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医籍探讨针灸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疗思路疗思路

金子开1,高  兵1,张利达2,郭子为3

孙  萌4,蔡荣林1,牛淑平1,胡  玲1,唐  巍1

(安徽中医药大学1针灸推拿学院,

2研究生院,3中西医结合学院,4中医学院)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所致,表现为局部肌肉肿胀、坏死或萎缩等,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眼肌型(oMG)和全身型(gMG)。其中,oMG仅发生在眼部,gMG多累及全身神经肌肉,重则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症候,且具有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等特点。西医临床治疗gMG以皮质类固醇、硫唑嘌呤等激素为主,虽可以改善肌无力症状,但不良反应极大。根据gMG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学“痿病”“痿躄”范畴。针灸疗法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诊疗体系,历代医籍中载有针灸治疗痿病的丰富经验。笔者梳理自晋代《针灸甲乙经》至清代《针灸逢源》等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痿病相关条文、医案、论述等,从辨经取穴、辨病取穴、辨证取穴3个角度总结其诊疗思路,以期为针灸临床治疗gMG提供参考。

1 辨经论治,依经脉循行、经脉病候取穴

1.1 根据痿病发生部位辨经,依经脉循行所过取穴

gMG多由于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所致,肢体、肩、腰等部位均易发生病变。《备急千金要方》等早期古籍鲜有对痿病发病机制等的论述,多根据痿病发生部位定位经脉取穴。综合历代文献所记载的痿病治疗腧穴分布情况,上肢与下肢取穴数量最多,以近部选穴为主,辅以远部选穴。近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如曲池、尺泽治疗臂痿不举;天宗、肩井治疗肩不仁;肾俞治疗腰脊不举;足三里、阳陵泉治疗足不能行等。远部选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多选用循行贯穿人体上下的足经穴位,如足阳明之地仓穴治疗下肢痿,足少阳之悬钟治疗上肢痿。

1.2 依经脉病候辨治痿病,取用治痿之经脉、腧穴

经脉各有其病候、主治,古医籍多从“肌肉不用”“肌肉软”等具体病候出发辨是何经所主病,或从经脉生理特点、主治考虑而取穴。

多取十二正经中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少阴等经穴位。足太阳膀胱经为全身最长经脉,联络脏腑最多,且特定穴中输注脏腑之气的背俞穴分布其上,可直接汇通脏腑;八会穴中的骨会大杼、血会膈俞亦分布其上,且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盖肢体痿废不用多责之于筋骨之痿软,脏腑气血之不荣,故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

2 辨病论治,依病因病机、传变阶段取穴

2.1 依痿病病因、病机取穴

在晋、唐等早期古籍中针灸治疗痿病多体现辨经论治,缺乏对疾病整体的认知。迁及后代,古籍往往先论痿病整体概况,如病因病机,后载具体取穴思路。笔者整理古医籍中痿病病因病机,将其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两类。外因为外感风、寒、湿、热、燥等邪气,且常可相兼致痿,如风寒夹杂、湿热搏结等。可针对邪气性质取穴以驱邪外出,如风犯腠理,取风市以祛风;或针对外感邪气性质补益本气或克制邪气,如湿邪外感,取足少阴之原穴太溪补益肾水以御外湿;寒邪外感,取手阳明之上廉或足阳明之足三里壮健中土以祛外寒。内因为情志过极,取用肾经太溪、复溜等穴位;饮食失节,取用脾经三阴交、胃经上下巨虚等;房劳过甚,取用肝经太冲、曲泉等。病机可大致分为五脏气热、气血津液不荣、气血津液不通。《内经》即提出五脏之气热可导致五脏生理功能丧失,发为五脏之痿。《素问·痿论》明确有“补其荥而通其输”的针灸治疗原则,多选用所病之脏对应之经的荥穴、输穴。气血津液不荣,多取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及足少阴等经之穴,补益中焦,顾护精血;气血津液不通,多取手少阳、手太阴、足太阳及督脉等经之穴,传化水液,通调阳气。

2.2 依痿病传变阶段取穴

痿病呈现由肢体传入脏腑的传变规律,当依据痿病传变阶段取穴。病在肢体,病之轻也,多取用特定穴中的荥穴、输穴、络穴等。荥穴、输穴适用于外经浅层之病,荥穴的使用频率尤高,对于外犯之热邪,综合经络、脏腑辨证,取其荥穴尤宜。病在脏腑,病之深入也,多取用特定穴中的合穴、下合穴、原穴、郄穴、络穴等。“合治内腑”,合穴多分布于肘膝关节,经气由此枢机之处深入内在脏腑;原穴为脏腑原气经过、留止的部位,取用原穴亦可直接汇通其病变脏腑。亦多取用穴位名称中带“谷”之穴,如合谷、阳谷、阴谷等,《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取用“谷”穴与取用郄穴一样,目的在于调动深部经气,祛除深部病变,且“谷”之地势多高而深,易于积蓄气血,取用之尤宜。

3 辨证论治,依证型分立治法取穴

明是病之概况,仍需辨证而论,笔者整理古医籍中运用针灸辨证取穴治疗痿病的相关条文,将痿病的证型大致归纳为肺热津伤、风寒外犯、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5类。辨是证,立是法,取是穴,针对证型的不同特点,立以治法而取穴。

4 针灸治疗gMG的古今对照

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痿病多取单穴,直至清代《针灸逢源》等古籍才初步形成多穴配伍处方,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痿病辨经、辨病、辨证取穴并举。早期古医籍以辨经取穴为主,后世则注重辨病、辨证论治而取穴,对痿病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

辨经论治主要依据经脉循行、经脉病候特点而取,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道取穴为辅,重视阳经与奇经八脉的作用。辨病论治根据痿病病因病机、传变阶段而取。病因于外则针对外邪属性驱邪外出,病因于内则补益脾肾,注重扶正;病之浅取荥穴、输穴、络穴等外治肢体,病之深取合穴、络穴、郄穴等内健脏腑。辨证论治根据证型不同分别立以治法而取穴,清金护魄、健运脾胃、通阳转机等法并举。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痿病腧穴配伍较少,具体补泻手法使用的记载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针灸治疗痿病处方。

笔者梳理1984年6月15日到2020年4月1日针灸治疗gMG的相关文献报道发现,由于对gMG的发病机制、中医治疗gMG、针刺机制等研究日益深入与完善,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模式开始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胡英华等认为gMG的发病机制为机体乙酰胆碱受体(AChR)绝对数目减少,功能改变、丧失,导致针对AChR的免疫应答异常,阻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针刺手足阳明经的“手三里”“足三里”等穴可对AChR的mRNA表达起正向调节作用。针对疾病的综合认识,针灸治疗gMG从单一取经、取穴或两穴、三穴配伍到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处方。李平认为gMG责于督阳不振,神气不行,故以督脉之百会、神庭、水沟、印堂,心包经之内关,心经之神门为基本处方,通益督阳、调神导气,且根据脾气亏虚、肾阳亏虚等随证加减,临证每有获效。姜京明等认为gMG病性虚实夹杂,治疗上采用强而快且不留针的针刺以通经活络,采用补法以滋生气血、荣养机体。梁繁荣认为由于gMG迁延难治,患者易出现情绪问题,故针灸“治神”应贯穿疾病治疗始末,愈后亦需加以精神疏导,交代饮食宜忌等,防止疾病反复。

相较于现代医学对于gMG的整体认知清晰精确,早期中医学的认知是朴素的,而早期经络辨证指导下,除依经而取外,“关”穴、“谷”穴及枢机之穴等看似朴素的取穴治疗gMG的处方,已被现代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证实其有效可行。杜元灏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技术,经广泛调研得出ⅡA型(轻度全身型)重症肌无力、ⅡB型(重度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均可以针灸治疗为主,得到临床治愈与缓解。古代的文献证据、理论基础结合现代临床、实验研究成果及评价体系,均证明针灸疗法治疗gMG确有其优势所在。

来源:金子开,高兵,张利达,郭子为,孙萌,蔡荣林,牛淑平,胡玲,唐巍.基于古医籍探讨针灸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疗思路[J].中国针灸,2021,41(7):819-82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