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徽州行(九)渔梁坝
驴行在路上,
不为结识到多少人,
看见过多美的风景。
而是走着走着,
在一个际遇下,
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
只要心在远方,
请一直向前。
背上背包,
带上自己出发吧。
把足迹串成生命线,
梦想自会引路。
逍遥行 许巍 - 此时此刻 巡回演唱会


大年初四早上很大雾,收拾完毕后告别老板,离开仰月草堂,先去新安江支流练江边看看晨雾,顺便走到徽州古城里去吃早餐。

资料:太平桥位于黄山市歙县城北门外,渔梁镇渔梁坝练江上游,别名为万年桥、河西桥、人皮桥、寡妇桥。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初为浮桥。元朝末年(1310~1360年)因兵乱被毁,改建 为木桥。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改建为石桥。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整修1次,清康熙56年(1717年)重修,清乾隆9年(1744年)扩建为大型石拱桥。清道光17年(1837年)和道光22年(1842年)2次遭洪水冲击受损。道光23年(1843年)重修,历时7年,于清咸丰2年(1850年)竣工,用银10万余两。清光绪11年(1885年)和光绪23年(1987年)先后整修2次,每次用银千余两。民国18年(1929年)芜屯路歙县至屯溪段建成后,该桥被利用通行汽车。




看完太平桥后穿过马路到徽州古城里早餐,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门票要80块钱,当然这只能收外地来的游客,本地人大摇大摆进入不收费。其实古城后面的街道完全敞开,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这次我们没走南面的正门了,从南面另一门进入。徽州古城以前有过详细表述,这里不再叙述。吃完早餐后带上海的那两老哥去斗山街随拍几张,然后就返回停车场取车到渔梁坝了。







停车处到渔梁坝不到一公里,在景区售票处外停好车,看到很多拉皮条的本地人,说给点钱他带进去不要票。我当然不需要,只要往回走一段路,随便找个巷口就可以进去了。
进去就是渔梁老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保存有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
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称之为江南第一水街。



循台阶下到河边就看到渔梁坝了。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





有村民在坝堤水门处洗菜,洗衣。




同上海的三个驴友合影。








渔梁坝旁的百步台阶处看到一座神庙和一头石牛。石砌的神庙建在石台上,面积很小,小到往往被路过的人忽视。门额条石上刻着“神威永镇”,两边条石上刻的五字联字迹不怎么清楚。向里看,没看见什么,只有些残破的痕迹。











很快又逛完了,但古徽州的历史文化深深的刻在脑海中了。因早上看到夏沫说文山村有云海,于是驱车到文山村同她会合。
请继续关注,下一篇——皖南徽州行(十)文山村
驴行户外,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