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的代价

很小的时候看《儒林外史》,看里面的范进中举,只觉得可笑。那帮儒生实在是太可怜、太荒唐、太可笑、太卑劣了。不就是考试中举吗?不就是银子多了一点、地多了一点、房子多了一点吗?值得那样吗?《儒林外史》成了中国旧时代儒生的一面镜子,里面的人物成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取笑的对象。那么,书的作者吴敬梓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吴敬梓真是有名!当我用拼音字母在电脑上敲这几个字的时候,他是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出现的.)他的生活境遇又是如何呢?也许他早已是金榜有名衣食无忧,才有这份旁观者的超脱与清高吧?

查了一下有关吴敬梓的资料。他出身于科第进身的显贵老儒家庭,自己只是个秀才,从未出仕。他自称:“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以此向世人昭告,只追求人生理想,而放弃对世俗虚名的追逐。他说到做到,谢绝到北京参加清朝统治者直接主持的“博学宏词”考试,而靠卖文为生,使自己陷入了贫困。

那么,他为什么要放弃科举进仕呢?原因就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看透了八股文,看透了科举对人的创造性灵性的扼杀。我们民族的辉煌的诗文有几篇是科举考场上出来的?那些为科举而皓首穷经的儒生,只是一群考试动物而已。难道我也要做这样的考试动物吗?不,我才不呢!

吴敬梓用鄙夷、不屑的目光看着这个儒生的世界,不时发出大笑。直到临死的头一天,他还在大笑着。

吴敬梓死了。他在贫困中活了一生,死时,连口棺材也没有,被人用破草席卷起埋到了一块荒郊野地里。

这就是清高的代价!

他用遗世独行的清高换来了《儒林外史》这部不朽的著作,也值了。

这不能不使我们产生联想,联想到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还用写吗?算了吧,不写它了,我们只须好好欣赏就是了.

哦,这是哪里传来的笑声?仿佛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是从一个孤独而又清高的灵魂中传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