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磕头拜年【征文】

磕头拜年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儿时在冀南地区乡下过年,我的记忆里除了穿新衣、吃美食、赶大集和爆竹声声的喧闹以及行色匆匆的回归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磕头拜年。

我清晰地记着二十多年前的春节,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一,要磕三次头。

第一次磕头是在年三十的午饭前,称之为上贡,一般都是由家里最年长的女性担当。上贡就是从家里供奉的天地、灶王爷神位开始,到村里水井旁供奉的井神,再到村口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爷和土地奶奶等各司其职的神灵依次跪拜。每次过年上贡,我是必定要和奶奶一起去的,而且我特别期待这庄重的时刻,因为它新鲜神秘。奶奶挎着小篮子,里面放满了贡品,我则拽着奶奶的衣襟,小心脏扑通扑通地跳着,虔诚地走向每一个朝拜地点。每到一处,都会遇到每家或中年或老年的女主人,大家寒暄几句,依照先来后到,插上香烛,摆上贡品,毕恭毕敬地磕上三个头,口中不断喃喃自语地祷告,向神灵祈求着,希望各路神仙保佑一家人顺利平安。这一次磕头,我觉得叩拜的就是祈祷。

第二次磕头是在年三十午饭过后,每户人家中的晚辈要去上坟祭奠先人。在农村,各家的坟茔基本都在村子周边,路途并不太远。人们或两两相伴,或三五成群,行走在萧瑟的田野上;有时赶上下雪的年景,人们穿梭在阡陌之中,耳畔是清冷的寒风,身后是长长的脚印,穹顶之下显得格外静谧。上坟的人手里提着纸钱和果品,肩上扛着铁锹和扫帚,沿着鸡肠小道,跨过荆棘荒草,来到自家坟前,在一番清理之后,小心翼翼地摆上果品,恭敬地点燃纸钱,口中则念念有词,希望先人们能收到孝子贤孙的点点心意。在清脆的鞭炮和二踢脚的炸裂声过后,上坟的人按照长幼排序,规规矩矩地向逝去的先人磕上四个头,送去自己的哀思,表示在这重要的日子,家人们没有忘记亲人,虽然阴阳两隔,但还是要“人鬼共庆”,一同迈进新的一年。这一次磕头,我觉得叩拜的就是思念。

第三次磕头是正月初一早晨,也是最热闹的一次。此时天还没亮,也就是常说的“起五更”。人们早早从床上爬起来,准备挨家挨户磕头拜年。梳洗完毕后,奶奶第一件事就是将一领草席铺在院中堂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们磕头。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拜完年后,带着兴奋的心情,我跟着父亲和叔叔们走出家门去磕头拜年,女人们则留在家里准备早饭煮饺子。从左邻右舍开始,几乎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巷子,都要转遍,出门磕头的都是男性,从青壮年到小男孩儿。黑暗中,人们的面目无法识别,只有萤火虫般的点点烟头在不停晃动,年轻小伙子们的嬉笑、打闹声由远及近,整个村子的青壮年劳力都在同一时刻出动了,极像一种宗教仪式。此时,若从高空观看,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夹杂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场面异常壮观。每到一户,首先跳入眼帘的是院中那一堆熊熊篝火,那火焰燃烧着、跳动着、升腾着,发出柿子红一般的光,这火是为了给拜年的人驱赶寒意,也预示着家运红火兴旺。拜年的人嘴里称呼着大爷、大娘、五爷、四叔、六婶、太爷爷、太奶奶……不同的称谓,让你应接不暇,惊讶不已,感叹原来自己的家族和亲戚居然有这么多人。拜年的人一波接着一波,跪在草席上,磕上一个头起身,主人拿出香烟、瓜子和糖块招待来客,塞进拜年人的衣兜。从这家出来到那家的路上,我们会比较着哪家的烟好和糖好,这时仿佛就是每家经济实力比拼的重要时刻。此外,哪家出去拜年的人多,也说明这家人丁兴旺,这也是农耕文化中人多势众的体现。拜完年回到家,大家把“战利品”集中起来,往往可以享用到初十以后。这一次磕头,我觉得叩拜的就是祝福。

春节就是祈祷、祭奠和祝福的交织,现在的日子比以前更加丰富,娱乐活动也更加多彩,但我还是觉得年味淡了,为什么变淡?是因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口腹之欲的轻易满足,沿途之上缺少了感悟乡愁的时间,邻里亲朋的关爱和那种朝思梦想才能实现愿望的等待。

与烟火缭绕的彻夜狂欢和接二连三的丰盛佳肴相比,我更喜欢这只有在过年时才会有的磕头民俗,这叩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纹理,是人们敬天感恩的朴素世界观展现。

随着时光流转,我十几年没有回农村老家过过年,听说如今村子里磕头拜年的也渐渐地变少了。有了孩子后,我每年初一起来,都要带着妻子和孩子给父母磕头拜年,虽然他们一脸茫然,有些不解,但是我想坚持,年味不能再淡了,也不能让年的味道慢慢地只停留在记忆的深处。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苑浩楠,河北邯郸人,律师。生活中爱好写作,喜爱文学的甜味。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TVB视帝酒店拍片惹关注!跪地叩拜为河南灾民祈福,全程神情严肃

    (转载须注明:严厉打击抄袭,侵权必究) 最近河南郑州暴雨成灾的消息,引发全国人民关注! 正所谓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事发后社会各界善心人士都纷纷慷慨解囊,向当地灾民伸出援手,当中包括不少娱乐圈中艺人,大 ...

  • 我们与村庄渐行渐远

    每一个村庄无论大小都有它的历史,在绵延千百年的岁月中演绎的爱恨情仇,都无声无息地消散了,没有文字记录,也不可能凭借人们的记忆传承下去,而作为见证者的大山.石头.土坡.稻田,它们永远保持着缄默,绝不会说 ...

  • 朱成玉 | 心上的《圣经》

    心上的<圣经> ◎ 朱成玉 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 ...

  • 陕西最神奇的村子:平地上“见村不见人”,人们都住在地底下

    陕西三原柏社村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独特的下沉式地坑窑民居建筑,让这座古老的村落拥有"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小渔带你探访这座神奇的古村落.

  • 梦中的古槐

    昨夜,又一次梦见那棵古槐. 这样的梦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 从我记事起,那棵槐树就已经很粗很粗了.粗得有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昨天问娘,娘说自她进我们村,那棵槐树就在,而且很粗很粗了. 所以,我叫它古槐. ...

  • 永远的枝儿,永远的奶奶

    简 单 →热爱文艺却理智 →拥有现实却不忘初心 →万人诺诺要倾听自己的声音 文|文心 图|网络 枝儿午睡醒来的时候,只听到蝉鸣一声高过一声.头顶是高大茂盛的梧桐,很浓密,看不见天空.除了知了叫,没有任 ...

  • 七月十四‖文/小方

    七月十四 农历七月十四日,俗称"鬼节",是垣村人必过的一个节日,节日习俗还是沿用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早起杀一只鸭子,而不是像往常的节日般杀鸡.当阳光倾泻在地 ...

  • 故里阑珊‖文/拾柒公子

    故里阑珊 最近得到一个消息,俺们村,要被邻村合并了.忽然觉得,岁月残忍.我的小村庄是真的,老了. "你的夕阳,我的容颜,谁的三分之一年."细细想来,故乡也就只陪伴我走过了18年人生 ...

  • 散文||新春拜年话趣闻【征文】

    新春拜年话趣闻 王维新||北京 拜年是我国春节期间民间传统的重要习俗,它是亲戚朋友之间交流感情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拜年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磕头作揖变成了用短信.手机.贺卡.微信.美篇拜年, ...

  • 磕头拜年,糟粕or传承?你觉得呢?

    今天,跟大家一本不正经地聊一个正经的话题:拜年该不该下跪? 我呢,纯粹是写着玩:你呢,也当个乐子读读玩就行.总之,别太钻牛角尖! 一. 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我生在北方,长在村里,后来离家求学,再后来定 ...

  • 散文||晒太阳【征文】

    晒太阳 晒太阳是我午饭后的规定动作.一来是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的确,开步之后,脾胃启动能加快食物消化,倍觉舒坦.二则是饭后可以借机溜出去抽一支香烟,消烦提神. 来到 ...

  • 散文||家谱【征文】

    家   谱 程桂芳||陕西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等.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对于我们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见过的应该不多.只是从长辈们口中隐约知道,它主要记载一个家族的起源,男丁的辈分及主要人物的主要 ...

  • 磕头拜年

    我们这大年三十晚上是结了婚的女人们成群结伙的拜年,往往是家族中的大媳妇带头,小的们跟随着,一路说说笑笑,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亮起了灯,路上院里红通通,亮堂堂,大街上人轮轮往往,大话小话,还有噼噼啪啪 ...

  • 散文||归【征文】

    归 春节前收拾屋子时,袋子里的一张老式火车票,让我一怔.87年那件春运往事再次浮现. 军校大一寒假,入伍两年多未曾回家的我归心似箭.此时的山城,已经开始预热春节热闹景象,大街小巷的腊肉腊肠,透着浓浓的 ...

  • 磕头拜年的人越来越少,濮阳这种老习俗还能持续多久?

    "我们老家现在还保持着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早起到习惯,不到4点钟鞭炮又开始在村里炸响了,人们起来吃完饺子后,就开始在村里串着给年老的.长辈的以及各家供奉到"神主"磕头拜年.  ...

  • 散文||鞭炮【征文】

    鞭   炮 陈劲松||四川 窗外不时传来鞭炮的脆响.我隔窗望去,看见礼花在茫茫的夜空中绽放了,五彩缤纷的流光从深青色的夜空纷纷降下,哦,过年了. 但我心里没有降下流光溢彩的礼花,唯有往事像秋叶一样缓缓 ...

  • 散文《拜年》侗族作者:张珑辉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拜年,是侗乡人春节的一种礼仪互动,韵含有尊重,问候与祝福. 童年记忆中,侗乡人就有拜年互动的习俗,并延续至今.所谓拜年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