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不是真的想做你爸爸
现代社会很多元,不止二次元、三次元的差别,甚至四次元也蒙混了进来,各种次元的各种语言体系混在一起,“网瘾少年”和“老干部”谈笑风生,“追星女孩”和“体制内人”摩擦不断。

有些已经在网络世界中习以为常的语句,在老一辈的世界中却是一种污蔑性的语句;
比如年轻朋友之间的互认对方的爸爸,在老一辈眼中就是侮辱;
比如年轻朋友口中的“骚”在老一辈人眼中就是很严肃的骂词;

比如闺蜜之间随口一句“小婊砸”在老一辈眼中就是人格污蔑;

比如粉丝口中随便一句“我要给你生孩子”在他们父母眼中就是不够自爱。

究竟是年轻人错了还是老一辈太刻板,我想这中间出现的误会并非是其中任何一方的问题,而是使用场景的问题。
使用语言是有潜规则的。
把语句随意带入不同的世界是一种不礼貌,就好像枣和香蕉单独来吃都是很美味的水果,可是如果硬要同时塞进嘴里,就很让人瞬间怀疑人生。

实际上,枣和香蕉都没有错,错的是硬要把它们塞进同一张嘴巴这个行为。
现实社会虽然称为现实社会,却都讲究个互联网思维,企业都讲究个互联网+,仿佛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得跟互联网接上轨。
但又好像不是那样,正式文书中依旧限制网络词语的使用,或者,离我们近一点的,录取通知书依旧是纸质邮件。

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都已经被冠了这么久名头的互联网时代,难道是伪互联网时代?
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则。

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熟悉了这套话语体系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社交生活,游刃有余;
同理,网络世界也是,神神鬼鬼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三天就能换一波水,冲浪少年少女们浸染在这套语言体系中,也能在屏幕和键盘的世界中自得其所。
可是,一旦这两套语言体系混在了一起,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有时候听到爸妈口中冒出的某个时髦词汇,会突然觉得他们可爱了起来,突然听见网瘾少女一本正经地写着官方语句,也会觉得“反差萌”。

有“反差萌”,也有“反差尬”。
比如,最近被汪涵斥责的某小鲜肉“妈妈粉”在节目现场的表白:“妈妈爱你!”,屏幕中出现的“妈妈爱你”是饭圈女孩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这种网络用于在公众场合对着信息接收者本人直接说出,就有那么一点尴尬了。
有人觉得这是“不知廉耻”;而有人觉得这不过是种“俏皮”的示爱方式,无需上纲上线。归根结底,无非是一种语言入侵到了陌生领域而引起的水土不服罢了。

和现实相比,网络语言总是更加露骨,更加直白,这也补充了现实世界语言体系的一些缺憾,中国人的语言中总是和“礼仪”脱不开关系,大家都学过语文,“谦辞”、“敬辞”之类的说法也都有耳闻,这就是语言表达中的礼仪。
礼仪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可是网络世界就很不一样了,互联网文化的逻辑和中国传统的逻辑不一样,讲究“生猛”、“直白”,它需要通过平淡的文字去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同时它也更像是现实世界的补充,把无法在现实世界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形式可能会更加直接,甚至粗鄙。
就像,出现在熊猫头表情包上的某些词汇你怕这辈子也不敢对你的领导说,可是,你会在小号里悄悄用它去吐槽你的领导。
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话语体系不能随意混为一谈,这是一种潜规则,你可以在网络世界里肆无忌惮地用各种词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你也一样需要遵守现实世界的规则与礼节。
不守规矩,是现代社会最讨厌的一种品质。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听起来狡猾市侩,其实也有他自己的道理,用鬼话去问候人或是用人话来招待鬼,那才是真的不懂规矩。
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多掌握几套语言系统已经可以说是生存基本技能了,比如之前的“妈妈粉”女孩,她就应该多学几套,网络追星时用一套,现实追星时用一套,工作场合用一套,和朋友吹牛时用一套,否则一套语言系统闯天下,恐怕死得很快。

其实,这件事情真的不见得就是哪一方的不对,更多的应该是没有认清状况,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该说什么样的话,把网络世界的肆意带进了礼仪第一的现实,就像是穿着拖鞋去面试,只落得个四不像的尴尬。
况且,当我对着好基友一脸坏笑地说“叫爸爸”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想做ta的爸爸,毕竟:养不起,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