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在书法里多重要?兰亭序难写就因为它!王羲之4字说出关键

学书法是不是只要学好笔法、结构、章法就行了?为什么我们学好了笔法、结构和章法,《兰亭序》还是很难写好?我们还缺少学什么?

我们还缺少学“势”!王羲之认为“势”可以“发动精神,提撕志意”。书法没有了“势”,也就没有“精神”,没有作者的意志。由此可见“势”在书法里很重要。

书法里的“势”是什么?

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古代的书法理论爱用比喻?比如王羲之在《笔势论》里描写点横的写法,“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

其实这就是“势”,“势”是一种感觉,感觉只能通过比喻表达出来。比如你写点和横,笔法上用的是侧法和勒法,如果缺少王羲之说的这种“点无危峰之坠石,横无列阵之排云”之势,写出的点横肯定是死气沉沉,毫无气势可言。

点如危峰之坠石,横如列阵之排云,说的就是一种“动势”。你写出的字只有具有这种“动势”,字才会活,才会有精气神。

《兰亭序》临写多年还是写不好,很多人不是不会笔法,而是不会用“势”。

临帖,我们的拿手好戏就是照葫芦画瓢。有人临《兰亭序》,每一笔如起笔收笔处的小尾巴,都临得惟妙惟肖,可整体一看老觉得哪不顺眼,但又说不出哪不对。

这个问题就出在“势”上。你只知道把《兰亭序》里每个字照葫芦画瓢画像了,但不知道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比如不知道王羲之在每一个点画里留的“小尾巴”的由来。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花很多年也写不好《兰亭序》,再正常不过了,虽然你会用王羲之的笔法,但你不会用他书法里的“势”。

怎么才能写出书法里的“势”?王羲之用4个字说出书法“势”的关键,这也是他的秘诀。

这个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光看一些书法理论,比如点如危峰坠石,横如列阵排云,这些形容书法里“势”的比喻,我们自己也会云山雾罩,不知如何操作。

王羲之在《笔势论》里说过“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

这“牵引深妙”4个字就是书法里“势”的关键,意思是笔画间的牵连引带,深奥微妙,用好了就会让字精神焕发,表情达意。

具体操作:

上一笔的结束动作,就是下一笔的起始动作。下一笔的起始,呼应上一笔的结束。其间的游丝可断可连,但气不能断。这一系列的动作是连贯的,一气呵成的。

蔡邕在《九势》中写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说的就是上下笔的呼应连贯关系,从而形成这种书法上的“势”。

结束语:

古人书法理论里的比喻,其实也是一种书法标准。比如你用王羲之“牵引”这种方法写出的“势”。

如果没有“点如危峰坠石,横无列阵排云”的感觉,那说明还是牵引得不到位,还得继续练,直到达到古人比喻里的那种感觉,书法里的这种“势”你也就学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