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的误区

听说过“21天习惯养成法”吧?相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像“10天养成好习惯”、“90改变人生”等等。那么问题来了,养成一个习惯到底需要多少天?或者是不同的习惯需要不同的时间?

举个不太贴切的例子,比如一袋牛奶,保质期到今天。那么理论上在今天的23.59这个牛奶是可以喝的,而两分钟后(次日00.01)就不能喝了吗?习惯的养成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少能找到清晰的界限。这么说不是为抬杠,而是因为不明白这点就很容易陷入某些误区。

那么我们最常听说的21天这个期限是从哪来的呢?最早这个说法来自一个外科医生,他发现那些截肢的患者,平均需要21天才能习惯已经失去的肢体,于是提出了人们平均要21天来适应一些重大变故。就是说,这个说法是有具体所指的,只是后来被人们当做一个普适规律来应用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没有一个清晰地界限,起码也要有个大致的规律吧。的确有心理学家做过研究,观察96名志愿者养成一个习惯所需的时间。这些习惯包括:午餐吃水果、每天坚持跑步15分钟等等。结果显示,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66天。但不同习惯养成的时间却相去甚远,从18天到254天不等,而且不同人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另外,研究结果还有个意外的发现,就是推翻了所谓“一日不练十日松”的说法,也就是说偶尔偷懒中断个一两天,对习惯的养成并没有太大影响。最后实验人员表示,不同的习惯养成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要养成同一个习惯所需时间也不相同。所以,所谓的养成一个习惯所需的平均天数,对我们来说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习惯养成中常犯的三个错误。

第一,过度自信。想一想我们制定过的计划就知道了,一旦实施总有想不到的意外。习惯养成也是这样,想得挺好,三天读本书,一个月成习惯,半年以后一天不读书就浑身难受。这都是想的,半年后还记不记得这事儿都不一定了。

第二,统一标准。我们已经知道,不同习惯可能需要不同的养成时间,同一习惯不同的人也需要不同的养成时间。所以别人的标准无法衡量自己,那些写成书的标准意义也不大,倒不如顺其自然的坚持去做,啥时候习惯了啥时候算的想法更靠谱。

第三,成长路径。我们总是线性的理解成长路径,就像常听说的每天多跑一百步、每天多读十页书等等。但成长并不总是这么“一帆风顺”,而是在过程中要经历“折回”的过程,借以巩固前期所得。这时候不要认为是达到了什么极限,坚持下来就能开启另一个上升期。

说到底也没啥新鲜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的就是时间和耐心,就像查理·芒格说过的那样:做一件有价值的事儿,一直做,然后等着时间的回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