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流离 文武兼备——陈式太极拳宗师陈金鳌(附陈金鳌手抄陈鑫拳谱原稿)

一代宗师陈金鳌

陈金鳌(1899—1971),字文斗,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氏,陈氏第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宗师陈垚嫡孙。

陈公生于太极世家,先辈多为名闻遐迩之太极名家高手,尤其是其祖父陈垚和三祖父陈鑫,一武一文,在陈氏后辈至今无人企及。

曾祖父陈仲甡因率村民抗击扰民匪军并诛杀匪军头目“大头王”而名震方圆数百里,被清政府封为武节将军骁骑尉。

祖父陈垚功力深厚,冬不穿棉,夏不露体,其内力能使粘身蚊蝇随之运动,功力收发自如,据说当时方圆无人敢与其较量,其事迹在陈家沟广为流传。有一年,垚老去他岳父家拜年,岳父家一帮小弟兄们听说他会拳,决定试他一下。于是就在他跪下磕头拜年时,几人同时从后面按住他,结果他稍加抖动便将众人弹出。待要离开回家时,有人不服,从后面赶上,伸手从其胯下上揽,结果被垚老从其裆下将手扣住,垚老也未回头,一直向前走,待后面施袭之人忍受不了喊饶,才将其松开,那人被扣住的一只手已发青发黑。大家这才知其厉害。

三祖父陈鑫文武兼修,尤长文章,深研太极拳理,其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被奉为太极宝典,是今人研习太极理论的基础。陈金鳌深得两位祖父秘传,自幼聪颖灵悟、文武双修,加之刻苦磨砺,日积月累所得甚丰。

陈金鳌手抄陈鑫拳谱原稿其一

祖父陈垚去世后,陈金鳌师从三祖父陈鑫,年至廿岁,其拳架、器械已在村中享有盛名,尤其精通各种器械,深得村中长辈赞许。

其父陈上元练就一对几十斤重的鞭,功夫很好,在家乡黄河桥一带做生意养家糊口。

因陈金鳌参与了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与《三三六拳谱》的编写,当时国民政府的陈汉林便邀其去河南大学(开封)教学。1928年,陈金鳌开始在学校教授武术。据其弟子刘九功(1911—1995,温县赵堡乡人)讲,当时所教之人后来大都当了地方官。然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野蛮践踏中原大地,陈金鳌被迫离开家乡,先后到汉口、宝鸡、西安等地谋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艰难岁月。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生他养他的陈家沟,直至1971 年在西安其侄女陈凤英家去世。

陈金鳌手抄陈鑫拳谱原稿其二

在武汉期间,陈金鳌率刘九功等“码头赤手”勇斗黑帮,一时传为美谈。后刘九功决心跟陈金鳌学拳,两人虽为师徒,但因年龄相仿,不分彼此,以兄弟称,为至交好友。

当时在武汉的许多河南人后来都到了陕西宝鸡,1949 年,陈金鳌受刘九功邀请也去了宝鸡,住在宝鸡十里铺,并在十里铺寒家岩蔬菜合作社上班,直至退休。在宝鸡,陈金鳌教了一些徒弟,有刘长庆等人。

1961 年老伴去世后,陈金鳌孤苦一人,后来被侄女陈凤英接到西安。

陈金鳌平素言语不多,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为人谦虚,从不惹事,也极少刻意向人显示其太极神技。

初来西安,陈金鳌在马厂子一道巷租一间房住,房子很小,一个土炕占去大半,另有一小桌、一热水壶。据说常有高人深夜去他的小屋造访,他只能以一杯白开水招待,有人常在深夜听见其屋内的小声絮语。

他先在马厂子口摆烟摊卖纸烟,后来还在城煌庙摆过烟摊,卖过菜,勉强维持生计。西安冬天的早上特别寒冷。有一天早晨,下过雪的地上冻着厚厚的一层冰,从西边走来一位肩背禅杖,赤着双脚,身穿单衣的老年僧人。他在陈金鳌的烟摊前停下脚步,一动不动地站立着。陈金鳌不经心地问了一句:“是买烟还是化缘?”

僧人只是不语。

陈金鳌又随口说道:“如果不买烟,也不化缘,就请站旁边,别挡做生意。”

僧人还是不语,也不走开。陈金鳌伸手轻拨,想使僧人往旁边站一点。在手刚触及僧人身体时,突然感到一股刚健之力反弹回来。陈金鳌立刻意识到此僧人功力深厚,来者不善,可能是有意试探自己。于是,他赶紧运用内力化解并将其搓动。这位老僧也不甘示弱,陡增内力,想抗解陈的搓力。无奈老僧功力不济,不由自主地在原地转了一圈。一场小小的较量之后,僧人抬起双目,微微一笑,双目流露出钦佩之光,也不言语,向东而去。僧人走后,围观者见僧人立足之处有一深圆坑。众人惊叹此僧功力深厚,更叹陈金鳌一臂能将僧人搓动的内力。陈金鳌见坑,急忙追去,那僧人已无影踪。

在西安,晨练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在城墙四周。陈金鳌也领着徒弟在城墙根练拳。早晨练拳时,大家总是将脱去的外衣随手挂于树枝上,但陈金鳌却从衣袋取出一颗铁钉,用手指按入树干。每次练完拳,为了安全,避免挂伤别人,总是运气将铁钉按进树干,待第二天用时再徒手拔出。徒弟好奇,也有上去按的,但铁钉却丝毫不进。

有一年夏天,一天晚上,陈金鳌与徒弟从市体育场乘凉回来,走到解放路口,徒弟正问到玉女穿梭之用法,适逢陈金鳌老师心情特别好,指着路中间一个直径3米、一人高的岗台对徒弟说:“好吧,我就试一试玉女穿梭。”

正在徒弟想着在岗台边怎么打时,只见陈金鳌前脚一点,噌的一声,其身影已然从岗台上飘过,落地悄然无声。徒弟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轻功,若不是亲眼目睹,真是不太相信的。一日,陈金鳌无事,到了一徒弟学徒的饭馆,伙计见是陈师到了,围着非要陈师打一遍拳,而且要看太极拳的发劲。陈金鳌推辞不过,只得表演。但见其拳架浑厚缠绵,弹抖脆极,一声震脚,仿佛大地在颤,吸引了众多观看者。二楼一小伙计慌慌张张跑下楼,对老板说:“陈师傅一震脚,二楼小缸的水都震得哗哗响,墙上直往下落土。”

演示完毕,众人皆叹陈金鳌内力深厚,拳术精湛。从此跟陈金鳌学拳者更多。

陈金鳌演练金刚捣碓

陈金鳌收徒特别注重人品,且能因材施教,根据各人资质有计划地教授。教徒时从不收取费用,且能倾其所学。他常常依据人体原理和各人时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动作教成百上千遍,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以身示范。

陈金鳌武德高尚,深受人们称赞。他对徒弟们约束也很严:不许与别人比武,不能逞强。陈金鳌闲时也到徒弟家走动。见师父到来,徒弟们总是想多炒几样菜、备酒招待,每逢此景,陈师父总道:“家道都不富有,食能裹腹足矣,不可铺张。”

由于得到陈鑫真传,后又参订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这一精深著作,陈金鳌对拳理十分精通,每式如何走化,对徒弟讲得很清楚。他常讲:练拳应先明理,懂得拳理,自然就进步快。诚如陈鑫所说:“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受陈鑫影响,陈金鳌特别注重从拳理上理清思路,要求徒弟们涉猎周易、八卦、传统中医原理、阴阳理论、力学、解剖学等,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熟悉人体构成及身体各部位的要害所在,将复杂深奥的太极原理渗透在一招一式、举手投足之中。

西安体育学院教授周稔丰自幼学拳,拳艺精湛,内外皆通。遍访名师,交手时很少有败绩。陈金鳌在宝鸡时,周稔丰访了多次未果。听说陈金鳌来西安后,他又多次造访,并深为陈师的功夫和人品折服,遂拜在陈金鳌门下。

有一次周稔丰问道:“长拳被人抱了后腰可以解脱,陈氏太极拳能否解脱?” 陈金鳌笑了笑说:“可以试试。”

周稔丰便从后拦腰将陈金鳌抱住,气沉丹田,双手似铁箍一般。只见陈金鳌腰一抖,周稔丰便从其身后“呼”地摔了出去。

陈金鳌问:“看清了没有?”

周稔丰道:“没有。”

周稔丰再次抱紧他,这次还特别注意其裆腰抖力。陈金鳌又轻轻一抖,周稔丰还是和上次一样被摔了出去。

当时在场之人只是看到了一抖,但都不明白周稔丰是怎样被摔出的。后来陈金鳌看到周稔丰憨厚老实、虚心求教,也就仔细对其讲解。

事后周稔丰说:“我与许多拳师过过招,推过手,纵有高手攻我时,总能化解一部分;要是化解不了,我也至少知道对方的意图和力的方向。只是与陈师父推手时,我是在无形中被动,挨打时全然不知。”

一次,周稔丰与陈金鳌聊天,说从古拳书上看到,有人能将长枪在一招之内抖出多种力道,分别攻击多个点,但自己闻所未闻,更没见过,问此事是否可信。陈金鳌让他拿杆枪来,在西安古城墙下,陈金鳌收腰束肋之际气沉丹田,开胯拔腰之间气贯枪杆,一劲抖出,如灵蛇出洞,令人眼花缭乱,但听得“叭、叭、叭、叭……”之声过后,枪收势停,只见刚才枪尖所指之处,城墙上直径10 厘米范围内有十多个击打点,可谓繁星点点。周稔丰惊讶不已,半天没说出一句话。事后周稔丰说,真是开眼了,有些不可思议,从此更用心跟陈老师学拳。

陈金鳌晚年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精研太极之变化,以及太极与人体生理、与各关节间的相互关系。经过逐步实践,形成目前西安陈式太极拳小架之貌。它阴阳开合,强身健体,攻防自如,是人们益寿延年不可多得的拳术。老人家在弥留之际,还自叹愧对先祖,未来得及著书,只能将文字资料留给后世。

陈金鳌演练揽扎衣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