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之足,常足矣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46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却走马以粪,马儿不用来上战场,用于农业生产。

戎马生于郊,怀孕的马儿都被放上了战场,在郊外产崽。

马如此,人呢,更是如此。

因为战争,劳力都上了战场,越来越年轻,那些年老的还退不了役。天下无道,充满了纷争,战争。在春秋末期已经呈现出这种状态,更何况到了战国之时,更没有顾忌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战争。

我们看,整个人类战争史,可谓杀伤力越来越厉害,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热兵器到智能武器。

我们不禁在想,为什么这么多战争?这么多的冲突?

从丛林法则来观,生存就意味着竞争,就是你死我活。当今社会,丛林法则是一个基本的法则,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乃至于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有这种丛林法则在里面。丛林法则是人的本能,在中国的读书人看来,这是人的兽性,是不开化的表现,这是华夷之辨的关键点。儒家的王道、仁政思想,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道家提倡小国寡民,各自相安。共同点就是让冲突降到最小。

老子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天下无道呢?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老子给出的一个答案。原因有很多,但是呢,最突出的变现在人的欲望和不知足。

为什么不知足呢?人总想着自己,没有考虑别人,你占用了那么多的资源,别人呢?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构筑安全的堡垒,别人的死活管我什么事?

这还不算更差的,更恶劣的就是,他人都是韭菜,是供我收割的韭菜。这种情况,在这个世界,太常见了。

倡导“天下为公”的社会,和倡导“天下为私,人人为己”的社会,最终的导向,很不一样。这是属于文化层面。

在人性层面,每个人都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的小家考虑,这也是自然而然,这是人的天性。而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一个整全的视角,看似天下为公是不合人的天性的,但是呢,我们要深究人人为我的目的是什么?

为我,是身体的本能。而人,是有文化的人,有精神追求的人,为我的目的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幸福的生活,乃至于有更高精神体验的生活。所以“为我”并不是为生存、为幸福生活的唯一出路,自利利他之兼顾,亦可以通达维持生活、达到幸福圆满的生活。

这个幸福圆满的生活,就是知足,自己心里清楚到了这个点,就够了,满足了,就可以停下了。

所以“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丛林法则,所产出的思维,就是对抗思维,你赢了我,或者我赢了你,一定要分出个输赢胜负、乃至于生死。你看,西医思维就是这个思维,一定是药物把这个病原体灭掉,或者手术切除掉坏的部分。这个方式,直接、高效,见效快,收益大。所以西医成为整个世界的主流医学。

道的法则,所出的思维,是整体思维。不在一点看问题,也不在一时看问题,它整全地看问题。我认输,你厉害。整体地看,我并没有吃亏,也没输,各自都发展得不错。这是柔弱胜刚强。你看中医治病,特别是《伤寒论》,随证立方,把人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病邪就通过汗法,吐法,下法,把它恭送出去了。或者温法,补法,让身体的正气发力,把病邪驱逐出去。同时也可以和疾病相处。当然,也有这种对抗的,中医并不排除直接的战斗。

我们上章讲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有些缺憾,并不妨碍人的幸福生活,并不妨碍与道相合。

在《庄子·德充符》篇有很多残缺不全之人,有些人是先天这样,有些人是后天这样,但是这些人能成为那种德全的真人,而受人尊重。

“闉跂支离无脣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甕㼜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这个寓言是对“大成若缺”的最好的注解。

所以,人真正做到知足,就是“德全”啊。可是人,总想着,我这也不足,那也不足。我要财富自由,我要……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0)

相关推荐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谁说的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是老子所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

  • 道德经46章译文/原文:如何知足修证到量?却走马以粪的本意?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六章 常足章\斥贪 ...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罪于纵欲,知足常足

    ​第四十六章 罪于纵欲,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战马就回到田地耕田. 天下无道,战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六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 ...

  • 《道德经》46章:知足之足,常足矣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一部分: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万民安定,马自由自在的撒粪肥田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四十六章

    大家好,现在是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一起来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的第46章,请大家一起把这一章的原文读一下: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 ...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4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上一章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quo ...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3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