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到底咋地了,为什么越治越乱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天天干货,包你过瘾!
有知识、有文化、有能量、有趣味

老杨品谈>>>>>
这个国家到底咋地了,为什么越治越乱
■文|老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治理社会是它的职责。这里所说的国家是个狭义的概念,指治理社会的强制机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把它直接叫做国家机器,也被称作上层建筑。
治理需要成本,成本决定治理的层次和深度。治理的层次越多、治理的程度越深成本也就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二战之前国家的概念只存在于理念上,而非实际地理边界上的国家,因为固定边界需要驻军和管理,其成本会大大提高。
到今天各国的治理程度越来越深,成本也越来越高。政府与百姓的对立性越来越强,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各国都有。因为政府花掉了太高的治理成本,并没有让百姓满意。
中国古代,从周到秦生产能力低下,为降低治理成本而采用分封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
自秦起,统一全国,生产能力提高,实行郡县制,中央治理的能力到县,县以下为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支部到村,国家机构变得越来越庞大,治理成本也越来越高,也就形成了今天冗官冗员、尾大难掉的现象。
人们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我们古代没有法律,健全的法律制度来自西方。传统的法制起源于摩西十诫,现代法律来自拿破伦法典。这是欧洲的法律,不是我们的。中国自古就有完整的法律体系,秦法典的完备程度不亚于现代法律,而后历朝都有自己的法律典籍。
那么为什么历朝很少讲法治而无限大地去放大德治呢?
首先有以法治国的秦王朝早亡的原因,大家不想学它,更大的一个原因是基于治理成本的考虑。
德治是人民自治,一个缺德的人在社会上无法生存,道德是一个无形的墙。
道德提出的是做人的最高标准,有其长效性。这样统治者只要提出道德的标准就好了,其他都是人民自己的事。这就是汉武帝为什么要提出独尊儒术的原因,找一块道德高地站上去,这一站就是二千年。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低成本的治理,保证了强大的国力。
法律所提出的是做人的最低标准,是底线。其实施要依靠层层强制,成本自然会高,而其长效性也远远不如德治。有个成语叫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个圈来惩罚一个人,依靠的是受罚人自己的德行,而非强制,是德治,无成本。建一座监狱,关上罪犯,用看守看管,成本自然就会提高。所以在古代通行的做法是流放。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德治还是法治上摇摆。对于中国来说,单一治理是不客观的,把握好治理的成本是关键。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这就说明我们有过先进的国家管理经验,但走到今天,我们好像不会治国了,因为道德的标准丢了。上线的丢失,让我们在恪守底线上堵漏,像个救火队员一样频于奔命,一切才乱象丛生。
恪守底线式的管理,才形成了冗官、冗费、冗员的局面,治理成本无限上升,百姓怨声载道。
冗官、冗费、冗员使我们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公务员队伍,使国家不能把有限的资本用于民生,这样高的治理成本早晚会把这个国家拖垮,宋朝就是个例子。
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个艰巨而庞大的工程,但如果从减官、减费、减员开始,一切就会变得很简单。可到现在,百姓没有看到这样的做法。
只有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才能使国家走向富强,这是治国的第一原则。
人生不过三万天,
行走江湖几十年。
看淡成败荣辱,
追求快乐一天。
关注身边小事,
感受世界万千。
快乐时光尽在《老杨品谈》。
草根谈世事,凡人品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