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人随时都会死,才能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有人说父母是你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30岁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死亡这回事,直到身体一直很健康的父亲查出了癌症,死亡这个恶魔才进入了我的心,却如影随形。
父亲去世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身体不舒服,就会非常害怕。万一有事儿,孩子还那么小,他该怎么办?母亲年纪大了,谁来照顾她。对死亡的惧怕,使我如杯弓蛇影,战战兢兢。
没有人不惧怕死亡。生死是一条不归路,活着的人不会知道死亡是何种滋味,所以恐惧。 对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欲望,更加剧了这种恐惧。
如何做到不畏惧死亡呢?鬼脚七在《人生处处是修行》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已给出的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的一个终极答案:
———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作者鬼脚七老婆的奶奶,就有着向死而生的领悟。
奶奶已经90岁了,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玩微信,发语音,发朋友圈,视频聊天,样样精通,还学会了做音乐相册。
奶奶思维很清晰,家里大事小事都记得很清楚,生活也很规律,偶尔的失眠也在听从了鬼脚七念心经的建议后给治好了。
她每年还会去子女晚辈家住几天,她说年纪大了去一次少一次 。
每次去子女晚辈家,她都带着给自己准备好的寿衣寿鞋。
奶奶说:没人不怕死,但所有人都会死,阎王要我死,我也没办法。
因为奶奶接受了人随时都会死的事实,向死而生,所以他一直活得都很好。
反观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领悟,这样的智慧。有时惧怕死亡,有时又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却从来不曾去想过,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海德格尔说,当人在面对死亡时或是在面对绝境时,会不自觉的进入短暂的虚无状态,在这种高压下,大脑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处境,可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活力。
正如《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女主人公崔雅的话“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所以不畏惧死亡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死亡。
既然人生是如此短暂, 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过好每一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什么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呢?什么才是你最看重的东西呢?
记得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有一个习惯是以始为终,现在想想和向死而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说想象一下,当你自己去参加自己的葬礼时,你希望你的朋友们是如何评价你的,这才是你这一生最看重的东西。
我做过这个实验,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可以受人尊敬,可以用自己的文章去帮助更多的人的一个人。
既然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结果并不重要,努力的过程,才是你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