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漫谈贾平凹那一代文化人的文学与生活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解读朝鲜战争:苏美冷战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化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塞外悲歌:蒙古灭国西夏之战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南京会战83年回望:国军宪兵覆灭记

最新更新:庄户会战,北京西郊少为人知的抗战往事

从三国的英雄,漫说史书上的那些枯燥的数字

秦什么赋谈:驴们踢了历史的点球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中)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下)

杨虎城囚禁详考(2)

黄显声将军和他的义勇军

杨虎城被捕详考(1)

中日战事:由山海关事变拐弯(下)

中日战事:由山海关事变拐弯(上)

武汉会战系列之波田支队:从台湾杂牌守备队到日军甲等野战师团

武汉会战系列:马当首战,完整版

冷看李鸿章,历史更沧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东方农耕文化最精粹的爆发户的主题文化的内核。

因此,传说陕西的那位贾平凹的女儿写得一笔好文,一手好诗,大学毕业出道即被文学界诸多高人追捧,为副教授,为硕士生导师,扶摇直上,跻身陕西及全国文学界顶层……

如此轻松地举起文学与诗歌的幌子,立竿见影地吃香喝辣,贾平凹父女如此大吃大喝的模样,其实真不是意外的事情。

就像任正非和他的女儿,赵本山和他的女儿一样,贾平凹和他的女儿虚名在外,回家关门,同样也是蘸着口水点钞票的普通的人。

既然是普通的人,当然总得思量传宗接代,总得思量发家致富。

因而,他们玩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文化的手段,在他们包揽的山里、水里,完全就是本分的事情。

不料,与任正非和他的女儿,赵本山和他的女儿不同,贾平凹和他的女儿这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操作,终于激发舆论哗然。

贾平凹本属稳坐计划文学的体制顶端鸟瞰大众,占尽山水便宜的文学人物;相传,贾平凹的女儿更有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头衔——西北大学的教育、文化资源如此阔绰,相当的激起广大靠写作吃饭的网络作者们的眼红。

在一个人口大国,位置肯定比人才更为重要。

靠山、靠水的位置有限,自然人人翘首,心急。

贾平凹和他的女儿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既要继承传统的文化,又要继承传统的手艺,心急火燎之间,就着“屎尿”捏一堆随心所欲的文字,码在金碧辉煌的计划文学的体制殿堂,将自己站成迎风摇曳的先锋文艺姿势,其实,这本是计划文学的大环境下的贾平凹的女儿的宿命。

贾平凹的女儿靠着贾平凹的人生点滴而生活到老的一辈子,简直一眼看尽。

说是幸运,转而一想,其实悲哀。

贾平凹成名于文革结束,在七、八十年代。

从贾平娃而贾平凹,从知青而工农兵大学生,再到作家、名人,他的生平沿途至今虎虎生风,与其说是贾平凹的才学,不如说同样是计划文学的大环境造就的奇迹。

在当时文化极度枯萎、颓废的大势下,中国的计划经济特色的文学与文化出现了运气性的繁荣——不只是文学从业者,其余包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音乐、美术、哲学、电影等等行当的从业者们,纷纷涌身这场繁荣,都是皆大欢喜地各自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一块天那么大的蛋糕从天而降,贾平凹、余秋雨等等,他们那一代人吃得满嘴的奶油,兴高采烈可想而知。

他们确实创作了相当的文著,而后顺利进入大大小小的作协,继而被乡党同仁交口称赞,互抬轿子,花花绿绿走到现在,文豪形象深入人心。

因而,他们在处处讴歌之下,再有人对其成就稍微否定,可能已经千难万难。

不过,如说他们真有文豪的档次,我坚持认为,那是吹牛。

换在今天,如果去掉他们头顶的名衔、职称、职务等等钢盔,让他们凭本事在互联网上冲浪摔打,相信他们大概率稀里哗啦。

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与物资极度匮缺的卖方市场时代,敢于先吃螃蟹的勇者,仅靠天时、运气即可大快朵颐。

比如同期发迹的另外一位计划文学巨匠余秋雨先生,泥鳅一般的身手,每次抢位都在要点,一生满嘴流油,蛋糕不缺,娇妻相伴,闷声发财。

排班站队与论资排队之外,所谓的真才实学与本事,在那个时代本来就是极为匮缺的资源。

就此,无数的牛人、明星洗脚上田,粉墨登场。

就此,大师漫山遍野,名著硕果累累。

文化譬如庄稼,积粪之下,长势喜人。

一场文学与艺术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时代喜剧,就此帷幕拉开。

羊头的背后,文学与艺术的繁荣昌盛,大师与牛人为此喜大普奔,实则与那个时代最先下海,靠着小纸条、小煤窑、小铸造、小加工而混在双轨制市场而发家致富的企业家别无二致。

繁荣之后剩下一堆狗肉,仅此而已。

于是,既然做企业的财主们可以培养一大批富二代,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文化与文艺的大师傅们,当然就可以搞整一批文二代。

富二代,文二代,本质都是在高度垄断资源的前提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东方农耕文化的最精粹的爆发户主题文化的浸染的结果。

他们的心境完全可以理解。

       长按添加,关注橡树的公众号。

理解他们的心境,也就看透了那个繁花似锦的时代。

落木萧萧,沧浪淘尽,往事浮出,本该沉淀精英的史河,遍是沉渣——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冷眼回望那场文化盛景,除却产生滥市的德艺双馨的人生赢家之外,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化精英,几无可见。

无疑,这是文学界在改革初期留给当今的遗憾。

当年那些成名成家的文化与文艺的大师傅们如今渐渐老去。

他们尤其精湛于静好岁月,在纷纷挂上了德艺双馨招牌之后,无非继续沉迷于编排、设计自己的精美人生,实际上并没有承载,或者根本无意承载他们本该承载的相应的人文、时代的责任。

或者,他们发迹于一场运气性的文化繁荣,本身就缺乏独立的、体系化的哲学与思想,他们的对释、道、儒的有着坚定的信仰却又在情怀之外,普遍缺乏理性而深度的认知。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为岁月坎坷,客观上缺乏相当的教育机会,因而在专业的文化、学术方面,必然水平有限。

总之,那是一代因为运气极好而成就了自我,却完全乏力助推中国人文的进步的文化人。

在精神与家园之间取舍,他们见好即收,义无反顾选择了非常家庭的、物质的生活。

关上门在家里蘸着口水点钞票的贾平凹,就是那一代人的标签。

他们享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与文学带来的荣耀,然后,他们心安理得将文学与文化视作自己的山水,心安理得当时普通的市民,过着无关文学、文化助推社会进步的市井日子。

一声叹息。

他们那代人大多属于1940年代至50年代生人,他们在层出不穷的运动中生长,发育,信奉成王败寇,尤其擅长察言观色。

因而,他们的文著塑造人物不乏精于心计,八面玲珑的智者。

他们的青春正逢文革,尤其枯燥、单调、压抑、暗淡。

因而,他们的文著塑造的那些智者,通常都有着极端和空想的由枯燥、单调、压抑、暗淡等情绪挤压而变态、变型的性的渲染、想象。

等到他们已经结婚生子,将日子过得平淡而又躁动不安、精于计算之时,随着80年代改革开始,窗口打开,山口百惠与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漂洋过海,飘往遥远的西北……他们看到了绚丽多彩的窗外的春天。

然而,他们已经逝去了青春。

唯有一声叹息。

因此,失落,尤其与性关联的失落,就成为了他们的那一代人的文学的主题。

贾平凹的《废都》,即是那一代人的文学的标签。

因而,这部我看上去确实缺乏相当思想厚度的市井与情色生活记实录的小说,经常会有人挺身而出,坚定指认:

此乃神作。

其实,我知道,这个计划文学圈子内的人,最擅长吹牛。

看完以后,随手三点一转不难。

(0)

相关推荐

  • 贾平凹女儿发表的诗歌引起质疑,才华是不能传承的,要求别太高了

    这两天,贾浅浅突然因为她的诗火了,网友似乎从她的诗里找到了某些把柄,展开激烈探讨. 事情是这样的:1月28日,文学艺术界刊物<文学自由谈>微信公众账号发布该刊物2021年第1期文章< ...

  • 众说纷纭话《废都》

    众说纷纭话<废都> 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发表在大型文学杂志<十月>第4期,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本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艳情小说,由于其独特而大胆的态度及赤裸 ...

  • 80一代人的纠结

    究竟是谁给这么一群人起了一个如此具有代表意义的名字----80后. 80后的一代是既幸运也不幸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乱,也没有经历缺吃少穿的贫穷日子,所以老一辈的人都说,你们80后是幸运的,度过了欢 ...

  • 贾平凹女儿浅浅的诗真是无语还不如“诗人死了”

    贾平凹女儿浅浅的诗真是无语还不如"诗人死了". #贾平凹闺女贾浅浅写的现代诗#真是让很多让很多人吐了,这种文人怎么这么可怕. #如何看待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的诗#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豪 ...

  • 贾平凹女儿写诗被骂惨!网友:没见过这么粗俗的诗!

    一夜之间,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诗人贾浅浅火了.近日,她的诗因为使用过多粗俗不堪的语句而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今年41岁的贾浅浅,是近来红得发紫的诗人,曾被圈内多位诗人,名诗刊,名作家们推崇为诗坛奇才, ...

  • 【文化之窗】贾平凹、齐雅丽赴礼泉,看望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

    贾平凹.齐雅丽赴礼泉 看望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 2020年10月30日,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齐雅丽前往礼泉看望回乡休养的88岁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 阎老是著名文艺评论 ...

  • 王小勃:《白鹿原》曾是老师禁止我们涉猎的“黄书”

    电视剧<白鹿原>为什么突然停播? 仅播出一集就停播 ,原因不明-- 也罢!先生以文字疗救民心,我们回以文字怀念先生-- 陈忠实 水流原在海     月落不离天 ---写在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 ...

  • 杨澜对话贾平凹:依然怀念故乡的乡村生活

    杨澜对话贾平凹:依然怀念故乡的乡村生活

  • 贾平凹:​我最想过的生活

    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 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似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印而憾.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笑. 吃酒只 ...

  • 【豆芽荐读】贾平凹:远瞻

    远瞻 贾平凹 这是一位老者,满脸沧桑,望着远方.他或许看着那条路,他是从路上一步步走过来的:或许看着那条河,逝去的岁月像河水一样流过去了:或许看着那一片家园,家园里花红草绿,炊烟直长,鸡鸣狗叫,孩子们 ...

  • 贾平凹:心上有个人,才能活下去

    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易,做聪明到愚人更难. 当五十岁的时候,不,在四十岁之后,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性格为生命密码排列了定数,所以 ...

  • 母亲节特辑:《写给母亲》作者:贾平凹 朗读:阿雷

    猜您也许需要--统编小学语文电子版教材和电子版教参(合集)寒假预习:部编版语文1-6年级下册<教材全解>全彩版电子书38节名师课堂教学高清视频,带您领略名师课堂风采统编版语文1-6年级(下 ...

  • '流氓作家'贾平凹参加复旦大学的讲座时,...

    '流氓作家'贾平凹参加复旦大学的讲座时,一位女学生毫无顾忌地问他:'你们这些知名作家,为什么写来写去都喜欢写那些男欢女爱的事?难道不可以写点别的东西吗?'瞬时全场寂静.面对女学生的'坦率',贾平凹微微 ...

  • 流氓作家”贾平凹

    "流氓作家"贾平凹说:"女人保持忠诚,只是因为别人给的筹码还不够:男人看着正直,只是因为外面的诱惑不够.建议男人都不要跟女人提孩子,女人是上天派来管男人的,女人若像泥鳅般 ...

  • 路遥:死前执意要见贾平凹,只为叮嘱一句话,贾平凹听后痛哭不已

    路遥病逝前嘱托一句话,贾平凹听后夺门而出,蹲在无人处嚎啕大哭1992年,路遥因肝硬化住院,在他去世之前,他执意想见陕西另一位出名的作家,那就是贾平凹,强忍着浑身疼痛给他说了一句话,听完之后的贾平凹夺门 ...

  • 写给母亲 | 莫言 · 贾平凹 · 阎连科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