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读书的十个高光时刻
读书日,自然是要说说读书的事。
要让孩子喜欢读书,首先要自己真的爱读。
关于大人读书的内容,之前写过2篇。
今天不写其他,只是回想一下跟孩子一起读书的高光时刻。
01 梧桐树边
我的卧室窗外,有一棵梧桐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最是明显。
而北京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粗大树枝打在窗玻璃上,有好几次,家里人都说要通知物业来锯掉,都被我否决了,只不过,我实在舍不得它。
冬天的时候,大雪装点树枝,银装素裹,跟路边的红灯笼相互印照。
秋天的时候,眼见叶子一天天变色,一叶叶飘落。
夏天的时候,绿叶繁茂,下午时刻,光影婆娑,我常在这个时候写字。
春天也很好,眼见嫩叶一天比一天多,长着墨绿色翅膀的喜鹊悠哉停留,清晨还听见翠鸟鸣叫。

今天上午,我们的亲子读书就在这里进行。
读诗一定要应景,情感到位,才会有诗情。
诗眼,诗心,缺一不可。
林徽因的书,我们读了一首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02 劳动与豆田
有天早上,孩子帮我拖地,我们讨论起劳动,孩子说,为什么不能买个院子,这样我们就可以种一些植物,我可不想跟她说什么房价太高之类的。
我想起瓦尔登湖里曾经写了一句
“如果你看中了一个院子,千万别想着花钱买下来,把它放在心里就好了。”
劳动结束后,我便领着她来到我的窗前,给她看了一篇《瓦尔登湖》里的“豆田”。
她说觉得有趣,但是更想亲自体会院子里的生活。

03 你为我读
喜欢读书的老二,我便常常让她拿着一本书给我念,今天中午听到一句”有人说,孩子的问题就像冰雹一样常常把大人砸得手忙脚乱。”觉得很有趣。
然后,喝薄荷茶时,她说“清香扑鼻”,原来就是中午书里出现了“芳香扑鼻”的紫罗兰。


04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本书,我真的是一字字给她念完的,我们为此讨论了很多问题。
比如:海明威的一生,那条鱼的大小,老人是否算是个失败者,你觉得那个小孩子有没有必要存在,狮子代表了什么?短句写作有怎样的魅力等等。
然后,我便带着这些问题把海明威的其他书又看了一遍,有一些不太适合她们现在看,于是我就会把故事内容讲给他们听,比如《死在午后》是关于西班牙斗牛的内容,再比如《乞力马扎罗的雪》里关于人死之前的梦幻。
再然后,我们看到战争题材电影时,会想起海明威曾经经历过真实的战争场面,也就更加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写那样的一个孤独老人。

05《跳舞》
跳舞这个绘本,是一本关于父爱的书。
我们读了很多遍,每一遍我们都会哭得稀里哗啦,有一次,爸爸给孩子读,爸爸是因为不好意思流泪,我在旁边却也听哭了。
我想,这本书甚至可以读给她们的孩子听,大概也会出现一样的场面。
好书就是值得一读再读,而无论它是绘本还是小说,这一切都不重要,读书的你才重要。

06 地铁里读书
每周末的徒步,要坐半小时的小火车,大人可以刷手机,小孩子是很无聊的,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往背包里给她们每人带上一本书,她们就不再会成为车厢里坐立不安的孩子,而成了安静的低头一族。
事实证明,在地铁里高声读书,问爸爸妈妈书里的问题,总是能得到旁人更大的容忍度,因为显然人们都更喜欢爱读书的孩子。
一位瑜伽大师说,你不需要提醒自己坚持练习瑜伽,你只需要每天记得在瑜伽垫子上坐一会儿。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最难的部分在于启动。
07屏幕里读书
最近自己偷偷看了几集清平乐,对历史上的范仲淹非常仰慕和敬佩,于是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他的生平事迹,做了一个文档,放给她们看,顺便把岳阳楼记也读了一遍,然后她们想看看范仲淹长什么样子,宋仁宗又是什么样子,还有好朋友晏殊的样子,以及刘太后的样子。
恰好,网上有不少剪辑过的2-3分钟的小短片,配合在一起给看,我们三坐在电脑前,开始摇头晃脑念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话。
我们都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体验,整个过程下来,我们进行了40分钟,中间还穿插了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所处的时代,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所以,读书也可有图有真相地在电脑上读。

08 厕所读书
孩子渐渐成了书迷,因此每次看书就不愿意放下,我便常常看见她带着一本书上厕所,坐在马桶上津津有味地看,有时候妹妹也会凑过去,于是就变成了厕所里的读书会,马桶就这样被霸占了许久。
如果不是因为淋浴房的缘故,我恐怕要在厕所放个书架了。

09 给孔子献花
这半年我自己一直在读论语,有时候吃完饭,会时不时带她们读两句,有一次,我们读着读着,老大突然拿着一支笔,那支笔的外观看起来像是一朵花,是她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小礼物,她放在我的书页上说,这朵花献给孔子,他实在是太伟大了。

最近她们开始玩一个游戏,自称自己是“也族”,并且说这是之乎者也的“”也“,是一个很有礼仪的国家。
因为论语,我们开始走进古代历史,买了洋洋兔系列绘本。
仿佛又开启了另外一个世界。

10. 分享的乐趣
这篇文章是我跟孩子一起完成的,因为有平时读书的时刻,才有了这样的回忆。
想想我们读过的书,真的不少呢。
而读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交流,是交流才让书不再是书,而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其实,读书原本就是一件生活中随处随时可发生的事情,它本就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