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绘画大师,如何构建画面空间感?

百画苑油画院2021-01-28 17:00:00

一、图像化时期:

以乔托的作品《逃往埃及》为例

此幅作品是三角形构图组成画面,采用平视略带仰视的角度表现。

山丘和圣母分别与地面,形成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构图,利用三角形构图的重复感,形成稳定的结构,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

通过“重迭”使其三者的空间关系一目然,也使人清晰地分辨出各物体的空间关系。

位于画面前方的山丘完整的形状,对位于画面后方的山丘进行重迭,与后面不完整的形状,形成视觉上的前后空间关系;

位于两座山丘上的树木在空间关系,无论远近大小几乎一样,均被清楚的描绘出树干、树冠和树叶,并且没有和身边物体产生位置上的关系,说明乔托的绘画仍旧保留对中世纪图像学的运用。

乔托描绘的画面利用重迭法表现空间,让单个物体有一定的空间纵深,在画面中形成凹凸感,从而产生一种二维半的空间。

二、错觉时期:

自文艺复兴至 19 世纪后半期,已经发现空间的焦点透视法则。

梅恩德特 · 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是荷兰著名风景画家之一《密德哈尼斯大道》

成功的运用科学的透视法则,准确模拟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

画面下方描绘的道路,和画面上方道路两旁纵向树木延伸到尽头,与地平线的延伸相交于点;

画面中两排垂直的黄色树木参差错落,越靠前的越高大清晰、越往后的越矮小模糊,既十分对称的又富有变化, 使画面产生无限的延伸感。

现在画者越来越习惯这种体系的应用,在某种层面上对思维的创造性影响较大,限制人们对于空间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反而减弱。

三、平面化时期:

塞尚是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画面形体趋于几何化,试图用重新组合的形式,让二维的画面呈现四维的空间感受;

无论是近处、远处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水平面去。

《圣维克多山》

塞尚将地平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二的位置,天空本应该是无穷深,但画面中天与地面混合,形成“山海一色”的效果,形成远物极近的感觉。

画面却让山体离观者更近,从而产生远者若近的空间感;

蓝紫色的山作为冷色,衬托山体上的暖黄色,而暖色则表示凸面的高点,从而突出山的结构和量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