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子养电”——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1947年7月,毛泽东指示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为了配合刘邓的作战,华野主力分三路出击外线,史称“七月分兵”。在克服了分兵后外线作战的一系列困难,度过了短暂的低谷之后,陈粟首长等和外线的六个纵队及特纵于9月初会合。三天后即发起沙土集战役,歼敌整57师9500余人,使部队士气大为高涨,得到一些补充,改善了困难局面。

9月26日,陈粟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六个纵队,在徐州与开封之间越过陇海路,进入豫皖苏地区。9月27日至10月2日,华野南下各纵在3000公里正面前进150公里,攻克县城13座和重要集镇几十处,切断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歼灭保安团等反动武装5000余人,完成战略展开,初步站定脚跟。到10月底,分散歼敌1万余人,攻克杞县、亳县、永城、鄢陵、蒙城等24座县城,重要集镇数十处。建起25个民主县政府,在沙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建立了三个军分区。豫皖苏解放区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成为我军实行战略进攻的主要战场之一。

陇海路、津浦路破击战

11月1日,陈粟联名发出陇海路、津浦路破击战命令,决定集中主力七个纵队,首先实施对陇海路徐州至兰封段的破击战,尔后乘胜转用兵力破击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以切断敌人徐州至兰封间联系,使我苏鲁豫皖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今后运动作战创造条件。

11月8日战斗打响,次日陈毅赴后方协调后勤保障,并赴陕北汇报工作,于次年4月返回。这一时期,华野工作由粟裕主持。至11月17日,历时十天的陇海路和津浦路破击战结束,破坏铁路150余公里,歼敌一万余人,攻克县城9座、车站17个,威胁战略要点徐州,迫使敌人抽调15个旅增援,其中包括用于围攻大别山的8个旅,并推迟原定11月20日开始的围攻大别山刘邓军的计划。

平汉路破击战

11月11日,蒋介石与白崇禧在南京召开苏、皖、豫、鄂、湘等省联防会议,部署对大别山区刘邓大军的围剿,决定以30多个旅围攻大别山,以20多个旅守备陇海、平汉两路要点,以11个机动旅在黄淮地区钳制陈粟大军。

12月13日,粟裕指挥华野五个纵队,与陈谢兵团发起平汉路破击战。当时国民党军主力云集大别山,陇海线上只有5军、整75师等守卫郑州、开封等大城市,在平汉路郑州至信阳段守备兵力薄弱。粟裕作出部署,以陈士榘指挥华野一、三、四纵对许昌地区发起进攻。六、八纵由王建安指挥,在睢县、太康地区阻挡5军、整75师西援;十纵和中野十一纵由宋时轮指挥,破击陇海路,并向民权、兰考等地进攻。

一纵于13日攻占中牟;四纵于14日奔袭新郑以南的官亭寨,歼灭国民党骑1旅旅部及一个团,又回头歼灭新郑守敌1200人;三纵攻克许昌,歼敌5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20多门,汽车100余辆和大量军用物资;十纵攻克兰封,歼敌2000多人。

于是,国民党第5兵团司令李铁军率整3师由南阳、唐河东进,整20师由信阳北上,47军从郑州南下,企图南北对进,打通平汉路。12月24日,李铁军率整3师到达遂平以北的金刚寺、祝王寨地区。鉴于李铁军部孤立突出,陈赓与陈士榘决心以三纵攻击金刚寺,陈谢兵团攻击祝王寨,歼灭整3师,得到粟裕的批准。

整3师原是国民党军嫡系,1946年8月在定陶战役中被刘邓全歼后又重建。李铁军带领兵团部和3师主力驻祝王寨,20旅驻金刚寺。

12月25日夜,大雾浓重,华野三纵冒雪急行军,完成对金刚寺的包围,纵队首长决定以善于攻坚的8师主攻。26日凌晨2时,总攻开始,8师22团突击队先后炸开两道鹿砦,并将东门炸开一个洞口,后续部队源源进村,24团也从北门突破。敌军慌乱突围,在野外被三纵7师、9师包围全歼,敌旅长被击毙。祝王寨之敌被陈谢部队包围,在我军的炮击和进攻下溃不成军。李铁军带少数卫兵突围逃跑,其余均被我军消灭。这一仗我军全歼国民党军第5兵团部及整3师共9000余人。

整20师获悉3师被歼,迅速收缩到确山固守。20师是川军,下辖两个旅1.9万人,老兵多,内部团结,善于防守。12月28日,华野三、四纵与陈谢部包围确山,战斗由陈赓统一指挥。各部发起战斗后,与敌军反复争夺,进展不顺利。31日,白崇禧命令进攻大别山的部队北上增援,胡琏的11师已到达宋店,与刘邓部队交火。为避免陷入被动,陈赓、陈士榘命令部队主动撤离确山。平汉路破击战至此结束。

此战破击铁路800余里,攻克许昌、漯河、驻马店、民权等城镇50余座,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地区抽调13个旅回援,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作战,创造了三军配合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成功经验。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经略中原

华野外线兵团从9月底越过陇海路南下,到结束平汉路破击战,三个多月中转战千里,共歼灭国民党军7万人,其中正规军5万人,攻克县城24座,帮助地方党政机关建立20余县的人民政权,发展地方武装6万人,与刘邓、陈谢两路大军共同经略中原,豫皖苏、鄂豫陕、鄂豫皖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了条件。

战略思考与“子养电”

自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华野经历了七月分兵后南麻、临朐失利的低谷。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面对外线作战的新的形势与战争环境,粟裕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探索,认为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解放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关键是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此,需要在作战、建军两方面采取措施,改变数量上技术上敌强我弱的现状。在这一思考的基础上,12月10日,粟裕写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准备上报中共中央。但是没有立即发出。此后,经过四十多天的观察思考,并经平汉战役的实践证明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是可行的,方于1948年1月22日发出。

郭化若中将

多年之后,郭化若中将回忆道:

粟司令的这些想法先后七次在会上谈过,也征求过华野大部分将领的意见,张震和我也多次被叫去商量过。这份电报,凝结了粟司令的智慧和心血,也代表了我们华野全体将士的意见。这份电报的建军部分,受到全党全军上下一致赞扬。但作战部分就要复杂得多……

“子养电”全文如下:

《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一)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观其目的,不仅在破坏我建设新解放区,而且企图争取时间,以待其新军之训练,或政治阴谋之从容布置。因此,目前江北(巾原、豫鄂陕及豫皖苏),敌我是处在反复的拉锯形势中。这种形势,本给我们以有利而且多的运动战机会,但由于新区反动势力未完全打倒,反动地方武装未肃清和新区群众尚未完全发动,故使我们难以保密和及时捕捉战机。而敌人则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我兵力分散时,则进犯;我集中兵力时,则后缩;敌我兵力相等,则与我纠缠,不让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况下,我一个战略区之兵力,对当面之敌作战,则难取全胜,如待三个战略区兵力集中,则又失去战机。而敌人则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和建制的临机变动,以集中或分散对付我军。但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和足够的运输能力,又不便长期集中强大的兵团于一个地区(或方向)作战,因此,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的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箝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管见是否有当,请示知。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二)敌由于二十年的堡垒政策和许多失败经验,其守备技术加强了,筑工效率提高了(每班三小时即可完成一个地堡,四至五小时全盘工事大体可以完成)。如不在敌占三小时以内发起战斗,则每战均须攻坚。今后敌完全转入守势,则其工事将更为加强。部队之攻坚技术(坑道爆破)和增强攻坚炮火,实为急需。否则伤亡大而收效少。目前我们各种口径炮为数不少,但炮弹(后膛炮弹)供应有限,仍不能发挥其最大威力。因此建议军委统一计划调剂和加强该项炮弹之生产,以增强反攻之效能。  

(三)依二次大战经验,似攻一防线均可攻破,惟依据大城市所设之防御,则很难攻破,如再加以优越之技术与政治条件(如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则实不可攻破。依形势发展,敌将传物质技术条件,固守在我解放区之某些中心城市。我们不知东北对于近代技术兵种之建设情形如何,不便发表意见,如已有成绩,而能调集各兵种彻底解决一个地区之敌固佳,如无此种可能,似以让敌背上守备大城市之包袱,我则先解放全国之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以缩小敌人之兵源及粮源,则敌人虽有美援亦必不能久持,俟其大厦已倾,则敌固守之大城市似已难存在矣。为能迅速变新区为解放区,则又须从老区抽调大批干部前往新区工作,否则丧失时机,甚为可惜。  

(四)自全国转入反攻以来,我军在政治上固属优势,在战略上亦取得优势,但在数量上、技术上则尚非优势。而技术上优势之取得,必须有一定之工业基础,为适应今后之需求,除建议以东北之兵员成分及其他优越条件训练大批技术兵种,以为全国军队骨干外,并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使无地域与界限之分,减少与消除指挥者及被指挥者相互间之顾虑与打破本位主义(由于我军供应尚难统一,人在打破本位方面较难完全实现),并尽可能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而增强作战效能。  

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0)

相关推荐