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石老师︱一刀一个血口子

一刀一个血口子。这句颇有点暴力色彩的话,是石老师的“名言”。它的意思,却一点也不暴力:人生在世,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要说到做到,而不能只论嘴上的功夫。文绉绉地说,就是言必信,行必果。

自20世纪60年代起,石老师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几年。长期以来,国家对民办教师,实行的是低报酬。“大呼隆”的时候,一天跟一个普通劳动力一样,记10分工。80年代,土地承包责任到户,民办教师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月薪。从每月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但这个报酬,村集体和地方政府,各负担一半。政府的部分,按学期(或者半年)发放;集体负担的部分,则要到年终——这就没有现款了。因为农民要缴纳农业税,以及集体“三提五统”,俗称“提留款”,老百姓呼之曰“上吊款”。那意思很形象:没钱上缴,“上吊”去吧。民办教师的这一部分报酬,都是跟自家的“上吊款”抵消的。

因此,长期以来,民办教师的日子,通常都是苦不堪言。而石老师,尤甚。因为他有三个孩子。老大在80年代后期,读了大学。随后,老二、老三,也都学有所成。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家人过日子的艰难。

石老师生活的简朴,是出了名的。他能一连数年,不添置一件新衣服。一年到头,除了过年前夕,都没进过澡堂子。他咬咬牙买一顶火车头帽子,能戴五六年都舍不得扔掉。退休之前,他没穿过皮鞋,没戴过手表,没骑过自行车。

但钱财不是省出来的。进项有限,简朴也无济于事。这样,为了孩子们上学求知,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特别是孩子上中学、上大学,免不了向亲戚朋友借钱。十块八块,他借过;百儿八十,他借过;千儿八百,他借过;三五千块,他也借过。

石老师曾经有几个小本子。上面记的都是他借钱的记录。借谁的,借多少,什么时间借的,借钱干什么,什么时间还的,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这就是一刀一个血口子。白纸黑字,一目了然。不因时间久了而遗忘,也不拿“想不起来”当借口。

(0)

相关推荐

  • 67岁民办教师,失眠12年,杜老师告诉他一简单方法

    67岁民办教师,失眠12年,杜老师告诉他一简单方法

  • 回应:《不借过钱,不足于谈冷暖人生》

    今日话题:借钱?不借? 很多人都有过借钱或被借钱的经历,既有顺利借到钱的.也有被拒绝借钱的,不管那种经历,都有可理解或不被理解的故事,借钱,无疑是反映冷暖人生的一面镜子. 自2018年1月8日本号推文 ...

  • 朗诵:还记得那些年的民办教师吗?

    作者:黄政强   朗诵:周琳  编辑:花生 ► 朗诵:在山的那边 ► 朗诵:教师颂 ►  做乡村教师的那些年 昏暗的烛光下,一位戴着花镜的老师在一页又一页地批改着孩子们白天交的作业. 本子角认真地平整 ...

  • 永远的石老师︱石老师的字面

    池家岗方圆左右,人们都把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叫作 "字面".它一般用深浅来衡量.字面深的人,文化程度就高.反之,字面浅,也就是 文化程度低一些.如今,人都称它为文凭了. 那么,池家岗 ...

  • 永远的石老师︱石老师的教案

    石老师纪念馆的馆藏 资料中,手写教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展示板下面的空间,堆堆摞摞地放着. 这些教案,有的就是写在空本子上.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看似拥挤,实则是为了节约纸张. 另有一些,是写在印 ...

  • 永远的石老师|石老师的证书

    石老师四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通过参加各类培训 或自学,取得了一系列的证书.石老师纪念馆中现存的计有十几份.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主要的证书. 免试证.1989年12月1日,颍上县教育委员会颁发.主要内容是: ...

  • 永远的石老师|石老师的手表

    2012年10月,石老师辞世.骨灰入殓的时候,他的老伴特意把一块手表放在棺材里. 这是一块很普通的手表.地摊上卖的那种,并不值多少钱. 但对石老师而言,这又是一块不普通的手表.它是石老师一生中,真正意 ...

  • 永远的石老师︱八七财会1988年油印小刊《晨钟》两册,藏石老师纪念馆

    石振宣老师是个有心人.哪怕有一点保存价值的纸头,他都要留下来. 在池家岗的石老师纪念馆,有两册油印刊物<晨钟>.封面已然破旧,但保存完好.这是1988年,淮南联大八七级财会专业的学生们,办 ...

  • 永远的石老师︱【回忆】父亲与一桩“惊天大案”

    作者前记:这是2007年3月,我写父亲的一篇短文.当时在网站的博客中发表.2012年10月,父亲因病辞世.适值父亲去世一周年之际,我搜索出这篇文章,重新贴在博客中,寄托哀思.2013年10月记. 20 ...

  • 永远的石老师︱形而上学的类比

    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本是哲学上的概念或者说分支.而且它们,很有来头.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尽是弯弯绕.能听得懂,就不是一般人了.遑论在从前村小教书的石老师. 石老师初中学历.下学后就开始当"孩子 ...

  • 永远的石老师︱【回忆】陪父就医记(二)

    ●2012年4月16日 我们还在门诊吊水.接到了护士长的一条短信:速来,有床.谢天谢地!谢谢护士长护士们,谢谢这家医院! 办理了住院的一应事项.父亲先是坐在床上,少许躺下.他需要休息,需要安静.在漫长 ...

  • 永远的石老师︱【回忆】陪父就医记(一)

    作者前记:2012年陪父亲(石振宣老师)住院期间,我曾写有一段时间的日记.这些内容,有一部分,曾在本地的一家晚报副刊上以<陪父就医记>为题发表过.它们,似乎可以回答医患关系紧张的某些症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