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岗书院|普宁三大书院
广东普宁故城洪阳东门外的昆安村,俗称崑头山,其原分成两个区域即崑岗、崑安,后合称今名。据资料介绍,宋末有陈氏一支从福建迁此创村,及后相继有蔡、吴等23姓相继迁入。相传果陇庄氏中一支最早几代人便曾定居外家陈氏,后再由另一支邀入村中发展至今。因近洪阳城,自古有各处先民来此营生,后多有借便利定居城外者,23姓如此之多大致源此。村规模不大,其以普宁三大书院之首的崑岗书院所在崑头山为中心,寨围建筑等沿山坡往外四面扩展;因处镇区,城镇化程度重,密密麻麻多是楼房,但总的来说传统聚落保存还是较好的。对了,洪阳城内出水从这里老寨前经过往东北流。


清乾隆八年,县令萧麟趾建崑岗书院,因位城外崑头山顶而名。院设门楼、会课讲学的中座、掌教书房、卧室、后楼即韩祠、厢房27间、从房34间。院内外有龙宫井、连珠台,及韩愈手书的鸢飞鱼跃等石刻,有明知县朱统之女墓。
崑岗书院是普宁三大书院之首,曾盛极一时,后没落改建,而今冷清至废,连进去瞄一眼有时候都有点难。






转岭东文化《粤东 · 普宁古八景——昆冈松韵》(作者阿新):
昆冈书院在普邑故城洪阳镇东侧昆安村。清·乾隆八年(1743),知县萧麟趾同意生员方文灿等的请求,主持创建书院,以兴重文之风。书院门楼一间,榜曰:"昆冈书院",中座叫"蕴玉堂",三间式,中为讲厅,为生员听讲及会课之所,备列规条与课程,旁一为掌教书房,一为其卧室;后堂高阁一所,八角二层楼。楼上供唐代大文豪、潮人甚为推崇的韩愈韩文公像,并贮藏经史子集诗文等书;阁后还有一轩,名为"琢玉轩",为师生讲学场所。此外,自阁及堂环列厢房27间,为诸生员学舍。偏西为厨房、厕室,共计正、从房屋34间。又韩祠后有一石,曰:"龙宫井",旁又有一石曰:"连珠台",为萧麟趾题刻,并拓阳山钓台韩愈所书的"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及"退之"二小字,勒石嵌于祠壁。
作为普宁置县以来第一家书院,作为讲学会课、培养才人士子的神圣之所,基于乡人令尹"造土心切","择地"乃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项。后以灾毁,乾隆八年,知县萧麟趾,即旧址建昆冈书院。峻宇缭垣,与林峦相映,遂成胜地。
昆冈书院为清普邑三大书院(其二为三都书院、上社书院)之一,历二百余年仍保存完好。该地怪石磷峋、古松掩映。《普宁县志》有"古松浓荫,石室珠连,书院在其上,游目烟景,足助文心,当清风徐来,松涛与书声相答,令人神移"之记载,号称"昆冈松韵",为普宁古"八景"之一。且有明知县朱统爱女朱玉仙的墓地——"天潢小裔墓",有保存完好的碑文《香云记》和石刻"何山"字迹,确是一处胜迹胜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浏览。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文化】【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若有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的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文字、文段的非完整性转载!请勿剽窃性抄袭。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原创图片、文字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