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陈培一丨知行合一 教学相长 —钱绍武先生雕塑艺术风格及其教学特色思想研究

今天,钱绍武先生已经驾鹤西游整整一个月了。几年前曾经对先生教学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并在多所高校举办了专题讲座。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曰子里,谨以此旧文聊表对先生的一点哀思,献上心香一瓣。
钱绍武先生是中国第一个法、苏学派兼修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要研究钱绍武先生的雕塑艺术创作风格与其教学思想,首先就必须了解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教学发展情况。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自1952年建系以来,集中了留法、留苏的两代雕塑大家,在参与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改革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强调雕塑基本造型能力,强调创作源于生活,并且坚持吸收本土的传统艺术资源,适合中国国情的雕塑教学系统。其基本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写生、临摹、工艺操作的实训课为主,以理论辅导、专题讲座、艺术考察、课外作业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其次,要了解他的专业教育背景,
下面,我们就从钱绍武早期的学习开始,将他四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与他当时的教学工作情况相结合,对他的雕塑创作风格和教学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一下粗浅的分析。
第一部分  放眼东西——学习、执教探索时期
(1960~1965)   
第二部分  人生炼狱——生活积累、言传身教时期(1975~1976) 
第三部分  探索教学——创作风格形成特色时期(1977~1989)   
第四部分  解惑布道——创作、教学思想延续时期(1990~至今) 
 
第一部分  放眼东西——学习、执教探索时期(1960~1965)
 
关键词:私塾出身  工书擅画  师承名家  留学苏联  载誉而归
一、艺术教育经历
钱绍武先生的雕塑专业教育背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阶段:1946年8月,徐悲鸿先生重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同年,师从无锡名家秦古柳先生学习传统文人画和书法的钱绍武,随父母来到北平之后,到北平艺专董希文先生处学习绘画。次年,钱绍武考入北平艺专雕塑科(即后来的雕塑系),师从留法归来的王临乙先生。1948年,从法国归来的滑田友先生也应邀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并担任雕塑系主任,钱绍武又师承于他。
苏联列宾美术学院阶段:1953年,钱绍武先生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是第一位到苏联学习雕塑的中国留学生(图1)。在苏联学习期间,他不仅学习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苏联式纪念碑的创作方法,而且还如饥似渴地临摹了大量西方的经典素描,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约1954—1959在苏联伯爵城堡

必须要提及的是,从这个时期起,钱绍武就开始比较性地研究西方的雕塑,而且也义无反顾地向中国的民族传统开始回归。1955年的暑假,他自苏联回国来到江苏苏州,亲自带着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许勇良等二人,在民间艺人的帮助下,用几个月的时间临摹了甪直保圣寺的宋代泥塑(图2),体验、领悟了传统泥塑的全过程,为他之后坚持走民族性的雕塑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2、1963刘开渠《雕塑技法》讲义

二、早期的教学工作
1951年,钱绍武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1952年,雕塑系正式成立,钱绍武担任系秘书。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和留学苏联的准备,还有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期组织工作,所以用在教学方面的时间并不多。1960年,钱绍武结束了苏联列宾美术学院长达六年的学习,以毕业创作《大路歌》一举成名,获得“艺术家”称号载誉而归,回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此时,他才真正走上了教学岗位(图3)

图3、1963刘开渠《雕塑创作》讲义

这一时期,钱绍武主要的教学工作表现,就是与傅天仇先生一起作为助教,协助刘开渠先生开办中央美术学院第二期雕塑研究班。学生有陈淑光、刘政德、张德华、孔繁伟、张叔瀛、田金铎、叶毓山、伍明万、孙纪元、刘万琪、黄俭、叶如璋、刘小岑、俞士崧等,共13人。

图4、素描总结

图5、关于创作

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于此要特别感谢西安美术学院原雕塑系主任张叔瀛先生。他保存了当年的学习日记本,还有刘开渠先生的油印讲义《雕塑技法》(图4)和《雕塑创作》(图5)。日记的主要内容,除了一些他自己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情感的记录之外,还包括雕塑研究班的考试、开学、教学、考察的较为详细的记录。张先生还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老师们的讲课内容,如刘开渠、傅天仇、王朝闻、周轻鼎、钱绍武等先生们的教学提纲,是研究这些先生们教学思想的重要文献。其中,关于钱绍武先生的就有四五篇之多。如1960年4月19日,钱先生为入学一个月的研究班做了第一次专业总结——“素描总结” (图6)。1962年4月1日,钱先生为研究班上创作课(图7)。在创作课上,钱先生呼吁“最好先生、老师和同学一起搞创作,易于启发学生”。1962年5月10日,钱先生为研究班上习作课(图8)

图6、关于习作

图7、保圣寺

钱先生极力提倡艺术家要关注生活,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中感动自己的因素,而去表现它,而且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对象。其实,这种“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对象”的创作方式,就是培养艺术家个性的必然路径之一。

图8、2014年 保圣寺

三、雕塑创作实践
钱绍武先生这一时期的主要雕塑作品,就是他在苏联留学时的毕业创作《大路歌》(1956~1959)和《杜甫》胸像(约1959)。这两件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践行了他关注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令自己感动的因素而使用不同的创作方法而加以表现的教学主张,从而也奠定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图9《大路歌》

青铜

200cmx70cm

1959年

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路歌》(图9)的创作,来自于他生活的直接感受。在1955年的暑假期间,他回到了太湖之滨的故乡无锡。当时,正在修建环太湖大道,他满怀着热情地参加了义务劳动,与修路工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画了大量速写。他为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所感动,便萌生了为他们树立丰碑的创作冲动,于是便产生了他的成名之作《大路歌》。钱绍武在创作中着力刻画了三个身体强壮的筑路工人,或拽,或拉,或托,或前瞻,或回望,或俯视,虽然动态不一,但总体的表现都是奋力向前的。那个简单而原始的筑路工具——石磙,则是那个时代中国生产力和工具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件作品,没有一点程式化、概念化的表现,而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色。也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悉心观察,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用如此简洁、概括的手法、语言来表现如此丰富的现实生活的。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私塾出身的钱绍武先生最为感佩的古代先贤之一。“穷年忧黎元”,是杜甫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杜甫的一贯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则是杜甫的伟大胸怀。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钱先生,所以他也就成为了钱先生塑造的第一位民族精英,而且也是钱先生之后所反复创作的题材。从胸像(图10)、到坐像,再到立像,数十年来不知几易其稿,形成了一个杜甫造像系列。这在钱先生的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图10、杜甫胸像

第二部分  人生炼狱——生活积累、言传身教时期(1975~1976)
 
关键词: 历尽磨难  火中淬金  言传身教  教学相长   
一、命运多舛
1965年,因为给相依为命的祖母写了一篇祭文,钱绍武先生而被彻底卷入政治运动。从此,被打倒在地,被关入牛棚,被勒令在中央美术学院打扫公共厕所和教师宿舍私厕,也被剥夺了教学的权利。1970年,他随中央美术学院集体被下放到河北磁县的部队农场劳动,后来又随部队换防转到石家庄附近的获鹿县黄壁庄水库。直到1975年,钱先生才随中央美术学院集体从获鹿回到北京。
在下放河北农村期间,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余,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之下,钱绍武受到了太行山老区人民的感染,主动拿起了画笔,绘制了大量速写和素描写生。同时,对艺术创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对素描这门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回到教学岗位之后,对教学工作如何开展,走什么样子的道路,也进行了相当深刻的思考:是继续坚持解放初期那种简单而又富有满腔热情的、现实主义的直白表现生活的方式?还是继续坚持兼具局限性与合理性的苏联经验?还是干脆撇开国外的经验,放手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可以说,没有这一过度阶段的深刻思考,也就没有他之后明晰的创作方向和教学方向。
二、开门教学
开门办学,就是高等艺术院校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主产区或者群众性文化活动较为活跃的地方,以各种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是当时的一个极为普遍的教育现象。开门办学时,各院校也从中选拔优秀的学员正式招收。

图11、1975黄陂

1975年10月,钱绍武与司徒杰、郝京平等先生一起到湖北黄陂,与湖北美术学院的张祖武先生等人,共同指导轰轰烈烈的农民雕塑运动(图11),前后一年多的时间。当时,黄陂泥塑的骨干力量有县文化馆的干部项金国,下乡知识青年傅中望、陈育村、李三汉等。后来,项金国、陈育村、傅中望等人陆续进入其他的高等艺术院校学习。
在黄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结合具体的创作实践而展开,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没有什么系统性的规律可言,但是,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以解决许多创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传、帮、带”是这个时期共同的教学特点,很像民间所流行的那种父子相授、师徒相传的传承模式。在这个时期,钱绍武先生和项金国、傅中望他们这帮学生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可以说同吃、同住、同劳动,做泥塑、农业劳动之余便带着他们到处画速写,一边画,还一边讲解,有时还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从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图12)
图12、1975年与傅中望
三、艺术创作实践
这个时期,钱绍武先生的作品,主要以素描作品为主。从河北磁县开始,他就进行了对素描的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舞蹈家》(约1971)(图13)、《小珠珠》(1973)(图14)、《邓村老贫农》(1973)、《冀中军区老干部》(1974)(图15)、《京剧演员的女儿》(1975)、《锻钢工人》(1976)等。这些作品,充分地体现了他自己的教学主张,要抓住生活中令自己激动的东西,用适合的形式与方法来表现它。针对不同的对象,还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表现技法不仅能够很好地诠释对象的精神与性格,而且也能够表达作者自己的感情。毫无疑问,这些现实主义色彩浓郁的作品,无疑是对那些普通劳动者的礼赞。
图13、约1971舞蹈家
图14、1973小珠珠头像
图15、1974年冀中老干部王德忠
令人遗憾的是,他在黄陂所创作的大量速写和素描,如今都全部散失了,不知所终了。所以,对他在黄陂这一时期作品的研究就无从谈起。
第三部分  探索教学——创作风格形成特色时期(1977~1989)    

关键词:尊重传统  基础为先   强调感受  注重个性   不具细节
一、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976年底,钱绍武先生自湖北黄陂回到北京,陆续升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为教授,并担任雕塑系系主任。1989年,离休。期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了十级本科生和三届研究生。其中,朱达成、刘骥林、唐锐鹤、孙家钵、张大生、冯宜贵、严世俊等87级研究生,是他和刘开渠先生、傅天仇先生共同带出来的。
这个时期,钱绍武先生的教学,还是在素描这门最为基础的课程上展开的。1978年,在《美术》杂志第3期发表《素描教学片断》,摘录了他关于刻划人物性格的教学笔记片断。其中,既有对之前自己创作体会和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创作方法的独特性思考。比如,关于素描笔法的问题,就是由中国传统书法的用笔和绘画的笔法所衍生而出,所联想而展开的研究。197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素描与随想》(图16),他又深化了这篇文章发表在书中,更多地介绍了自己的写生创作方法,是如何针对不同的对象而分别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和创作技巧,达到既写其形、又彰其神的创作境界。这部著作,多次再版,在当时的艺术青年们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图16、素描与随想封面——1972年东喜大伯
二、教学思想及其特色
这个时期,钱绍武先生的教学思想,其实在《谈雕塑研究班的毕业创作》一文中他自己已经阐述得很清楚。概而言之,就是要既重视客观规律,又重视主观经验。就是要辩证地看待传统与经验,既要看到传统在造型程式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优势,也要看到其一定的局限性,不要为其束缚;还要辩证地看待生活和现实,既要看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要看到社会的庸俗不堪,对生活现实不能照搬,而是要有所取舍,强调艺术家在生活中的自身情感体验,要将令自己激动的积极因素表现出来,而且要不择手段,不被技法和形式、乃至材料所局限。
如果对钱绍武先生几十年的教学职业生涯做一个最为简单的概括,或者说对他的教学特色做一个最为简单的概括,那就是一直重视最为基础的造型训练,在基础教学中强化、提升学生的创作技能,不管是西方的造型基础素描,还是中国的造型基础书法,都是如此。钱先生要求学生们在基础训练中学会观察生活的技能,学会体验生活的本领,学会总结、驾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学会、掌握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
三、 创作实践
1982年之后,中国的城市雕塑事业得以迅速发展,雕塑逐渐由室内走向了室外,追求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所以,雕塑教学又面临着与环境因素结合的新课题。此时,中央美术学院实行了工作室制度,设置了四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以防止风格的接近与雷同。钱绍武先生和司徒兆光先生、孙家钵先生负责第四工作室,主要从事主题性大型纪念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更有利于他发挥所长,将在苏联留学时所学的纪念碑的创作方法更好地用于教学,当然也就更有利于他的创作实践。

图17、素描教学问题

这一时期,钱先生纪念碑式的雕塑作品主要有:《杜甫》坐像(1980)、《江丰像》(1984)(图17)、《闻一多先生纪念像》(1986)(图18)、《李白纪念碑》(1986)(图19)、《李大钊同志纪念像》(1987~1989)(图20)。当年,徐悲鸿先生曾经教育钱绍武他们,在创作中不要搞小趣味的、小情调的东西,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感觉。钱绍武虽然在创作和教育中注重技巧,但绝不是使用技巧来搞些小趣味,而技巧则是其强化整体效果的手段。他的雕塑作品,往往是在紧关节要之处,以一个概念性的东西表示结构和存在,并不去刻意地去雕琢。作品《李大钊同志纪念像》,融合了汉末北朝的书法意象,历代泰山石坊的气韵,明代天安门的宏大结体等元素,共同构筑了李大钊同志这一块“中国革命的伟大基石”。其概括、方正、浑厚的形体上,除了必要的结构之外,找不到任何多余的东西。立起的长袍领口下,连纽扣都没有设计,但是却分明显示了纽扣的存在。如果,真的要刻画出“一”字型纽扣来,就会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就会大煞风景,就完全破坏了作品的协调与统一,也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图18、1984江丰

图20、1986李白像

钱绍武先生雕塑作品的特色,就是以概括的语言、简洁的手法塑造准确的形体,在写实的基础上强调对民族传统、民族风格的观照。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到“道”的至高至极之境界时所谓:“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所谓 “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最高妙的形象,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不拘泥于一定的形象,而是在“无形”之中表现出“有形”的物状和场境。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总结出了“大道至简”的名言,这恰恰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精髓之所在。钱绍武的雕塑作品,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哲学命题,达到了简之不能再简的艺术境界。而其中,尤以《李大钊同志纪念像》最具有代表性。这件作品,可以说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风格特征的当代雕塑艺术的新样式,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中国当代雕塑走出了一条新路”(吴冠中先生语)。
第四部分  解惑布道——创作、教学思想延续时期(1990~至今)  
关键词:退而未休  诲人不倦  首倡写意  力推书学  身体力行
一、雕塑教学
1989年,钱绍武先生离休之后,积极发挥余热。先后在北京、深圳、无锡、宜兴等地,成立了钱绍武文化艺术研究所或者钱绍武艺术研究院多处,以培训班、讲座的形式继续开展教学工作。而且,教学范围更广,几乎是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图21)。2007年,钱绍武先生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陆续招收了山西太原籍的张伟与河北石家庄籍的安然。虽然,钱先生年事已高,但是对于这个博士生的教学依然很重视,还坚持带博士生们一起外出考察,一起搞创作。
图21、1987—1989李大钊
这一时期,钱先生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的研究文章,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仔细梳理与深入总结,倡导向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回归。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漫谈写意传统——学习民族艺术形式的教学笔记之一》,发表于《雕塑》杂志(季刊)1995年第2期。他认为:“写意”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特色之一,其实,全世界都一样,凡是好的艺术都是既有客观因素,也要重视主观因素,既有“再现”因素,又有“表现”因素。我们中国的古代画论高度概括了这一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叫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之中自会产生可歌可泣的感受,而艺术家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歌”、“哭”之后,还要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和欢乐,然后加以表达,使之与人共享,使之成为永恒。这种“感受”和“体会”,这种“灵魂”的提升、升华就形成了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意”。我们说要“写意”,就是要抓住这种“意”而写之……我们的“写意”传统是从训练到创作的一整套体系,而且在国画领域内已经形成主流,而在雕塑领域内则亟待整理、恢复和提倡。
二、书法教学
钱先生还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空间训练方法和造型训练体系,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将书法艺术对造型艺术的重要影响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说:“书法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一门传统艺术”。书法具有三个特性:第一,中国文字的造型基础是象形,其他的会意、形声、假借等也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的;第二,中国文字四五千年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演变;第三,中国书写工具的特殊性。草木纤维做成的纸,鸟兽的毛做成的笔锋,清水研制的墨,枕腕到悬腕的姿势,这些东西不断演变,所造成的书写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对书法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三个特殊性形成了中国书法独特的面貌与特点。他通过组织讲座,举办展览,撰写文章,不遗余力地到处宣传这一主张。在他的积极倡导与深刻影响之下,不少美术院校的雕塑专业有开设了书法课,将书法纳入了教学体系。
三、 教学与创作实践
这个阶段,钱先生的创作,主要体现在书画和雕塑两个方面。书法和绘画方面的作品,主要有:《泰山颂》(1994)(图22)、《中华魂》(2000)、《万荷堂》(2002)、《李白临终歌》(图23)(书画合璧,2006)、《老梅新花》(2011)等。
雕塑方面的作品,主要有:《炎帝像》(1988~1998)、《枫桥夜泊——张继像》(1993)(图24)、《阿炳》(1993)、《曹雪芹头像》(1995)、《李清照》(1997)、《神农像》(1998)、《庚子首义纪念碑》(1999)(图25)、《徐悲鸿先生像》(2004)(图26)等。

图22、2014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图23、1994年 钱绍武书法

图24、2006太白临终歌

图25、1992张继夜泊

图26、1999 孙中山

在这个时期,他最为重要的两件作品,也是创作时间跨度较大的作品。一件是落成于山西长治的《炎帝像》(1988~1998),前后长达十年。《炎帝像》(图27)是由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和太原雕塑院的艺术家参与后期加工制作的,钱先生则经常是以举办讲座的形式在加工制作现场进行指导(图28);一件是落成于北京宛平县卢沟桥畔抗战雕塑公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组雕》(1995~2000),前后长达五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组雕》,是他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们共同创作的(图29)
图27、2004徐悲鸿像
图28、1988—1998炎帝像
图29、1998炎帝像创作
关于抗战雕塑园这次的集体性的创作,他曾撰文《由创作'抗日战争纪念群雕’想到的》,对隋建国、孙伟等青年教师们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思维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于年轻同事们对他当初《扒铁路》(图30)构思所提出的大刀阔斧式的、概括性的修改意见给予了高度赞赏。他由衷地这样写道:“我觉得这次创作把雕塑系整个带活了,把年轻人和老年人紧紧地联合起来。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们组成了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我们这里没有人下命令,只有共同的目标,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我深深相信,我们走对了路子。”因此,可以说这两件作品既是钱绍武先生的个人创作成果,也是他教学相长的结果,是由他主导、与学生们集体创作的结果。

图30、扒铁路

结    语
综上所述,钱绍武先生的艺术创作,与他的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教学相长。教学思想的成熟,也促进了他艺术思想的提高,促进了他创作实践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又充实了他的教学内容,使他的教学思想不断完善。
作为中国现当代民族性雕塑艺术风格创建的主将(之一),作为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绍武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对钱绍武先生的研究,对于廓清中国雕塑民族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民族性创作风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同时,继往而开来,更有助于帮助我们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新的局面。对于这项艰巨的研究工作,本人只是做了一个最为基本的梳理、比对工作,只是为这项极有意义的事情开了一个头,期望能够取得“抛砖引玉”之效。
以上纯属个人管见,不当之处、谬误之处敬请钱绍武先生和诸位方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雕 塑 名 企 


(0)

相关推荐

  • 钱绍武

    qian 钱绍武 素描集: 钱绍武素描集

  •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钱绍武

    钱绍武-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赴苏留学:1959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

  • 他画了一幅素描,数理化交白卷,被美院破格录取,校长:画得好

    很多人学美术,是因为对艺术的梦想使然,也有很多人学美术,是为了实现读书之路的"曲线救国",比如数理化不太好就选择了做美术生.但即便是走艺考的路线,仍然还是有不少学渣的基本功课实在太 ...

  • 雕塑、绘画、书法,三艺与一身 |沉痛悼念钱绍武先生

    哀悼钱绍武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曾任(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钱绍武先生於2021年06月09日晚22 ...

  • 钱绍武和他的雕塑创作

    [1997年<美术观察>"本期名家" 栏目] 心无挂碍  运斤成风 --钱绍武和他的雕塑创作 李 松 钱绍武 钱绍武,1928年生于无锡县,1947年(18岁)考入国立 ...

  • 痛别!无锡籍大师钱绍武辞世

    惜别钱绍武先生 崇安寺二泉映月广场上,百年老钟楼前,那尊低头拉出人间沧桑的<阿炳>雕塑,再也等不来它的作者了.今日获悉,无锡籍著名雕塑家钱绍武于6月9日22点35分驾鹤仙逝,享年93岁.钱 ...

  •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去世:读懂李清照、李大钊的雕塑大师

    □云韶 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其词之娟秀不输二晏,其诗之雄壮更可比肩苏辛.可惜的是,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时期,虽有小像流传,但是并不写实.易安居士的风姿究竟如何,我们无法知晓. 我们现在所见的李 ...

  • 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因病在苏州逝世

    2021年6月9日,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钱绍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3岁.钱老一路走好[合十][合十][合十]

  • 逝者 | 缅怀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我凭我手拨心弦

    钱绍武 2021年6月9日22时35分,中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纪念官网)先生在苏州病逝,享年93岁. 钱绍武,1928年生,江苏省无锡人,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 ...

  • 中国当代著名雕刻家​钱绍武三十三幅经典雕塑作品赏析

    2021-07-11 06:20·听月工作室 雕塑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表现生活,从历史的角度讲,它还凝固个人记忆.民族记忆.情感记忆和时代记忆. --题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 ...

  • 追忆钱绍武先生:他够得上中国现代雕塑的根基之石

    2021年6月9日晚,知名雕塑家.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钱绍武先生在苏州辞世,享年94岁. 钱绍武先生(1928-2021)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以一系列雕塑作品如杜甫像.李大钊像.阿炳等享誉艺坛 ...

  • 悼钱绍武先生

    钱绍武先生 悼钱绍武先生 早上刚睁眼,习惯性地伸手去摸放在床头柜的手机看时间.手机信息里闪过一条钱瑞泽老师的留言(因为平时与瑞泽老师少信息,我知道一定是有关钱绍武先生的事情),信息很短:"家 ...

  • 钱绍武素描集

    钱绍武素描集

  • 【国臻资讯】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逝世,享年93岁!

    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逝世 享年93岁 钱绍武先生生于1928年,江苏省无锡人.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赴苏留学,1959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