根、一枝黄花、射干等清热利咽。

另用冰硼散或锡类散敷咽部。

4.兼夹湿邪,头重体倦,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者,加藿香、佩兰、郁金以芳香化湿。

5.如感受时行病毒,症状明显者,配合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草河车等以增强清热解表之功。

6.秋令感受温燥致病,或风热化燥伤津,兼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数者,酌加南沙参、天花粉、

梨皮等清热润燥,此时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7.兼见里热者,加细生地黄、玄参、黄芩、知母以清热生津。

8.如阴津素亏,外感风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   脉细数。治予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化裁。

加减:

1. 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 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 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浙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 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 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 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 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 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 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风热表虚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1茅苇汤;白茅根 芦根 白芍 竹叶 桔梗 杏仁 葱白

加减:

1. 头痛者,加菊花疏风热以清头目;

2. 咳嗽者,加渐贝母清热化痰宣肺;

3. 咽干者,加麦冬以养阴;

4. 咽痛者,加射干、马勃、土茯苓清热利咽解毒。

若感冒重症,高热恶寒,时而寒战,头痛,大便燥结,或见咳嗽,咯淡黄稠,胸痛、气急,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数。

22清瘟败毒饮;生石膏60克 生地9克 水牛角120克(先煎) 黄连3克 栀子9克 桔梗4.5克 黄芩9克 知母9克 

玄参9克 连翘9克 甘草4.5克 丹皮9克 鲜竹叶6克

加减:

1. 咳嗽、痰多者,加渐贝母、前胡、瓜蒌宣肺化痰;

2. 大便燥结者,稍加大黄通腑泻热。

风热兼燥证:(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多见于秋季23银翘散合桑杏汤加减;银花5克 连翘5克 苦桔梗3克 薄荷3克 竹叶2克 生甘草2克 荆芥穗4克 淡豆豉2克

                   牛蒡子3克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贝母3克 香附3克 栀子皮3克 犁皮3克

加减:

1. 温燥之头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荆子疏风止痛;

2. 燥热口渴者,加麦冬、竹叶清热除烦;

3. 干咳者,加炙枇杷叶、炙紫菀润肺止咳;

4. 咽痒者,加蝉蜕、僵蚕情网利咽;

5. 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解毒利咽。

6. 凉燥之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防风疏风止痛;

7. 无汗、脉浮紧者,加羌活疏风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风热兼阴虚感冒:身热微恶寒,无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24减葳蕤汤;玉竹9克 白薇9克 葱白9克 薄荷6克(后下) 桔梗9克 豆豉9克 甘草3克 红枣5枚

1.咽干口渴甚的,加入沙参10克、麦冬10克;

2.心烦口渴较甚,加入黄连6克,竹叶9克、天花粉10克;

3.咳嗽咽干,咯痰不爽的,加入牛蒡子9克、射干9克、瓜蒌皮10克。

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25蓝地汤;板蓝根 生地 麦冬 知母 桑叶 苦桔梗 蝉蜕

加减:

1. 心烦口渴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2. 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

3. 咳嗽胸痛、痰中带者,可加鲜白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流浊涕;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脘痞,泛恶,便溏,26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6克 银花9克 扁豆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辨证加减】

1.暑热偏盛的,加入黄连9克、山栀子9克(或黄芩9克、青蒿9克(最后下)或鲜荷叶10克、鲜芦根20克);

2.湿困卫表的,加入豆卷9克、藿香9克  佩兰9克

3.里湿偏重的,加入苍术9克、白蔻仁6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

4.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入滑石18克、甘草3克、赤茯苓9克

5.如暑热偏盛,身热明显,泛恶,肢体昏重,头昏且胀,口干而粘,舌苔黄腻,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

鲜芦根清暑泄热。

6.湿困卫表,身重肢楚,胸闷脘痞,可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

7.如里湿偏重,纳呆,脘痞,大便溏,可加苍术、陈皮、半夏和中化湿。

8.暑湿下注,小便短赤,可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9.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10.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11.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12.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13.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14.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5. 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16. 暑热偏盛,加黄连、山栀或黄芩、青蒿清暑泄热,亦可配合鲜荷叶,鲜芦根,

17. 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

18. 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法半夏、陈皮化湿和中,

19. 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

27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生姜6克 红枣2枚

【辨证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气虚感冒

28参苏饮【组成】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 前胡 人参 茯苓各23克 枳壳桔梗(去芦) 甘草(炙) 陈皮(去白)各15克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

29玉屏风散: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30再造散 黄芪6克人参3克 桂枝3克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

31加减葳蕤汤:玉竹10g,白薇10g,葛根10g,生姜3片,葱白6g,薄荷6g(后入),桔梗6g,豆豉6g,甘草5g,大枣10g。

。加减:阴伤明显,咽干口渴甚,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心烦口渴较甚,加黄连、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经方治疗感冒

1)出现出汗,并且周身肌肉疼痛,怕风吹,怕寒冷,食欲减退,没有或者略有发烧时,就用桂枝汤。

其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红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一般服用后会有微汗出,效果最好。如果没有出汗,就喝点热的米粥以帮助发汗。注意发汗后要马上换衣服,以防受风后反而会加重感冒。

2)出现无汗,并且周身肌肉关节非常疼痛,甚至于痛得就如鞭打一样,而且非常怕冷,发烧,怕风吹,怕寒冷时,就用麻黄汤其方:麻黄20克,桂枝20克,杏仁20克,打碎,炙甘草2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两碗,空腹时服用。

3)出现发烧,甚至于高烧40度,但病人自觉体内热而体外寒,怕冷,无汗,且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渴能喝水,食欲减退时,就用大青龙汤。其方:麻黄20克,杏仁20克,打碎,石膏30克,炙甘草20克,桂枝20克,生姜五片,大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汗出。当年毛主席感冒后引起发烧,诸西医措手不及,最后还是请山东的刘惠民老中医用此方,一付而烧退。

4)如果发烧后先去挂水吃西药,久之高烧既退,却低烧不断时,那就表示人体的阳气被伤害了,对病邪的抵抗力下降了,因此,已经发不出高烧了。这时就要用当归四逆汤配合四逆汤来扶阳气,退低烧了。用;附子20g干姜15克甘草炙10g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5)出现后项强痛,头痛,怕风吹,身体肌肉疼痛,喉咙痛,口渴等等症状,就用葛根汤。其方:葛根30克,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大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来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微汗出。葛根汤是治疗感冒后脖子后面紧,或者咽喉痛的好方子。一般小孩如果感冒后发烧,喉咙痛,或者出现脊柱强直抽搐时,就用此方。往往一付而烧退。

6)、病人外感风寒湿邪,如果出现咳嗽,痰多且色白,病人自觉身体冷痛且沉重,无汗,不渴,也没有胃口,喉咙痒,有时感觉背后两肩胛骨之间有一片冷冷的区域,转动肩胛有不顺畅感,或伴有发烧,此时就用小青龙汤。

其方:麻黄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桂枝20克,五味子20克,炙甘草20克,法半夏20克,细辛10克,后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有汗。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寒湿的主方。此时病人所患之感冒,不单独有寒邪,还有湿邪。因此用此方时,病人多有在水中或者雨中受寒史。小青龙汤治疗寒湿型感冒,服汗出即烧退,咳嗽就会好转。用小青龙汤治疗过数例久年咳嗽,配合金沸草散,效果十分明显【组成】旋覆花(90克)麻黄(90克)前胡(90克)荆芥穗(120克)炙甘草(30克)半夏(姜汁浸)(30克)赤芍药(30克)功效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六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

7)病人外感风寒,出现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又畏寒怕冷,反复发作,数天不愈。食欲尚可,不渴。此时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其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10克,大枣4枚,切,杏仁10克,打碎。每付药加入五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有汗。这个方子也可以用来治疗疟疾的寒热反复发作。如果感冒风寒或者风热,病人或热或寒,或汗出,或症状不明显。辨不清该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时,即可先处以此方以开表透邪。

8)、病人外感风寒,如果出现自觉忽冷忽热,恶心,口苦,咽喉发干,食欲减退,心烦,眼睛发花,同时两胸肋部位有胀满感时,即可用小柴胡汤。其方:柴胡15克,法半夏15克,黄芩15克,党参15克,生姜三片,大枣十枚,切,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早晚餐前空腹时各喝一碗。感冒后往往不康复。因为正虚,所以经常反复感冒,前面的感冒未愈,紧接着又来一次新的感冒,病人甚至于常年处于感冒状态之中。此时也可用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来治疗虚人感冒,往往效果明显。

9)病人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感冒了,反正经常出现鼻塞、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嗓子痛、舌苔白腻、口中有腻感无味、四肢无力等症状时,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方:麻黄20克,细辛20克,后下,制附片2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早晚餐前空腹时喝一碗。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个帮助机体排除外邪的常用方子。服这个方子时一般病人没有发烧,但多伴随有面色苍白,平素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阳虚症状。也就是说,这是典型的少阴体质所用的方子。凡是少阴体质,多需长期扶阳,但也要时时用此方来扶少阴以开太阳,祛邪外出。一般服后面色转为红润,畏寒减轻,即是佳兆。

10).体虚之人出现感冒。用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

其方:柴胡15,桂枝20,白芍20,黄芩12,法半夏15,生姜三片,大枣6枚,切开,炙甘草10,党参15。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来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微汗出。如果不出汗,要喝点热的稀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有效果。

虚人反复感冒,这次感冒初愈,下次尚未感冒时,及时服此方可以有效地预防再次感冒。遇到流感或者天气大的变化,正常人也可连服三付此方,可以帮助预防感冒。平时总觉得身体虚弱,似有病又无病,但又浑身不适的人,即是虚人,可服用此方十余付,既可消除不适的各种症状,又能改善体质,调整阴阳气血平衡。其实,这是从少阳与太阳两个层面来修复机体的。

11)常服玉屏风散亦是不错的扶正固表的好方法。其方:防风30克,生黄芪60克,白术60克。一付,共研成极细末,每日2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但要求是感冒已愈时服用此方。如果正在感冒期间,以不服为好,以防敛邪之弊。

12)阳气素虚之人若有外感,就可试用参苏饮这个方子,也有不错的效果。其方:苏叶10克,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切,党参10克,木香10克,葛根10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涕唾稠黏,胸膈满闷等症。

感冒单验方

  (1)治风寒感冒方羌活、防风、紫苏各10g,生姜2片,苍耳子10g,水煎服,日1剂。

  (2)治风热感冒方

  ①野菊花、大青叶、鱼腥草、淡竹叶各lOg,水煎服,日1剂。

  ②大青叶20g,鸭跖草15g,桔梗6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感冒食疗方

  (1)治风寒感冒方

  ①姜葱粥:糯米60g,生姜5g,连须葱白5茎。粥熟时,加入姜葱,再煮数沸,并加白糖少许。。食后可出汗。

  ②葱白7根,豆豉9g,鲜生姜5g,陈皮6g,煎后加红糖30g调服。

  (2)治风热感冒方

  ①黄豆香菜汤:黄豆20g,干香菜3g,水煎服,连服3g。

  ②薄荷芦根饮:芦根30g,薄荷3~5g,水煎饮用。

  (3)治暑湿感冒方

  ①荷叶粥:粳米60g,鲜荷叶1张。以常法煮熟,加白糖适量,将荷叶盖于粥上,或将荷叶切碎,另用水煎,调入粥内       加白糖适量。

  ②二豆羹:豆腐250g,淡豆豉15g,葱白15g,糖适量。先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略煮,后将淡豆豉加入,放水一               大碗,煎取小半碗,再放入葱白,煎滚后取出·趁热内服,盖被取微汗,每日1剂。

   (4)治时行感冒方

  ①绿豆饮:绿豆50g,熬汤,加菊花5g,煎服。

  ②冬瓜粥:粳米30g,小块冬瓜适量与米同煮,粥熟即可食用。

  (5)治气虚感冒方党参30g,茯苓15g,生姜6g,水煎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

感冒简验方

   (1)春风寒当令,可服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i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三天。 .

  (2)夏月暑湿当令,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煎汤频服。

  (3)如为流行感冒,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或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等,煎汤服,一日一剂。

经验方;

1·风寒感冒正柴胡饮组成;柴胡(9克) 防风(3克) 陈皮(4.5克) 芍药(6克) 甘草(3克) 生姜(三五片)

2·风热感冒解毒合剂.药用;紫苏、荆芥16,大青叶、鸭跖草、四季青各30,

3.体虚感冒泽泻汤.加味药物;泽泻20焦白术16牛膝11生姜3片,冰糖159,每日1剂,保温瓶中用开水15冲泡后服

4. 病毒感冒.药用;石解、玄参、生地、远志各13,生大黄(后下)7,薄荷(后下)、杏仁泥各10,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                   各16,体弱者加生黄芪,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风寒初期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鼻塞声重

1三拗汤;甘草9克 麻黄9克 杏仁9克 生姜5片(包)

加减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湿化痰;

2.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6克、黄芩6克以清肺。

3.与止嗽散合用更好。

4.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    ,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5.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6.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7.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8.若见咳嗽,胸痛满闷,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9.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 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10. 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1. 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方中麻黄    、杏仁宣肺气而解表寒,配石膏以清里热。

12.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      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风寒稍久: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咽痒,咯痰不爽,气急面红等症。

2止嗽散;炒桔梗10克 荆芥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炒甘草4克 陈皮5克

加减:

1.若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等表证较重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苏叶10克、生姜或合三拗汤用以散邪;

2.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加黄连10克、黄芩10克、花粉10克以直折其火;

3.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桑白皮10克以祛其痰;

4.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10克、贝母10克、知母10克以润燥。

5.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湿化痰;

6.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以清肺

7.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8.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9.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10.如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11.饮邪内停,症见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淡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2.咳嗽声重,气急而喘,痰粘稠,心烦,身热,口干,苔黄而腻,舌红,脉滑数,可加石膏、黄芩、桑白皮解表清里。

13.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选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14.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15.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16.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7.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

3.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

3杏苏散加减;苏叶9克厚朴6克苍术6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苦桔梗6克枳壳6克生姜三片橘皮6克红枣3枚杏仁9克

1.风寒较重,肌腠紧闭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9克或荆芥9克、防风9克发散风寒;

2.汗后咳不止,系经发汗表解而肺气不利,去苏叶、羌活者,不欲再表散以防伤津也,加苏梗或紫菀10克、款冬花9克,   百部9克可畅肺气以止咳;

3.兼泄泻腹满,为湿盛气滞,加苍术6克、厚朴6克以燥湿行气;

4.眉棱骨痛,属阳明经病,加白芷9克之善入阳明而散寒止痛;

5.兼见热象,故加黄芩9克清热,泄泻腹满者不用,是恶其苦寒易于伤中损阳也。

6.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10克、天花粉10克或麦冬10克、玉竹10克以清热生津。

3.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口渴;痰粘稠或稠黄,咯痰不爽。或鼻流黄涕;咳时烘热汗出,肢楚,恶风,身热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4桑菊饮加减;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6克

加减: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10克、知母5克。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30克(先煎)代)、玄参5克。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5克、丹皮5克、麦冬5克、玉竹5克。

4.若肺热甚,加黄芩5克、山栀子5克。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5克、南沙参5克。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5克、板蓝根5克或射干5克、赤芍5克、挂金灯5克、土牛膝5克。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5克、茜草根5克、丹皮5克。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5克、蝉蜕5克、木贼5克、决明子5克。

9.咳重者,加前胡5克、牛蒡子5克、天竺黄5克、贝母5克、枇杷叶5克

10.夹暑者,加滑石9克、甘草1.5克、荷叶5克。

11.咳嗽重者,加渐贝母、枇杷叶、前胡以宣肺止咳;

12.发热较重者,加金银花、大青叶等苦寒清热;

13.口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

14.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鱼腥草、土牛膝清热利咽。

15.风热夹湿所致的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薏苡仁、泽泻之类;

16.对于风热夹暑所致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六一散、香薷、藿香、佩兰之类。

17.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18.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贝母、枇杷叶清宣肺气,化痰止咳,

19.热盛加山栀,黄芩,知母以清肺泄热,

20.咽痛,声嗄,加射干、赤芍、挂金灯、土牛膝清热利咽,

21.夹暑加六一散、荷叶清解暑邪,

22.热伤肺津加南沙参、花粉清热生津。

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

5麻杏石甘汤;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

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 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燥热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少而粘,或粘连成丝,不易咯出;咳而胸痛,痰中带有血丝;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多发于秋季;舌苔红少津,脉浮数。

6桑杏汤加减;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川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犁皮3克

加减: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3克、荆芥3克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3克、桔梗3克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或痰中夹血者,加白茅根3克。旱莲草3克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5克、天花粉5克或麦冬5克、玉竹5克以清热生津。

5.热重,加石膏5克、知母5克清泄肺热;

6.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7.热象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

8.痰胶粘难出者,加瓜蒌化痰利气;

9.初期有表热证者,可加薄荷、连翘、蝉衣以疏解表热;

10.痰中带血者,加自茅根凉血止血。

11.气阴两伤之燥热咳嗽,证见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者,可选用清燥救肺汤。

12.津伤较盛,配麦冬、玉竹养阴生津,

13.热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14.痰中夹血,配白茅根凉血止血。

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声;痰多,质稠或黄,或有腥味,难咯;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质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7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5克黄芩5克山栀子5克 川贝5克 瓜蒌仁5克 桔梗5克 甘草3克 橘红5克 茯苓5克  麦冬9克 知母5克

加减:

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10克,金乔麦9克、薏苡仁9克 冬瓜仁9克等清肺化痰;

2.如胸满、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苈子5克、风化硝5克(后下)以泻肺逐痰;

3.如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等以养阴生津。

4. 身热烦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5.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6. 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

7. 津伤口渴甚者,加沙参、天花粉生津止渴;

8. 身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9.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10.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胸膈痞满者,可选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1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金养麦根(即开金锁)、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

12.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

13.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麦冬、天冬、花粉等养阴生津。

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脉濡滑。

8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苏子6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6克白前5克  生姜6克红枣2枚

咳嗽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久病脾虚,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14.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5.脾虚食少者,加白术、焦山楂、麦芽健脾消食;

16.痰吐不利者,加瓜蒌仁、海浮石化痰利肺。

17. 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白前降气化痰,

18.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19.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20.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调理。

肝火犯肺证:咳逆上气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粘,或如絮条,难以咯出;胸胁胀痛;咳而引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9加减泻白黛蛤散;地骨皮5克 炒桑白皮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黄芩5克 知母5克 桔梗5克 青皮5克 陈皮3克               青黛3克 海蛤粉10克

加减;

1..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2.火旺,加山栀子5克、丹皮5克清肝泻火;

3.胸闷气逆,加枳壳5克、旋覆花5、赤芍5克克理气降气;

4.胸痛,配郁金5克、丝瓜络5克 枳壳理气和络;

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10克(先煎)、贝母5克、知母清肺化痰;

6.火郁伤津,酌加生地、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诃子肉5克养阴生津敛肺;

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5克、藕节10克等。

8. 肝火旺者,加山栀、丹皮、赤芍清肝泻火;

9. 胸闷胁痛者,加枳壳、郁金、丝瓜络理气解郁;

10.津伤口渴者,加沙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

11.痰粘难咯者,加川贝母、知母、海浮石润肺化痰。

12.火旺,加山栀、丹皮清旰泻火,

13.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理气降气,

14.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1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知母、贝母清肺化痰,

16.火郁伤津,酌加沙参、麦冬、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1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藕节等。

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变嘶哑;颧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形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0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加减: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6克、杏仁6克、蒸百部6克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6克、白及6克、阿胶6克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6克、火麻仁6克;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咳而气促,配五味子6克、诃子肉6克以敛肺。

7.潮热,酌加功劳叶6克、银柴胡6克,青蒿6克(后下)、鳖甲6克(先煎) 胡黄连5克以清虚热;

8.盗汗,酌加碧桃干6克、乌梅6克、浮小麦10克以敛汗;

9.咯吐黄粘痰,酌加海蛤粉10克、知母5克、黄芩5克以化痰清热;

10.痰中带血,酌加丹参5克、黑山栀子5克、藕节10克凉血止血。

11.阴虚火旺者,加银柴胡、青蒿、鳖甲滋阴清热;

12.咳嗽较重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

13.痰粘难咯者,加蛤粉、黄芩知母润肺化痰;

14. 痰中带血者,可加丹皮、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15.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百合固金汤治疗。

16.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润肺化痰止咳。

17.咳而气促,配五味子,诃子敛肺,

18.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

19.盗汗,加瘪桃干、乌梅、浮小麦敛汗;

20.咯吐黄粘痰,加蛤粉、知母、黄芩化痰清热,

21痰中带血,配丹皮、山栀、藕节凉血止血。

若肺肾之阴俱虚,虚火较甚,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1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 生地9克 归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参6克 川贝4.5克麦冬4.5克百合4.5克

肺气虚寒证: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见以息;咯痰清稀色白量多;神疲懒言,食少;面色光白,畏风,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脉细弱。

12温肺汤加减;人参5克(焗服)肉桂3克(粉焗)干姜5克 钟乳石10克(先煎)半夏6克 橘红5克 木香5克 炙甘草3克

加减;

1.痰多清稀,加白芥子5克,细辛3克(后下)温肺散寒化饮;

2.畏寒、肢冷,酌加炮附子3克(先煎)温肾阳;

3.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6克、诃子肉6克、沉香3克补肾气。

4.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5.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细辛温化寒痰;

6.咳逆气短,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7.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8.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9.畏寒、肢冷,加附子温肾阳,

10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11.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2.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

寒饮伏肺证:咳嗽气急,喉有痰声,呼吸不利,胸膈满闷;咯吐白色清稀泡沬粘痰;寒冬发作加重,形寒,背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细弦滑。

13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加减: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黄芩9克 。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9克 、苍耳子9克 。

8.兼水肿者,加茯苓9克 、猪苓9克 。

9.喘咳痰多,加射9克 、葶苈子5克、苏子9克 、白前9克 、金沸草9克 降气化痰定喘;

10.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厚朴9克 、橘皮9克 、莱菔子9克 、白芥子9克 理气化痰;

11.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白皮9克 、黄芩9克 、石膏30克、知母9克 清化痰热。

12.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苏子温化痰饮;

13.胸膈满闷者,加厚朴、莱菔子、陈皮理气宽胸化痰。

14.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苈、苏子、白前、金沸草降气化痰定喘,

15.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6.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

14平胃散:苍术9g厚朴6g 陈皮9g炙甘草3g。

15二陈汤:半夏 、橘红各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16三子养亲汤: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组成 广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党参60克 炒白术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广皮30克 制半夏60克)或杏苏二陈丸(组成;半夏(姜制)、紫苏叶、陈皮、前胡、杏仁、桔梗、茯苓、炙甘草。)标本兼顾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