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皮浪(Pyrrho,前365或360年——前275或270年),又译为毕洛或皮罗,被称为“爱里斯的皮浪”。古希腊怀疑派哲学家,怀疑主义创始人,是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皮浪认为,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皮浪并不否认现象的存在,他承认感觉,把它看做是感官印象的必然结果,但他否认现象的真实性,认为我们不能说它“是”,只能说它“显得如何”、“看来如何”。由于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因而感性事物是不真实的,事物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每一个命题我们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而且两者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据此,他认为,我们的感觉和意见并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应该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悬搁”的意思就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在感觉的范围内,除了心灵的平静之外,一切都无差别,一切都无实在性。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就是没有任何烦恼。
在理论上要求“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反映在生活中,皮浪主张“不动心”。正如他所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据说,有一次他的老师跌入泥潭,他径自走过而没去拉一把。别人都谴责他,老师则赞扬他的冷漠和无动于衷。还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们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同伴们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说, 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在中国文化中,“不动心”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指人的心智不被外在的诱惑所牵制,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但这种“不动心”不是让人们去逃避,与外世隔绝,而是经过修炼达到的“无执”。“不动心”不但不逃避,相反还要积极地与外世接触。只有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修为。正如古人所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林。要想归隐,未必非要跑到深山老林去,以显示自己的清高。修为高的人即使在闹市和朝野仍然能做到“无执无求”,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这才是真正的大隐。禅宗也讲,要想成佛,未必非要整天吃斋念佛,关键要做到“物来则应,应不以心”,“心若明镜,应而不藏”。如果能做到这些,就算吃肉喝汤也能成佛,因为这已经做到了“本来无一物”,那又“何处惹尘埃”呢?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皮浪所说的“不动心”:因为感觉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外在的事务作判断。对外物,我们要不闻不见,以保持心灵的宁静。这样看来,皮浪的“不动心”是一种完全消极的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就像上面那个故事,他认为人不如猪,因为在遇到风暴的时候,人惊慌失措,猪却坦然自若。其实,猪哪里是什么泰然自若,而是没有思想,对眼前的危险根本一无所知。所以,皮浪的“不动心”只是一种消极的随遇而安的态度,根本不是什么哲人才能达到的高深境界。他所“悬搁”的也只是理论上的判断,日常生活中还是缺少不了经验判断的。如果没有朋友的及时营救,皮浪尚且不能在风浪中生存,哪里还有什么怀疑主义呢?
皮浪主义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只是奠定了怀疑派的基础,确立了思考方向和原则,并把这种原则用于实践,因而我们把他们称为怀疑主义的实践性阶段。真正使其具有理论形态的是晚期怀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