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记(2018年)(之二)

(马致远纪念馆)
之二 马致远的房子与西山古道(1月3日)
马致远的房子和西山古道都在门头沟韭园。
由门头沟109国道西北前行约40公里,左侧可见高大华丽的韭园牌楼。穿过牌楼,沿缓坡上行一刻钟,车可停韭园西落坡客运站小平台。
韭园西落坡依山面沟,民居前后有泉水自流,是附近百姓生活用水来源。问在那里洗碗的村民,说家里也有水龙头,但那是摆设,用水还得来这儿。
泉水从管子里流出,没有开关,水量不小。三九寒天,泉水周围结了厚厚一层冰,流水却有摄氏20多度。村民说,大山里流出的泉水,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温度。
村里的道路仄逼,两旁的新房子拔地而起,靠街一侧都挂着以前从没见过的电能地暖机,与城里大型外挂空调机相似,在几乎看不到人的窄巷里,彼此发出嗡嗡的呼唤声。
马致远故居就在窄巷的尽头不远,几间平方,一堵高墙,两扇木门,搭着一把锁头。
谁能证明马致远曾在这里住过?谁也不能证明,似乎谁也可以证明。村民记不清是哪一代的事儿,反正世世代代都知道这里是马致远故居。房子坏了就修,这么老的房子好像一直就没塌了倒了。
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笔者曾来过一趟,那时村里多是老房子,泉水叮咚,小桥流水。山坡上高大的柿子树虽称不上老,但黑黝黝的树干配上坡上的藤蔓,再加上有几只老鸹飞过,真的能使人联想起马致远的秋思意境。
虽然时光过了六七百年,但秋思描述的基本元素影子还在。枯藤老树昏鸦,是京西大山里的标配;小桥流水人家,似乎一直延续到十几年前。
至于“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由于十年前的那次来去匆匆,秋思的后半部分始终未解。
要解秋思,必须走一段古道。这次时间充裕,虽说数九寒天,但天蓝风息,暖阳融融,是登古道的好天气。
西山古道在韭园东南,高大的牛角岭关城矗立在山岭高处,关城下的岩石已被岁月打磨的光可鉴人,只见突凹不平的路面上,布满了几寸深的马蹄窝。

(西山古道)
古道形成于何时?只知道明清在这里设卡收费有文献记载,此地在辽金元三代时如何?北京辽称幽州,金称中都,元称大都,均为南来北往,人口聚集之地。当时人们日常生活消耗的燃料,在辽之前便有使用煤炭的记载,到元代,煤炭已经是大都城燃料的主体。元中期,大都有户14万,口40万,煤炭用量之大,尽可想象。

(古驿道马蹄窝)
城里煤从哪里来?西山门头沟里来。于是,牛角岭关城上下山路便成为运煤的主要商道。
驮着煤驮子的瘦马,饥肠辘辘的脚夫,在尽头十足的西风里,一任昏暗斜阳坠落,天涯无尽头,苦情何时休?脚夫远行,马致远感慨,现代人踩着马蹄窝,抚摸关城洞,耳边响起的是风声,铃铛声,还是叹息声?
现在的韭园西落坡,虽然是将清秀身材套上一副重铠甲,但马致远的秋思元素还有,来这里发怀古之忧思,还不能说不是个好地方。
如果学点宋史,来韭园还可寻访囚禁北宋欽徽二帝的大寨。当年乱石垒起的高墙已经坍塌,但几处大模样还在。监视大寨里北宋皇室囚犯10米高的碉楼仍屹立不倒,不过,它已被抹上了水泥,同时还被百姓的新楼房围了严严实实。

(金囚禁钦徽二宗的大寨断墙)
韭园村里少见行人,向阳处有几个晒太阳的老汉。说起电取暖,一健谈者说:一部机子可供一百平米取暖,机子成本价一万多元,有户有房的国家全免,有房无户的要收钱。白天用电一度电四毛八,晚八点到第二天六点,一度电一毛二,一个月大约花六百元。有几个村民搭话说,和以前烧煤成本差不多。现在做饭都用液化气,一罐气五十元,能用两个月,每户一年限额八罐气,够用。我说,如果有人还烧煤怎么办?回答说现在到处装探头和感应器,谁要是烧煤烧柴,立马能发现。发现了就罚款。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