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墓出土3000多件陪葬品,其中一串琥珀项链,成为最珍贵的文物

内蒙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的一座贵族墓葬,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发现。经过专家的考古发掘,认定它是辽朝陈国公主及其驸马的合葬墓。由于这座古墓幸免于战火、盗扰,文物保存非常完好,一举打破了多项记录,也为研究宋辽历史提供了参考资料。

比如,它是当时首座保存完好的辽国贵族墓,而且还出土了一方辽朝时的墓志,也是当时考古的仅见品。墓志中的记载,弥补了《辽史》中的不足。墓葬中出土了三千多件陪葬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让我们对辽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专家进入墓葬时,也早就有了这些预感。首先映入眼帘的壁画依旧鲜艳如初,题材大多表现草原风情,带回了契丹民族的辉煌时刻和草原文化的风土人情。随后,公主和驸马脸上的黄金面罩,也是中原王朝中看不到的场景,显示了北方游牧民族与异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陈国公主的陪葬品,更是让走南闯北的专家也赞叹不已。闪闪的黄金白银,温润剔透的美玉,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华丽绚烂的服饰,都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和优越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些精美的文物,都不如一串琥珀项链更打动文物专家。

从当时的发掘情况来看,这串琥珀项链是主人佩戴下葬的,可见在当时就是珍贵之物,说不定也是公主的心头所爱。从墓志铭来看,公主是在开泰六年(公元1017年)下葬的,历经千年,琥珀的串接绳子已经腐朽,但遗留下来的琥珀价值非常高。

它们的外形酷似蚕蛹,因此被称为蚕蛹形琥珀佩饰。经过科学检测,琥珀的材质并非中国所产,而是来自于波罗的海附近的国家,那里现在也是琥珀的重要产地。在当时,通过遥远的丝路,将远方的琥珀运送过来,可见公主得到了皇室的宠爱,也可见琥珀本身的名贵价值。

琥珀在汉民族的文化中,意义并非很大,但对于契丹民族来说,却是非比寻常,没有哪个朝代像辽朝那样重视琥珀。这主要是因为佛教深入契丹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教义认为,琥珀代表佛血,水晶代表佛骨,所以这是已被佛教深刻影响的契丹贵族说珍爱的。

另外,在契丹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琥珀是勇气的象征。这恰好与马背上民族骁勇彪悍的特点相契合,所以公主的陪葬品中,还有多件琥珀制品,比如琥珀璎珞等等。那么,琥珀为什么要做成蚕蛹状呢?

这要从陈国公主的短暂人生说起,她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孙女,也是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女儿。其实,她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是正儿八经的公主,但因为长得漂亮,生得聪明,再加上父亲耶律隆庆当过元帅,死后被封为皇太弟,所以公主先被封为太平公主,后又升为越国公主,死后追封为陈国公主。

然而,陈国公主又是非常不幸的。她在十六岁时嫁给了26岁的亲舅舅萧绍矩。耶律氏与萧氏本来就是相互通婚的契丹贵族集团,当时也没有近亲结婚的概念,两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曾经风光无限。可惜的是,婚后仅仅两年,公主和驸马突然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18岁和28岁。

他们并非死于非命,但因为太过年轻,让家人无限悲痛,所以准备了蚕蛹形状的配饰。蚕的一生,经历过四个显著不同的阶段。蚕卵经过漫长的等待,孵化为幼虫,再过一段时间后,吐丝成蛹,这就是蚕蛹。最后,蚕蛹破茧而出,化为美丽的蝴蝶。

古人认为,蚕蛹阶段就是蚕的生命终点,破蛹成蝶就是它们的重生。家属们也希望死去的陈国公主能够像蚕蛹一样,再次迎来她的新生。所以,蚕蛹形琥珀佩饰不仅仅是送给公主陪葬的礼物,更是一种祝福,希望她能以另外的方式,继续自己的人生。

因为科学知识尚不发达,古人对于生死的态度,当然会与我们现代人区别很大。但是,他们对亲人的爱是相同的,这样一件杰出的艺术品,见证了公主最后一段路程,见证了契丹贵族的亲情,更见证了当时的风俗人情,难怪为考古专家们说看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