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来 源〕为禾本科刚竹属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gra(Lodd.)Munro var henois(Mitf.)Stapfcex Rendle.以及其它竹也可,以鲜者砍下,取一节破两半,以中间置于无烟微火上烘之,两端流出清液即是。
〔成 分〕与竹馏油成分相同。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清热滑痰: 《名医别录》: “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2.镇惊利窍:《本草拾遗》:“久渴心烦”。《本草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养阴,利窍明目。治中风口禁,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二、近代研究
本品药理研究不多,临床观察有镇静、清热、化痰、止渴作用,但须用大量。
〔性 味〕 甘,凉。归心、肺、胃经。
〔功 效〕 清热豁痰。
〔主 治〕 肺热喘咳,热病烦躁,中风痰迷,痰狂风痉,失音不语,消渴劳复。
〔临床应用〕
1.痰热咳喘:咳喘、痰黄、发热、抽搐,如肺炎咳喘、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单用有效, 《全幼心鉴》治惊风天吊,用竹沥配伍生姜汁、南星、牛黄。
2.中风痰迷:突然昏扑,不省人事,或高热昏迷等,如脑血管意外、 “流脑”、“乙脑”等。可入复方中作急救苏醒药用。《千金方》配伍姜汁,葛汁等灌服称《竹沥汤》,也可配伍生地黄、石菖蒲、桂心、白蜜、梨汁等用。
此外,尚可用治子烦、 目赤、口疮等。
〔用 量〕 30~60毫升,可代茶饮不限量。
〔用 法〕 冲服。
〔禁 忌〕 寒喘及脾虚泄泻者不宜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