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刀币真伪如何初步鉴定
青铜刀币也称为“刀化(货)”,它是由古代实用的工具刀削演化而来的。这种观点在中国钱币收藏界一直存在分歧,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延庆军都山发掘的山戎部落墓地中,有原始的青铜刀削与尖首刀同时出土而得到考古证明,最 后才被大众普遍接受。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刀币的各部位都有定名:首,指刀币最上端部位。身,指刀币的主体部位。一般在刀身铸有铭文或符号。刃,指刀币的刃部。背,可指刀身与刃相背的部位,也可指刀币的没有铭文的背面。柄,指连接刀身与刀环细狭地抓握部位,脊线,指刀柄上凸起的长线条纹。环,指刀柄下端有圆孔的环形部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最为激烈,乃先秦货币中最为多姿多彩的时期。列国征战,疆域变迁,民族融合,商品交换,引起大量货币流通,出现了布币、刀币和圜钱等多种货币体系。略晚于铲币的刀币,正是这个时期货币中的一枝耀眼的奇葩。刀币”正式称谓是化(货)刀币”是我国早期的一种青铜铸币。其形状就像一把小刀,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郭,刃不向外向左面不向右,所说回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整个刀币由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
燕国刀币大体可以分为尖首刀和明刀两大类,尖首刀铸行在前,明刀铸行在后,延续时间长。过去通常认为燕国刀币是受齐国的影响,但是从出土情况来看,燕国的刀币远比齐国的刀币发达。

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广泛流通的货币有三种形制,一种是刀币,一种是布币还有一种是环钱,各种规格的货币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流通后,不断演变出来形制和面文差异化的货币,导致整个战国时期的货币制度非常混乱,战争频发,经济衰退,民生凋敝,一个空 前 绝 后的大一统国家诞生迫在眉睫,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其实是时代需要秦始皇,而不是秦始皇想要改变时代,你们说对吗。
【五字刀】战国时期齐国节墨之法化五字刀,该五字刀以币文五字而得名。有“节墨之法化”和“安阳之法化”两种。“节墨”和“安阳”都是齐国都城名,“法化”是标准货币的意思。齐国在姜氏公室时代大约“刀”、“布”、“圜钱”都在民间流通过,现在还无法确知,与三晋的情形不会有很大的差异。春秋末期,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币,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齐刀背面文字纪数字的不多,绝大部分纪一个文字或纪两个文字,如土、日、吉、司、正、至、公、化、人、立等单字,齐法化3字刀有纪“法甘”二字的,即墨刀上多见纪“大行”、“法甘”、“安邦”等双字,所有齐刀背面刀身上都有三条横纹和一个十字星纹,还有的刀币背面只有符号,没有文字,对这些背字和符号,让人难以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