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不同步时期的鉴定要点!建议收藏!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县境内。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北宋时期受越窑影响继之而起的著名民间窑场。其始于五代,盛于南宋,衰落于明代。

龙泉瓷总的特点是以釉色和造型取胜,尤以青釉见长。其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梅子青和粉青,已达到类似青玉的效果。梅子青甚至达到类似翡翠的程度。

北宋龙泉青瓷受越窑影响,主要生产碗、盘、瓶、壶、盒、罐等日用瓷器,所使用的釉属石灰釉性质的青釉。特点是高温下易于流动,烧成的瓷器釉层薄,釉面光亮,透明度高。釉色与越窑青瓷很接近。装饰纹有团花、重瓣覆莲、缠枝花卉及鱼纹等。瓷器内壁或内底常刻有线条粗放、构图简洁的花纹,外壁有施浮雕莲瓣纹及竖向篦纹。一些碗盘类器物内底往往有“河滨遗范”的戳记铭文款示。

南宋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已使用石灰碱釉。特点是高温下釉黏度增大,不易流动,故南宋龙泉青瓷釉厚,有柔和淡雅的翠玉质感,透明度低。釉色以青绿色为基调,有浅青、粉青、梅子青、翠绿、灰绿、灰青、炒米黄等,但以梅子青和粉青为最佳。其釉内有大量均匀的小气泡。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瓷炉

南宋龙泉瓷多素面,绝少刻划花纹装饰。瓷器品种应有尽有,并新出现仿古青铜器和玉器的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双鱼洗等瓷器。胎质有白胎和黑胎两类。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拍卖行进行拍卖,可与福羲拍卖行小芳经理洽谈,壹玖壹,叁柒陆,贰柒叁伍玖粉青、梅子青一类釉色的瓷器,胎多为灰白色,釉面基本上无冰裂纹或仅有微小冰裂纹。这类器物占龙泉青瓷中的绝大多数。灰青、灰绿、炒米黄等类釉色的瓷器,胎多为灰黑色。这类瓷器往往有通体开大小两种冰裂纹和“紫口铁足”的特征,这是

受南宋官窑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黑胎青瓷。

元代龙泉窑瓷器在技术上又有提高,出现了大型瓷器,如大瓶、大盘,大量生产。釉色不如以前,纹饰普遍出现点彩,镂雕刻印文字也很风行,汉字和八思巴文并用。

明代龙泉窑青瓷逐渐衰退,窑场减少,质量下降,釉色混浊灰暗,瓷胎较厚,制作粗糙。器物造型瘦长,仿古瓷器减少,套瓶和坐墩是明代的新产品。纹饰有花卉、鸟兽、人物,并出现了竹节纹,布局以四方连续纹为主。

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仿制龙泉窑青瓷成功,釉层较厚,滋润光洁,青色与宋代龙泉瓷相似,胎质坚硬洁白,有的还带有褐色釉底等特点。

结合龙泉窑窑址考察和史料记载,判断龙泉窑的始烧时期应为五代晚期。几处五代时期墓葬出土了一些龙泉窑瓷器,这与北宋时期遗存的龙泉瓷器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总结鉴定要点:

(1)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外形饱满,整体轮廓线条流畅,而仿品则给人以呆滞的感觉。

(2)真品的胎细白,仿品胎更坚硬,致密度也高于真品。

(3)这一时期龙泉窑釉色以晶莹透亮的玻璃质灰白釉为主,极少开片,很亮而略带玉质感,不见火光,仿品由于杀光做旧,釉虽有光但不晶莹,类似灰亮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

(4)真品釉面若开片为不规则、深至胎骨的自然开片,仿品极少有开片的,有也是较浅、规则、嫩裂的感觉。

(5)北宋早期延续越窑风格,针刺工艺消失,以划轮廓图案为主要工艺特征,垫烧方式不变,形制仍和越窑一样,圈足开始外撇。

三.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

北宋中期流行厚葬风俗,所以大量烧制冥器,以五管瓶、盘口瓶为代表。中期是龙泉窑放眼全国,学习改进的时期,这种好学不断精进的精神为龙泉窑后期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先是学习婺州窑龙虎瓶,但很少在划刻工艺上取得进展,中期是五管瓶烧造高峰,高档五管瓶有强烈的耀州工艺特征。中期垫烧工艺改变,烧造窑口由上垟转移到金村,工艺比较粗,灰白釉,大量烧造明器、五管瓶、盘口瓶。此时的工艺特点:泥质垫饼,中间刮釉,釉色普遍黄色、灰黄色,工艺比早期差,产量质量有所下降。

北宋中晚期,皇帝审美取向发生变化,原本贡瓷中钧、定、耀都以划花精湛为审美取向,要求使用高温的石灰釉,以透出划花工艺。徽宗时代,划刻花被摒弃,审美取向更偏向釉素烧、开片,形的简洁。

在北宋晚期,出现了出现皇家烧制的汝窑,工艺成就为釉素烧、开片和形的简洁。这种单色釉、素面,极具釉色内涵,线条简洁大气的瓷器视觉冲击力极强。

四、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龙泉窑

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以荷花纹饰为主体的划花产品大量外销,主力窑口,从金村向大窑转移。南海一号是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贸易商船,出水大量龙泉窑瓷器,其特点是品种比较单一,纹饰单一,多以荷花为主题的划刻工艺。

石灰碱釉的发现和使用,最早在北宋晚期发现并使用,石灰碱釉的特点是流挂、玻璃釉、开片。优势:偷透明、突出划刻工艺,玉质感强,有层次。方瓶是这一时期的特有产品。这一时期,龙泉窑开始工艺繁杂,划刻、贴塑等各种工艺并用。

龙泉窑南宋早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汝窑所使用的釉素烧,时间大约在修内司的内窑之前,窑址应该在大窑叶坞底一带。釉素烧工艺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次上釉和陶化过程,只有汝窑,官窑,龙泉窑三个窑烧制釉素烧。

五、南宋中晚期和元早起的龙泉窑

这一时期是龙泉窑发展的高峰期,且龙泉窑对官窑的影响非常大,产品种类以及形制,几乎涵盖全部官窑产品。

烧造工艺、文化内涵、美学都达到了文人文化的顶峰。分别出现了官窑和哥窑的烧造。审美的变化是划刻工艺完全消失,釉素烧普遍使用,器形门类高雅化,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工艺特点就是简约而不简单,从南宋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以婉约派为主,龙泉窑瓷器加入了文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的审美和雅致,瓷器小中见大,非常精致细腻。

这一时期釉质类玉感的产生原因,一是2到3次的釉素烧,釉层肥厚,有深度,二是江南湿度大,经过800年左右的酸性氧化,加深了类玉光感。四川遂宁出土的光感就和江南出土的光感有差别。

文房雅器是这个时期的高端产品,大多为龙泉窑自行研发的产品,融合了官窑,湖田窑等特点,其中笔洗、水注的类型最为丰富,部分器型来自于北宋汝窑造型,部分经过改进,有更加简洁大气的风格。

对工艺精益求精,抓大放小,对于器物底部不太讲究。这一时期,还会仿制汉代以前的礼器,同朝的金银器,仿唐代的铜镜作陈设用具。龙泉窑也同样大量烧制茶具。

官器及仿官器大量出现,官窑集中烧造地,在溪口的瓦窑垟、草灰;大窑的叶坞底、山树连。

显著特点是:

1、全部采用纯瓷质垫饼,大部分圈足,也有平底刮釉,少量卧足产品

2.拉坯、利器,工艺精湛,施釉均匀

3.烧造水平高超,窑温控制达到历史顶峰

4.瓷土淘洗精细,堆放洗练过程要求非常高,甚至超过官窑。

宋代晚期,出现贴花工艺,缠枝菊花纹为主,佛具上使用佛教符号,宋元之际,碗心贴塑梅花,南宋晚期,大量出现双鱼贴塑。

宋元之际,温度控制及修胎工艺上稍有下降,但形制线条依然是南宋高峰期的水平,元代早期的贯耳瓶,线条开始夸张,双耳与器物大小不协调,显得臃肿,烧造温度明显过高,修足过于粗糙,虽然有素烧,但挂釉已经退化,开始有加贴塑的元代风格出现。

还出现铁褐和铜红产品,早期出现在双鱼洗,酒杯,酒壶,玉壶春瓶上,有成功者烧出鲜红发色,大多为褐色,点彩从宋元开始,一直持续到明代东区安福。

元早期有很多划刻工艺回归两宋之际,原因是釉工艺水平下降,以工代釉。元代是龙泉窑产量的高峰期,大量出口,朝廷在宁波设置庆元路,负责出口贸易,元代瓷器总体产量提高,质量下降,并产生新的窑口。

元中期的贯耳瓶,器形比较民俗化,工艺,修足水平明显下降,温度过烧现象普遍。

鉴定要点:

总的来说元代龙泉窑,器物变大,胎体厚重,发色青绿,圈足开始粗糙,碗盘类均采用圈垫,刮釉比较随意,大盘的圈足外侧多为斜立面,洗、盏均采用底无釉。釉素烧消失,类玉感消失。

品类上,文房雅器锐减,以大宗盘碗为主,主要是出口商品,人物造像主要以观音为题材,全部有靠山,开脸工艺大幅下降,瓷土加入高岭土护胎釉,红脸严重。

六、明代龙泉窑

进入明代,早期龙泉窑依然有很高的影响力,宋元两个朝代官窑、哥窑的影响力,使得龙泉窑进入朝廷的视野,进而在明洪武开始烧造官窑,称处州官窑,烧制工艺一度超过元中期,终于永乐。

其工艺特征:

1、垫烧采用瓷质圈烧,垫圈非常规矩,足端满釉;

2、洪武年代,釉色偏青黄,永乐时期,釉色青绿,纹饰和同期景德镇官窑一样;

3、划刻工艺是典型的三刀工,以刀代笔,纹饰流畅工艺精湛;

4、器型主要为小碗、大碗、大盘、玉壶春瓶、执壶、梅瓶为主,主窑口为岙底的枫洞岩。

当前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文博发展,目前在文博领域普遍存在有关文物鉴定人才“青黄不接”、鉴定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的现象。业界老一辈也深表忧虑和担忧。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瓷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吕成龙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发言中表示,文物鉴定是目前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抓紧培养文物鉴定人才是当务之急。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言,福羲小芳在评论区等着大家。

(0)

相关推荐

  • 真正的龙泉窑瓷器!

    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的高速发展时期,因为南宋都城南迁,经济政治中 心转移到浙江杭州,让龙泉窑青瓷得到了空 前的发展和创新.南宋时期龙泉窑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烧成时不 ...

  • 龙泉窑辨伪及参考拍卖价格多少?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

  • 真正的龙泉窑到底是什么样的?

    龙泉青瓷是青釉的一种,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首创于南宋龙泉窑,并风行一时.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在生胎上挂釉,釉层较厚,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 ...

  • 龙泉窑瓷器,难得一见!

    在器型上,元朝生产出的龙泉青瓷粗壮高大,胎体厚实.之所以会有这种特点,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整体环境所致.元朝的统治者出身于草原,身上带着属于草原民族的大气与粗犷之风.这种风格与中原本土的文化相结合,并形成 ...

  • 龙泉窑瓷器,不为人知的秘密

    如果说北宋的龙泉青瓷仍然受到越窑等其他瓷器种类的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则宋朝生活的那份典雅与细腻,而元朝的龙泉青瓷则是带着来自于草原民族的粗犷之风,当这种风格与原有的烧制技法 ...

  • 家中有龙泉窑瓷器,必是大雅人家

    虽然龙泉窑瓷器在明朝中期已经走向没落,但在龙泉青瓷的家乡,这里的人们依然没有放弃这种曾有过千年辉煌的瓷器.人们一直致力于恢复龙泉窑的烧制工艺,并希望这种瓷器重新获得世人的认同.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 ...

  • 龙泉窑的鉴定方法及保养技巧

    在日本,龙泉青瓷收到广泛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亦影响了日本瓷器的发展与审美.其中,最为著 名的的无疑要属"砧青瓷"了."砧青瓷"指高质量的南宋粉青"薄胎 ...

  • 这样鉴定龙泉窑才是行家!

    对于日本人而言,龙泉窑青瓷不仅仅是先进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也与他们所崇尚的禅宗相契合. 在瓷器的装饰方面,元朝的龙泉青瓷上,大多采用印.贴.镂.堆等多种装饰方法,并在瓷器上刻划纹饰,此时也出现了褐色点 ...

  • 龙泉窑 ,悦目清心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的胎为瓷石烧制而成的灰白胎,南宋时期则为瓷石与紫金土混合烧制成的"黑胎",元朝的龙泉青瓷也有灰白色. 兴盛于宋代的龙泉窑,是宋代的六大窑口之一.它因产自于龙泉市 ...

  • 北宋龙泉窑青瓷:时代特征及鉴定要点

    考古资料表明,五代及北宋,龙泉窑的烧造工艺基本上因袭了越窑等窑口的技术和风格,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质量也一般,消费对象局限在当地,相当一部分产品还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诚如南宋叶寘<坦斋笔衡& ...

  • [呼吸影像] “肺内神经鞘膜瘤”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建议收藏)~~~

    肺内神经鞘膜瘤 神经鞘膜瘤是起源于神经鞘膜的肿瘤,全身各系统均可出现,原发于肺内的极为罕见.本病由Lane于1953年首次报道.根据上海肺科医院1979年1月至2001年10月间手术切除肺部4 678 ...

  • [呼吸影像]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建议收藏)~~~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最先提出的是日本的本间.山中等.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其他国家有报道.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病种. 本 ...

  • 辨假识真:南北宋时期龙泉窑的历史特征及鉴定方法!附细图鉴定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 ...

  • 战汉时期乳钉纹饰的种类特征与鉴定要点(干货)

    乳钉纹呈半球形突起,大约起自春秋.盛行于战国晚期至汉代.乳钉纹有些以阴线相连,有些独立成纹,大致可分为V字形连线乳钉纹.阶梯式连线乳钉纹和独立式乳钉纹三类. (1)V字形连线乳钉纹 V字形连线乳钉纹是 ...

  • 龙泉窑的鉴定要点

    元代龙泉窑青瓷不是简单地继承宋代的器型,而是借助宋代的形式和技法,去表现新的理想和追求,进而展现出一种新的时代风貌,此时的龙泉窑青瓷与南宋相比,变化万千的装饰取代了宋代温润如玉的釉色,雄浑饱满的造型替 ...

  • 玩古必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特点和鉴定要点

    隋唐是由三国经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公元魏220-公元589年)共三百六十余年的分裂之后,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战争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高潮期,也是重新统一的.繁荣富强的中华大帝国时期. ...

  • 无讼阅读|离婚财产分割的50个法律要点(含《民法典》新规,建议收藏)

    无讼阅读|离婚财产分割的50个法律要点(含《民法典》新规,建议收藏)

  • 建议收藏 建筑劳务公司财务风险管控6大要点

    为了提高建筑劳务公司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肖太寿博士通过实践调研,将劳务公司防控财税风险的要点总结如下6要点 第一点: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专业作业分包合同的班组长或劳资专管员,每个月要造好农民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