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分类:3大系5大品类,86个石种,玩寿山石印章应知道……

    寿山石原产地在福建,属于一种石头,也是玉石中的一种,这种石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很多的收藏家对于寿山石,都是抱着必夺的念头而来,那么寿山石真的如此名贵吗?寿山石都有哪些种类呢?不同的种类都分别是哪些呢?寿山石根据山脉的走势,可分作三大系,即: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一、高山系之田石

田石,即出于田中。黄色者为田黄。田黄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的尊称。
田石产于寿山乡里洋、外洋之间的寿山溪,在溪的两旁水田和砂土中蕴藏着田石。田石原本并不生于田土里,而是附近高山、坑头、杜陵等处游离石块,由于地理变化移动到砂土水田之中,长年的埋藏地下,受田水、泥沙、地热等影响,使石质呈微透明,且具温润、凝腻的灵性。田石肌理常隐含细微有致的萝卜纹,外表常裹上一层黑色、白色或黄色的石皮,并多有红格,这些都成为田石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产地不同,田石又分为上坂田、中坂田和下坂田。上坂田指寿山溪上游即坑头一带所产田石,石质甚佳,多为晶灵剔透的宝石。中坂田指坑头以下至铁头岭地带所产之田石,此石质亦属上乘,田石中之黄金田石、橘皮黄田石等均产于此。下坂田为寿山溪下游所产,色暗质滞,脂润通灵度均比上、中坂略逊。此外,还有溪管田、碓下田等,也是以产地分类的。如以色泽区分,则可分为黄田(即田黄),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详细分为:
田黄 — 田黄石,主要产于中坂田中,黄色、半透明、肌里隐现细罗卜纹
田黄冻 — 田黄石中,质极通灵者
银裹金田石 — 田黄石中,外裹白色层者
白田 — 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色白,略带微黄,萝卜纹明显
金裹银田石 — 白田石中,外裹黄色层者
红田 — 橘桔皮红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 色红如橘皮,鲜艳通明
煨红田 — 外泛橙红色,裹层为黄色
黑田 — 黑皮田上、中、下、坂均有田黄石中外表有微透明黑色皮者
纯黑田 — 主要产于下坂田中黑赭色,微透明,萝卜纹较粗
灰黑田 — 上、中、下坂均有浅灰色,略带微黄,肌里含黑斑
硬田 — 寿山村水田中,田坑石中质粗劣者
搁溜田 — 寿山田埂旁,田坑石出露地面者
溪菅田 — 寿山溪水中,田坑石经洪水冲荡流入溪中者

二、高山系之水坑石

水坑石也像田石一样属于高山系统,因深藏于终年积水之坑洞之中,因而得名。
寿山村东南面有一座山峰名为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水晶洞两个主要产洞。由于水浸气润,故石质晶莹无比。
水坑石石质微坚,有黄、白、灰、蓝等色。品种主要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草冻、环冻及掘性坑头等。
详细分为:
水晶冻 — 白水晶、坑头水晶冻 通体白色透明,肌里含棉花纹
黄水晶 — 色如杏黄,通明纯正
红水晶 — 色红艳,透明无瑕
鱼脑冻 — 色白,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
黄 冻 — 色如枇杷,半透明,洁而凝腻
牛角冻 — 牛角冻,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
天兰冻 — 色蔚兰、质明净,肌里含细点
桃花冻 — 白色透明体中,含鲜红色
玛瑙冻 — 坑头石,半透明,色红、黄
环冻 — 水坑各洞 半透明,色红、黄
坑头冻 — 坑头洞坑头砂土中质稍坚,微透明,各色俱备
坑头冻 — 坑头石中,质纯而通灵者
掘性坑头石 — 半透明,肌里含棉花纹及白晕点

三、高山系之山坑石

高山位于寿山村南约二公里,是寿山主峰。高山在寿山诸峰中矿石储量最大,品种最丰富,开采历史也最悠久。由于高山石石质较佳,资源不断,故成为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田石和水坑石均属高山系,均为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因传统上自成大类,系谱图只集中介绍高山系所属之山坑石,产地除高山外,还包括邻近之杜陵、坑头占、月尾 、虎岗、栲栳诸峰。
高山系中之杜陵,性坚质灵,堪称山坑石之萃。与其相邻之山岗产有迷醉寮、尼姑楼、蛇匏等,石性相近,石农称为“四姐妹石”,均属寿山石之名贵品种。杜陵坑临溪处产有善伯洞,石质细润微坚,金砂地闪闪发光,亦系山坑石中之佼佼者。除此之外,鹿目格、碓下黄、月尾石、虎岗石等也属此系。
详细可分为:
高山石— 产于高山峰各矿洞,质细而松、色泽瑰丽多彩
红高山— 高山石中,纯红色者
白高山— 高山石中,纯白色者
黄高山— 高山石中,纯黄色者
巧色高山— 高山石中,含二色以上色泽者
大洞高山— 高山大洞质坚,有白、黄等色
玛脑洞高山— 高山玛脑洞,色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
油白洞高山— 高山油白洞,质涩色白,似油脂
水洞高山— 高山水洞,质透明,含罗卜纹
四股四高山— 高山四股洞,质坚微透明似”都成坑”
荔枝树高山— 高山荔枝洞,质细通灵,含萝卜纹
高山冻— 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质特通灵者
高山晶— 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纯白晶莹者
掘性高山— 高山峰砂土中,结腻通灵外表泛淡黄色石皮
小高山— 小高山啼嘛洞,质粗松,含裂纹、泪痕
太极头— 高山石极头,质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赭色
都成坑— 都成坑,都成坑山各矿洞质坚通灵,光彩夺目
黄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黄色者
红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红色者
白都成— 都成坑石中,白色略带微灰者
五彩都成— 都成坑石中,多色交错者
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土中 质温润,含石皮,红筋及萝卜纹
鹿目格— 都成坑山坳中,质细润,微透明,外裹色皮
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山中,晶莹脂润,半透明,含”金砂地”
月尾石— 于月尾山,质细嫩,微透明,富有光泽
月尾紫— 月尾石中,色浓紫者
月尾绿— 月尾石中,色翠而通明者
艾叶绿— 质凝腻,色如老艾之叶
月尾冻— 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
月尾晶— 质地晶莹,透明的月尾石
连江黄— 于金山顶,质硬微脆,隐直纹,色纯黄
山仔濑— 金山附近,质粗不透明,含砂砾

四、月洋系各石

寿山村东南面八公里的月洋山,以其为中心的周围山峰所产矿石均属月洋系。
月洋产石仅十种左右,由石英+叶腊石、硬水铝石+叶蜡石和叶蜡石等三种矿石类型组成,以其出产名贵石种芙蓉石而闻名于世。芙蓉石质凝、结、腻誉为“印石三宝”之一。将军洞所产芙蓉石,更为收藏家视如拱壁。其他如半山石、绿箬通、竹头窝等也属印石之佼佼者。
详细分为:
月洋石— 芙蓉石,加良山顶,质柔而细腻,微透明
白芙蓉— 芙蓉石中,纯白色者
黄芙蓉— 芙蓉石中,纯黄色者
红芙蓉— 芙蓉石中,米红色者
芙蓉青— 芙蓉石中,淡青色者
半山— 加良山花羊洞,质细有裂纹,色多不纯
白半山— 半山石中,色纯白者
黄半山— 半山石中,色黄者
红半山— 半山石中,色粉红者
花半山— 半山石中,地白色,含红色斑者
半粗— 加良山各矿洞,质粗色杂,多裂纹
绿若通— 芙蓉洞附近,质微坚而通灵,色青翠
竹头窝— 加良山竹蓝洞,质细而脂润,半透明,微带绿意
竹头粗— 竹头窝石中,质不纯者
峨嵋石— 加良山一带 质坚,细,多裂纹
溪蛋— 月洋溪中,质稍坚,形如卵状,外泛黄色

五、旗山系各石

在高山的北面,西起旗山,沿东北向走经柳岭、猴柴覃山、旗降山、黄巢山、柳坪、金狮峰,最后东远远离高山的金山顶,这绵延六公里的群峰中所产矿石均归入旗山系。
旗山系矿藏丰富,品种繁多,仅次于高山系,但颇为分散。石质与石性差距颇大,以坚、脆、硬以及不透明的粗劣品种为多,多数只能作为工业用料或雕刻普通罢件和规格化印章。当然也有佳石出产,如老岭晶、大山通、豆叶青、柳坪晶等也备受藏家青睐,而旗降石则可以与高山系、月洋系所产名石争一日之长。旗降石是旗山系最佳石种,石质坚实纯洁,色彩艳丽,富有光泽,且多为数色相间,色界分明,近年不少名家传世作品采用旗降石雕镂而成,艺术效果特佳。
详细分为:
旗降石— 于旗降山,质坚细而温润,微透明而富有光泽
旗降黄— 旗降石中,色纯黄者
旗降红— 旗降石中,色纯红者
旗降白— 旗降石中,色纯白者
旗降紫— 旗降石中,色浓紫或紫白相间者
银裹金旗降— 旗降石中,白皮黄心者
掘性旗降— 旗降山砂土中,质温嫩,泛色皮
焓红— 旗降山,质粗硬,色多苍白或赭黄
大山石— 柳岭旁,质似老岭石,但多裂纹
大山通— 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者
旗山石— 三界黄,旗山一带 质粗不透明,多红、黄、白三色交杂
鸡母窝— 旗山一带,质粗劣,不透明,多赭黄色
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而他们对印文的处理又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收藏明清名家印章成为众多收藏门类里最为潇洒、最引人痴迷,也最令藏家困惑的一件事。笔者从多年来的藏印实践深深体会到,要把握明清印章,熟悉流派和名家个人历史特征是基础,熟悉存世印谱和现存实物印章原件材料是炼就一双鉴印利眼的最重要环节。

  明清印章辨伪的四个要点处:

  明代印人重视传统,又与秦汉接上了源头,从古玺印中吮吸丰厚的艺术养分,心摹手追精湛的秦汉印艺,加上印章材料的根本性的改变,出现了适合于文人、书画家亲自动手镌刻的花乳石,使篆刻艺术大大跃进了一步。从明代中期以文彭、何震为先导的明清篆刻流派拔地崛起,至晚清,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涌现出不少风格不同、异彩纷呈的流派。带着各时期的不同流派风格、个人的历史背景常识,直接从它的包浆、质地、刀法特征、印钮体式、边款风格分析入手,可以真实地享受古人传下的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精品。

  识包浆质地

  “包浆”是指器物长期接触空气而氧化所产生的一种光泽。明清印章少则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其旧气特征包浆应十分明显,俗称旧气包浆开门(“开门”是指器物真品特征一目了然)。

  印章质地是指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铜为多,从传世的战国官私印中看,主要是铜质的,亦有少量玉印与石印。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最多见的仍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隋唐至宋代,印型渐大,一般官印仍是铜质。宋代开始出现用瓷做官印的。私印印材发展较快,取材更广,许多新兴材料应运而生,如黄杨、檀香、竹根、玛瑙、琥珀等,但最普遍的,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后则是花乳石。

  花乳石是质地不十分坚硬、脆柔细腻、易于镌刻的叶腊石科的总称。我国许多地方均出产,因地得名,品种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浙江青田石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并有“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各种名品。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分田石、水坑石、山坑石,著名的石材有白芙蓉、白高山、白旗降等优良品种。其田石系列中黄色的,世称“田黄”,最为名贵。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青浆中带红斑纹者,色如鸡血的“鸡血石”,亦是石中贵族。以上三处印石自明清以来产量最大,也最为有名。

  传世明清印章,历经摩挲,其局部自然使用特征明显,传世包浆开门,入手时一目了然。有些作伪者用氨水清洗,或用水煮、火烤、浸泡藤黄水等等来制造旧气。一般情况下,建议用温水或牙膏涂抹清洗一下,待它晾干后,再进行细致观察,比较容易识破。

  析刀法特征

  古代铸印刻印,都是工匠们的事。这是由于金、银、铜、玉、牙等印材坚硬、不易镌刻的缘故。到了明清时代,质地松软的花乳石为篆刻艺术开辟了广阔天地。

  刀法是指镌刻时用刀之方法。“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刀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刀法包括执刀法(指法、腕法)和用刀两个方面。狭义的刀法即指用刀法。古人刀法繁多,有用刀十三法、十七法等名目及对刀法的各种讲究。

  明清印章艺术进入了辉煌时代,各流派不乏继承者,每一位篆刻家都有各自的师承关系,反映在具体的刀法上,则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明清篆刻家很讲究用刀法,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因为复刀犹如写字之复笔,难臻自然之美。制伪者在伪造刀法特征时常常露出马脚,所以熟悉刀法特征是鉴印的重要一环。例如,西泠派自丁敬以下,余六人均是取法丁敬刀法艺术之一翼加以发挥完善的:蒋仁得其醇,黄易得其秀,奚冈得其质,陈豫钟得其工,陈鸿寿得其雄,赵之琛得其能。熟练把握个中技法特征,方能蹊径别开。

  最佳的方法就是多观摩博物馆或藏家处存世的真品实物,从其早期、中期、晚期较全面地历史地来观察、分析、把握某位篆刻家的刀法特征,切忌一鳞半爪,钻牛角尖,死抱书本纸上谈兵,以偏概全,无视篆刻家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特征。

  参照印谱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制版印刷的印谱,往往以原钤印谱的面目销售于书市。这类印谱较精确地复制成铜版、锌版,印刷时以印蘸印泥钤盖在连史纸上。如吴隐创建于光绪末期的西泠印社,早期发行的《赵撝叔印谱》、《求是斋印谱》等均属此类,可以乱真,唯边款多易露出破绽。稍后,则有珂罗版、胶印版。珂罗版逼真,与原印毫厘不差,足资借鉴。而大批量胶印印刷,其印谱印章的字口稍有外溢,白文印线条较原印微瘦,而朱文印线条较原印微粗。鉴定时反此意而观之,则恰到好处。

  观印钮体式

  印钮在现今只是一方印章上的装饰品,而在古代,钮制还反映出一朝一代的制度,从中还能看到这一时期冶炼铸造和雕刻的工艺水平。古印中常见的钮有几十种之多。“钮”也作“纽”,意即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因此,早期玺印钮形只铸成突起形状,再横穿一孔,即通常所说的“鼻钮”。以后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增加,以及当时各种器皿纹饰和工艺品的影响,印钮被雕成各种动物或器物形状,制作也渐趋精美,种类大大增加,有螭虎、龟、辟邪、狮、鱼、龙、羊、马、覆斗、瓦、坛、桥、钱等形制。

  印钮的变化发展经历了先秦至隋唐宋元的实用性时期和明清工艺性时期两个阶段。明、清时代的印钮制作,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石雕艺术的一个缩影。因为它不仅充分运用石雕造型艺术中的表现手法,如圆雕、浮雕、透雕、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等,而且还在“方寸之地”,集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千姿百态,精巧之至,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世界。

  明清时代的印钮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钮头雕和全面雕。钮头雕指只限于印章顶上的雕刻,这类印章通常都有钮台。台以上为钮头,台以下为印身。有的在钮台下的印身四周雕刻带状锦纹的边,被称为“腰饰”。钮头雕有四种造型:肖形钮、花果钮、博古钮和平钮。全面雕分三种类型:圆雕钮、浮雕钮、薄意钮。

  明清时代的印钮雕刻特点是:刀法细、层次多、打磨细、地子平、线条爽、工整有序,能把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丝丝入扣地融入印钮之中。现在一些仿旧的印章,由于工具、材质、工艺的不同,往往造型呆板,雕刻流滑、破碎、繁乱,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荡然无存。

  考边款风格

  自明代中叶以降,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并驾齐驱。如果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物,那末,明清卓有大成的边款艺术则是秦汉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创作。

  鉴定一方印章是否为明清时代的,经过识包浆质地、析刀法特征、观印钮体式三个过程,应该是不难断定的。但涉及到具体篆刻名家,则必须依据存世可查的各项物证资料,及印章本身的边款内容风格来仔细考证。严格说来,篆刻家同时也是风格不一的书法家,自书自刻,或者不书而刻的款识,常常表现出一种毛笔所达不到的韵味,有的神似晋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晋草书,有的像北碑,的有像汉简,各种书体神韵毕现,构成一个微型的碑林世界。

  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始于明代。印款除题年月姓名外,有时还加上其他词句,类似跋语。内容多的,占满一面、两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顶刻上五面。有的书籍称之“印跋”。石章刻边款的始创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写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笔双面着刀。继之者何震则开创了不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的单刀直刻法。双刀法依笔迹而刻,比较能体现笔意;单刀直切,淋漓痛快,则比较容易表现出刀味与石味。明未清初一批印人,石章边款不论篆隶真草,还是多用双刀法。直到乾隆年间,丁敬开始全用单刀法,蒋仁、黄易以下群起效之,单刀法遂成气候。

  五百年来边款艺术的辉煌成就,事实上却不太为人们甚至是身在印林的印人所注目。古往今来,无数有作为的印人们似乎是默守着“作而不述”的契约。印款文字是书法艺术在石章上的再现,刻刀则是名副其实的铁笔,印人书法水准的高下优劣真实地反映于印款。因此历来的篆刻家均不愿放弃偌大的足以表现技艺的“疆场”。为了刻款的需要,他们认真研习真、行、草、隶多种字体,至少精于一体,以免造成印面颇佳而印款难以匹配的遗憾。小中寓大,尺水兴波,在印款文字中蕴藏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

  鉴别名家印章时,常碰到全部伪造或部分伪造的情况,如“真款伪印面”或“伪款真印面”。还有他人代刀,如吴昌硕晚年有些作品由他儿子吴臧堪代刀;赵之谦的白文印“餐经养年”印面、四面魏书边款,以及顶端的佛像都是由赵之谦手书手绘后,由其弟子钱式代刻而成。此类代刀的作品可以另当别论。

  收藏印章,讲究的是真品、精品、完整品。明清以来,印家层出不穷,印作多不胜数,只要符合上述三条标准,不管是不是名家之作,都是值得收藏的好东西。对于藏家来说,以精为主,先博后精,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收藏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没有博,哪来精。然而一味求博,劣石旧印收藏一大堆,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只有在掌握相当的文史知识后,系统分类,有选择地逐步积累经验知识,由低到高,才能走向成熟精到的目标。

接下来继续带您看看出售的寿山石田黄兽钮印章及介绍……

【名称】寿山石田黄兽钮印章(陈均边刻款)

【年代】清代

【类别】文房/印刻印章/寿山石/田黄

【规格】重384克

【介绍】陈均(1779年—1828年),浙江海宁人,原名大均,字敬安,号受笙,阮元门生。工诗,善篆、隶、铁笔,嗜好金石文字。山水师法奚冈,旁及花卉,笔墨丹青二十多年,时人评论其画,在董其昌、王原祁之间,苍雅有骨法,著有《松籁阁集》。

陈均20岁后客居北京,与何兰士、伊秉绶、张船山交谊颇深。嘉庆九年(1804年),马履泰出任陕甘学政,26岁的陈均受邀入幕,历览雍、凉之胜,诗益工。阮元题赠诗有“合将画笔兼诗笔,直写杭州到华州”之句,叙述陈均的履历和学识。陈均嗜古好收藏,这次西行,收获颇丰,十三铜镜成了他的镇室之宝,古剑柄也引起阮元浓厚的兴趣。阮元发现陈均收藏的古剑柄,其首部的镡隆起,中空,旁有一孔如人鼻孔,用口吹,其声激越清高,百步之外可闻其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